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9年1月,卡塔尔正式退出欧佩克。卡塔尔此次退出欧佩克的原因,包括美国因素、沙特因素、欧佩克石油生产配额限制以及欧佩克成员国影响力削弱等因素。这一事件反映出国际能源供求版图发生深刻变化,折射出当前国际能源地缘政治格局的重大调整:美国加强对能源地缘政治核心区的争夺,欧佩克的影响力下降,沙特俄罗斯联手打造"欧佩克+"来提升能源话语权,石油消费国加强合作,中东能源地缘政治热点频发等。  相似文献   

2.
蒋君  袁野 《当代世界》2016,(8):60-62
正随着中东乱局愈演愈烈,作为始作俑者的美国却妄图置身事外,这引起了美国在中东传统盟友沙特的强烈不满,随着双方在反恐问题的猜忌加深,以及美国对沙特能源依赖的减轻,美沙关系日渐趋冷。然而,受到沙特地缘战略地位、美沙石油利益以及沙特对美安全依赖的制约,双方关系将不会一直恶化,随着来年新任美国总统中东政策的调整,美沙关系有望回暖。  相似文献   

3.
徐瑗 《南风窗》2012,(7):77-79
讲到能源安全,一个核心的问题是石油安全。我在今年春节后就跟李克强副总理谈过这一观点,后来又给他写了一封信,提出要充分重视石油安全,要认真研究石油替代方案。凡是可以不用油的地方,尽量不用。美国正在发生的"页岩气革命"和推行的能源独立战略将改变全球能源、经济乃至地缘政治版图。中国在密切关注美国"页岩气革命"的同时,也把页岩气的勘探开发提至国家战略层面。继国土资源部对全国页岩气资  相似文献   

4.
美刊《每月评论》2008年7-8号刊登了该刊主编约翰.贝拉米.福斯特题为《石油峰值与能源帝国主义》的文章,认为石油峰值(即全世界石油生产将达到最高值)问题一直被世界主流力量视为很遥远的不重要问题,但是近十多年来,世界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和主流学术机构、媒体开始认真对待和研究这一问题,并认为这一刻将在未来20—30年内到来,这将根本性地打击世界资本主义生产、生活方式,造成巨大的危机。作者指出,美国为首的西方应对这一危机的办法是走向能源帝国主义,即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开采石油资源(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以及在非洲日益加强的控制行动是其已有表现),以延长资本利益集团的统治,这将在未来20—30年给世界带来巨大的政治和军事动荡。文章主要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5.
"能源新现实主义"是特朗普政府内政外交的关键之一,构成"美国优先"的核心内容。从"能源新现实主义"的内在逻辑看,特朗普政府抛出"能源新现实主义"既是为了修正"能源新自由主义",又是为了维系美元霸权,更是为了以较低成本护持美国的全球霸权;从"能源新现实主义"在欧亚大陆的实施路径看,特朗普政府企图以能源合作"连横"美国在中东欧、中东、东亚及东南亚的盟友和友好国家,以挤压其在欧亚大陆的竞争对手生存和发展的战略空间,弱化、遏制它们在欧亚大陆的地缘政治影响力。为对冲"能源新现实主义"引起的地缘政治冲击,俄罗斯、伊朗和沙特等能源出口大国纷纷推出各自的反制措施。对此,中国应根据自己的目标和利益,及早作出战略反应和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6.
一、非洲能源形势:变与不变 几组数据可以显示非洲能源形势发展的“变”与“不变”: 第一,非洲大陆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近年来油气资源与供应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势头。根据《英国石油公司世界能源统计评论》资料,非洲探明石油储量从1991年的604亿桶、2001年的968亿桶,增长到2011年的1324亿桶,目前非洲探明石油储量占世界的8%。按2011年生产水平计算,非洲石油的储采比年限为41.2年,低于中东的78.7年,高于欧亚(俄罗斯、中亚及北海)的22.3年以及亚太地区的14年,说明非洲的石油生产与供应具有相当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7.
1901年,美国得克萨斯州斯潘德尔托普油井开始工业化生产石油,世界进入石油时代。一百多年来,石油工业经历了一个产生、发展、繁荣的过程。世界石油产量一直随着消费需求的增长而增长,按自然资源的不可再生性,世界石油产量会到达峰值,自此即使消费增长石油产量也不可能上升,石油资源短缺的局面逐步显现并扩大,即进入“后石油时代”。世界各国问石油资源的激烈争夺,国际油价一次次飙升,都预示着“后石油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8.
日本石油战略的六大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是个能源极度贫乏的国家,能源安全问题一直是日本的“心腹之患”。作为世界最大石油消费国之一,日本仅在日本海沿岸拥有为数不多的几个油田,其产量仅占全国石油需求量的0.2%。日本石油消费的绝大部分来自中东地区。中东虽是世界的“大油库”,已探明的可采石油储量占世界的66%,但中东又是世界的大“火药库”,几十年来冲突没有消停过。而且在中东地区,目前美国的势力正在急速扩大,包括日本在内的其他国家,影响力在减弱,甚至很难再发挥有实质意义的影响力。因此,实现石油来源多渠道战略,降低石油进口过度集中的风险,已成为日本不二的选择。 实际上,日本早已根据自己的国情,建立了适合自己的石油战略,并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综合看,现阶段日本石油战略具有六大特点。  相似文献   

9.
中国在非洲的石油利益:国际政治课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非洲已成为中国保障石油供应安全努力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05年中国从非洲进口的原油占总进口量的30%;中国的石油公司近年来致力于开拓非洲石油的上游市场,并且在苏丹获得了令国内外瞩目的成功。在非洲获取石油利益的同时,如何应对非洲产油国内部治理和相关国际关系的复杂情势,已成为中国能源外交的国际政治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0.
中国石油供求在21世纪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国际政治经济涵义。就国际政治而言,中国石油供求既与全球石油和能源安全密切相关,也颇具地缘政治涵义;就世界经济而言,中国的石油供求状况不仅制约着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而且还将影响世界经济的复苏。石油和能源政策是当今各国外交的重点,并与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密切相关。中美在能源问题上存在共同利益,能源合作是今后中美外交的核心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1.
能源外交:21世纪中国的外交新课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传统工业经济体系中,石油一直被称为“工业的血液”,并在战后世界能源消费构成中居于主导地位,即使在80年代后进入新经济蓬勃发展的时期,以石油为核心的烃类能源在各国国民经济特别是在国家经济安全中的地位也未被动摇。因此,自70年代国际“石油危机”爆发以来,以获取安全稳定的石油供应为核心的能源外交战略在世界上主要原油输入国,特别是西方国家中,早已成为外交政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随着几十年的发展而日臻完善。然而对于我国来说,能源外交的迫切性直至近年才逐渐显露出来。 长期以来,石油工业一直是中国工业自力更生、自主发展的骄傲,石油产量迄今已经连续13年位居世界第五位,在过去几十年  相似文献   

12.
加拿大国家能源计划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初,它以民族主义为核心,包括能源安全、重新分配税收和“加拿大化”三个政策目标及一系列相应措施。该计划从能源、贸易和投资等多个方面对美国在加拿大的经济利益构成挑战,也是战后美加特殊关系的一个转折点。美国政府、国会和石油公司分别表达了对计划的反对意见,并向特鲁多政府施压,其效果却不尽人意。由于对美国市场和资本的高度依赖,国家能源计划事实上损害了加拿大油气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终因美国石油公司大规模撤资而难以为继。  相似文献   

13.
美俄对非洲的能源外交与中国的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能源是国民经济的“血液”。非洲石油储量丰富、种类多、品质优、勘探成功率高、开发成本低、独特的地缘政治经济条件,使得非洲成为近年来大国能源博弈的焦点地区。世界上各大国纷纷对“富饶”而贫瘠的非洲抢滩登陆,展开了一场“群雄逐鹿”、“多国演义”的能源争夺战。尤其是世界第一能源消费大国美国和世界能源出口大国俄罗斯,其在非洲的能源外交引人注目,并对中国的能源政策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正>近年来,随着油气勘探开发技术的不断进步,以页岩气、致密油、油砂、深海石油等为代表的非常规能源发展迅猛,改写了全球能源版图。美洲地区在全球能源版图中的地位迅速崛起,中东地区则相对下降,油气开采呈现出"西移"趋势,并对全球地缘政治格局产生重大影响。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保障能源安全对中国经济的可  相似文献   

15.
<正>中东地区这场大变局三年多的急剧变化,在持续冲击该地区各国发展方向和冲刷地区政治版图的同时,对自1991年海湾战争以来就独步该地区的美国同样造成重大影响。在此背景下,美国持续调整其中东政策,对地区局势乃至国际格局的演变造成了影响。美国在中东具有重大战略利益美国在中东的战略利益由来已久,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全面进入中东,其在该地区的利益就不断扩展增大。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美国中东战略出现诸多前后矛盾、反复无常的现象。以2011年美军撤出伊拉克为标志,美国中东战略进入转型期。美国中东战略转型在一定程度上回到"离岸平衡"的"常态",诸如大规模军事干预、输出民主等以往战略行动被搁置。过去十年,美国在中东的几大利益重要性发生变化,导致其中东战略目标发生漂移。随着中东形势及美国国内政治的变化,美国实现中东战略目标的军事威慑、结盟援助与和平谈判三大手段明显乏力失灵。然而,美国短期内不会大规模减少在中东的投入,未来相当长时期内仍将是对中东最有影响的外部国家。  相似文献   

17.
李兴 《当代世界》2011,(3):33-35
能源是国民经济的血液,是重要的国际战略性资源。石油被称为“黑金”,天然气被称为“蓝金”。作为世界能源出口大国和世界最大的能源进口国,俄罗斯和美国对能源政策的调整,必将对世界能源格局和能源安全产生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霍尔木兹海峡的安全形势一直是中东研究的重要议题,但学界在对其安全环境表示悲观的同时却长期忽视了对该问题本身的研究.总体而言,该海峡安全形势的演变可被划分为局部战争、领土纠纷、美伊冲突与非传统安全四个时期.霍尔木兹海峡在国际石油运输中的重要地位,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地区冲突的担忧是导致这一安全问题产生的根源.石油通道控制权的...  相似文献   

19.
特朗普任美国总统后,仍然将维护和巩固美国在中东地区的主导地位作为战略目标。在运筹中东局势上,利己一面突出,重视利益置换。特朗普政府政策弹性大,易反复折冲,敢于打破常规。其抓住中东盟国安全关切,祭出反恐和反伊(朗)大旗,意图重塑美国在中东地区中的形象,重建美国在中东盟国的威信。  相似文献   

20.
吴磊 《当代世界》2023,(12):30-35
2022年乌克兰危机爆发后,国际能源供应链再次断裂,欧洲成为断裂的中心地带。欧盟通过增加来自美国等国的天然气供应来重置供应链,俄罗斯油气市场出口则进一步向东转,全球油气供应链重构暂时相对平衡但远未结束。在能源转型背景下,清洁能源供应链正在取代油气供应链,并成为全球能源供应链重构的主战场。全球能源转型对关键矿产需求的大规模增长和美西方国家实施的“脱钩断链”“去风险化”政策,加剧了各国对清洁能源供应链的争夺。中国坚决反对将能源问题政治化、武器化,在加强同相关国家和地区能源合作的同时,进一步扩大市场开放,优化营商环境,深化能源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