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何鹏  郭聪 《学理论》2012,(16):167-168
建筑是民族文化的结晶,也是民族文化的象征。传统建筑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在当前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期的关键时刻,国内传统文化艺术正遭受西方文化意识的侵蚀,我们要掌握文化领域里的领导权,在建筑艺术领域就要复归中国传统建筑艺术。  相似文献   

2.
韦韡 《学理论》2013,(21):378-379
习近平总书记在5月4日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的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准确把握讲话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用中国梦打牢青年师生的共同思想基础,用中国梦激发青年师生的历史责任感。少数民族艺术类大学生因其本身的特殊性,更需要老师的关爱与帮助,共圆他们的青春梦。  相似文献   

3.
已经到了彻底挽救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时候了,因为我们迎来了历史的契机,并且具备了相当的实力德国杜塞尔多夫市古老而繁华的国王大道上,矗立着一座壮观的中国古典建筑——杜塞尔多夫中国中心(DCC)。这里曾是1 00多年前德国著名的阿波罗剧院遗址,如今再次成为令人流连忘返的所在。9月20日至30日,第四届杜塞尔多夫"中国周"在这里举行。偌大的中国中  相似文献   

4.
汪保康  黄亦池 《学理论》2013,(18):27-28
"战争是一门艺术",对于艺术,它需要我们在以存在和事实为准绳的基础之上,运用思维和想象之感对事物进行再创作和再加工,最终形成让人与人之间能形成共鸣并达到某种目的的深层次事物。现代战场形式千变万化,不拘一格,因此如何巧妙地运用战争法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一个重要因素,试从艺术角度论述美军在战争中如何将战争法巧妙地运用到战争中去,从而使美军在战争中化被动为主动并获取更多军事利益。  相似文献   

5.
卢晓静 《学理论》2012,(21):205-206
针对钱学森之问,文章认为,我国目前的教育存在的问题有缺乏创新的环境;学校教育过程机械化、评价单一化;学习目的功利化;缺乏高素质、真正敬业的教师。因此,应从创造创新性的环境,呵护人的好奇心,教育评价多元化以及培养创新型的教师四个方面着手。除此之外,更应注意重在落实,不让钱学森之问继续问下去。  相似文献   

6.
许嘉璐 《民主》2005,(12):32-33
“十三狼”原名吕小平,出身于陕西咸阳的一个唢呐世家,自幼随父亲学习吹 奏唢呐,后考入陕西艺校学习,又进入西安音乐学院深造。他热衷于创作、演唱具有“秦人”风 格的歌曲。在第三届海峡两岸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期间,他为来自两岸三地的专家学者 演唱了粗犷、豪迈,充满浓郁西北风情的歌曲。这是许嘉璐主席与陕西省文化厅副厅长刘宽忍 同志就他的演唱风格及如何弘扬陕西民间文化艺术问题的通信,现发表于此,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7.
在“什么是艺术”成为当代美学的热点话题时,美国美学家纳尔逊·古德曼认为,对艺术定义的提问方式要从“什么是艺术”转变为“何时为艺术”。“何时为艺术”以建构的多元世界观为逻辑前提,以现代唯名论为哲学基础,以符号学为提出途径。对“何时为艺术”的回答是:当参与多元世界建构的个体符号具备了句法密度、语义密度、相对饱满度、例示与多元复杂指称的特征时,它就是“艺术”。  相似文献   

8.
庞汉烈 《民主》2006,(6):29-31
1957年5月,阳太阳应邀出席周恩来总理在北京主持召开的全国政协关于建立广西壮族自治区问题的座谈会,周总理接见与会代表时,紧握着阳太阳的手风趣地说“:你是画家,阳太阳?这名字多好啊!永放光芒!”的确,几乎一个世纪以来,阳太阳在艺术道路上发出的光芒,是那样的绚丽多彩、耀眼夺目。这光使艺林增色,使杏坛添彩。他赢得了海内外众多艺术家的一致好评,无愧于“美术界的泰斗”“、国宝级的艺术大师”的称号。1909年12月6日,阳太阳诞生于桂林芦笛岩下新华村的一个中医家庭。自幼酷爱诗画,10岁即拜师习画。青年时期“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感召下,…  相似文献   

9.
作为康有为的弟子,梁启超是最早对康有为的思想予以宣传和介绍的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对康有为思想的宣传、介绍和阐发二十余年而不辍。在梁启超看来,康有为的学术来源于两个方面:其一,康有为对宋儒学、心学和佛学的推崇;其二,就康有为接触的西学来说,无论是内容还是范围都极为有限,尤其是并没有涉及到政治、哲学方面的内容。康有为重视教育,梁启超着重揭示了康有为"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从内容看,他重视对孔学、佛学和宋明学同时兼教史学和西学等内容的教育;康有为的"中国政策"具有两大特色:第一,康有为是中国近代倡导民权的第一人。第二,就实施而言,康有为不是重民权而是重君权。  相似文献   

10.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博大精深的和合文化。“和”取和偕、和睦、祥和、和平之意,指异质因素的共处;“合”取融合、结合、联合、合作之意,指不同性质间各要素的融通。“和合”联用,指自然、社会、人际、心灵、不同文明间多种并存的、矛盾的,甚至是对立因素的冲突、融合、协调、结合、统一,以及在冲突、融合的动态过程中形成的新生命、新事物、新结构的总和。  相似文献   

11.
<正>在现代社会中,信任是不以感情为基础而以理性为基础的。随着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人们之间的信任将主要依靠合约及公平的制度来取得。  相似文献   

12.
2012年8月27日至2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编辑部和东北大学文法学院共同主办的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政治学理论话语体系学术研讨会在东北大学举行。来自全国28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48位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与会学者围绕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政治学理论话语体系构建这一主题,从中国政治学理论话语体系构建的现实性需求、中国政治学理论话语体系构建的路径和方法、中国政治实践和政治经验等方面展开了热烈的学术研讨。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问题,具有历史、理论和现实层面的复杂缘由。他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频繁运用和发挥中国神话典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话语形式、思想内容和文明形态上的多重结合理路。这为实现二者相结合积累了经验,也为新时代进一步推进“第二个结合”提供了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4,(26)
疾病因其独特的隐喻意义被作家青睐,当代许多文学作品都不乏它的身影。张楚的《野象小姐》和盛可以的《弥留之际》就截取了两个和疾病有关的横断面,来表现现代社会与生活本身的"疾病"以及人们在其影响下的生命状态,从而引发了关于自我治愈和爱的人生哲学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18,(11)
面对当代物欲释放下为学发展的困境,根植儒家文化传统,通过对"为己之学"内涵演变和价值维度的探讨,汲取文化中国自身的精神源泉和文明精华,实现传统儒家人文精神和批判精神的灵魂再植,为当代治学精神的重构提供可参考路径。  相似文献   

16.
"廉"字在中国古典文献中出现很早,但是其意思经过了长期的演化:最初指房屋,然后指器物,然后指人正直端方,或演化成动词"查访"之意。"廉"字作"廉洁"讲的时代,不应早于中唐,亦不应晚于北宋。当前廉政研究文献中,对于古典文献中的"廉"一律解读为"廉洁",乃是一个误解。产生这种误解,一方面是由于研究者的知识构成局限,但是更重要的则是研究方法存在问题,亟需纠正。  相似文献   

17.
2006年4月,由李向国同志率领的中共陕西省委党校代表团应邀访问越南第三区胡志明国家政治学院。期间,中越双方专家学者就“山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国、越南的经验”举行国际学术研讨会。现将研讨会发言刊发,以期有补於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  相似文献   

18.
实现现代化,乃中华民族百多年来不懈探索追求的目标,但只是及至改革开放后的当下中国,社会转型中的现代性特质才得以渐趋明朗。然而,有着迥异于西方发达国家社会背景的中国,具体的现代化路径必然有其自身的独特性。文章以义乌为分析范例,通过对这里地方政府行政逻辑逐渐趋向善治的嬗变为描述依据,试图揭示在我国现实的政治经济体制框架下,地方政府是如何在制约与主动建构之间逐渐走向现代性的制度均衡。作为其中的核心议题,则重在关注地方政府与民间经济力量之间共容利益机制的形成及其对建构治理型政府不可小觑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3,(33)
"中国梦"深刻道出了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深刻描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求索、不懈奋斗的历史。经历了百年沉浮的中华民族在鸦片战争中开始睁眼看世界,饱受列强凌辱的中华民族开始了自己的"中国梦",我们渴望强国,渴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从孙中山到毛泽东,从邓小平到习近平,一代又一代领导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带领着我们去追逐"中国梦"!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的本质内涵和真精神被人们做了复杂性理解,包括"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实践哲学"、"人学"等种种类型的理解。虽然这些理解都对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的本质内涵和真精神做出了一定的合理把握,但是这些理解之间的冲突却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它们自身所存在的理解困境也没有被清除掉,这就削弱了它们的可信度和可靠性。根据马克思文本思想,我们在比较中感觉到"实践唯物主义"理解优越于其他类型的指称,更贴近马克思文本思想的实际。问题在于,时下流行的"实践唯物主义"与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仍有理解间距,这根源于人们关于"实践"以及实践与历史、辩证法的关系的解读未能回归马克思的文本思想,未能确立实践的优先地位、根基性和全局化意义。与其将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归结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倒不如归结为实践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