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民的国民待遇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享光 《学习论坛》2008,24(8):57-60
我国的城乡差别并没有因为经济快速发展而缩小,反而呈不断扩大之势,一个重要原因是对农民实行非国民待遇和相应的制度安排.对农民的非国民待遇及其制度安排固化了农民的身份和社会等级,限制了其选择的范围和生产、生活的社会空间,使其在生产、交换、分配中都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造成农业经济剩余甚至部分必要产品不断流出和资源配置的"脱农化",强化了城乡二元结构,增加了"三农"问题解决的难度.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必须破除身份制、等级制,打破城乡二元制度结构,建立城乡统一的制度规则,促进农民向公民的转变,实现国民待遇的普遍化.  相似文献   

2.
制约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大障碍,不在城市,而在农村。要给农民以国民待遇,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问题。从目前来看,农民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十个方面:1.解放以来,我国农民的社会地位虽然逐步有所改善,但其总体状况不容乐观。农民的名义社会地位与实际社会地位相差甚  相似文献   

3.
李宝林 《求实》2001,(10):32-35
改革开放以来,大力吸引外资和利用外资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我国在对外商投资保护制度上却存在着误区由"国民待遇"衍生出了"超国民待遇",由此造成了"内外倒歧视"现象.这既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重大的负面影响,也有悖于经济全球化的要求.本文着重揭示了对外商超国民待遇的体现及其对我国经济造成的消极作用,并分析了WTO框架对我国新时期外资政策提出的要求和挑战.  相似文献   

4.
以城乡统筹促进县域经济持续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乡统筹是实现县域经济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体制和政策因素是县域经济发展中城乡统筹的主要制约因素。对造成“城乡”差别的体制和政策大力纠偏,还农民以平等的“国民待遇”,清还长期以来对农民、农村的“历史欠账”,正是县域经济发展中城乡统筹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5.
解决"三农"问题的十条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书田、陆学艺认为,1.加大对农业投入在财政总支出中的比重。2.免除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和乡镇的统筹等费。3.放开城市就业。4.完善土地制度。5.放开农产品市场和农村金融市场。6.建立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农民协会。7.改革乡镇政府机构,实行乡镇自治。8.恢复农民的国民待遇。  相似文献   

6.
由于国家对农村教育投入不力、农民对文化资源的占有量严重不足等原因,导致农民文化程度较低,其文化地位极为低下.因此,要提高全社会对农民文化地位的认识,从根本上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制度,用公共的主流文化"型塑"农村或农民的亚文化,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的弱势文化地位.  相似文献   

7.
中国解决"三农"问题的当务之急是打破城乡分割体制,建立城乡统一制度,使农民获得国民待遇,统筹城乡发展.只有把这个问题解决好了,减少农民,或通过工业化和城市化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有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福州市委、市政府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问题.努力构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程,积极推进农村城镇化;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构建农村土地转让补偿体系;给农民以平等的发展机会和同等的国民待遇、市民待遇,努力构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实施农业增效战略,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9.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从农业开始的.他从农业、农村在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农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的高度,论述了"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并在实践中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思想观点.对我们今天把"三农"工作放在国民经济的首要地位仍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关于农民“弱势群体”地位形成的历史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中国建立初期是我国农民生存发展的"黄金时期".那时,我们党通过"土地改革"和"建立农民协会",彻底改变了千百年来农民的弱势地位.后来,由于我们实行了剥夺农民土地大搞"农业集体化"、严厉的户籍制度等不合时宜的政策,采取了"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发展战略,又使农民沦为弱势群体.  相似文献   

11.
《新长征》2007,(19)
王珉书记在刚刚结束的吉林省第九次党代会上提出了以"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培育农村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来实现吉林省发展现代农业的目标,从而为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吉林省新农村建设指明了方向。近年来,吉林省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较快,在组织和带动农民进入市场,提高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引导农民进行农业结构调整,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  相似文献   

12.
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面的小康社会,没有公正的对待农民,就没有真正的和谐社会。公正对待农民既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立足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基本内容,也是事关建设中国和谐社会的全局性大事。当代农民问题产生的根源是现实生活中权利义务分配的不公正和制度缺乏社会公平和经济理性,也就是在我国以往的制度设计中,有意无意地损害了农民的国民待遇,对他们造成了制度性的歧视。本文在探讨农民不公正的问题之后,进而寻求权利义务分配的公正或合理和建构以自由平等为价值诉求的制度,以实现社会公正。  相似文献   

13.
农民社会地位是中国“三农”问题的内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民的地位问题是三农问题的内核,从制度上保护农民的利益及提高农民的社会地位,给予农民作为公民应有的公正待遇和平等的社会地位,才能构建起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的和谐秩序.  相似文献   

14.
如何应对加入WTO的挑战,是关系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一是体制创新.加入WTO之后,要尽快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增强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以比较有利的地位解决农产品贸易中的争端,甚至绕过政府来实现对农业的间接补贴,都呼唤着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大力发展.  相似文献   

15.
农民的国民待遇与解决“三农”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农”问题的核心在农民问题,只有进一步重视农民的国民待遇,缓解农民与城市居民的生存与发展权的差距,才能推动“三农”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农村开始了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取向的改革.通过农民家庭承包经营,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培育各类农产品市场等措施,农产品综合商品率已有很大提高.伴随农业二三产业的发展,商品经济已占据我国农村经济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7.
抗战时期晋冀鲁豫边区减租减息运动中农民的思想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时期,晋冀鲁豫边区开展的减租减息运动,对根据地农民进行了经济上的动员,提高了农民的经济地位,进而改变了农村阶级状况.同时,通过开展减租减息运动,极大地动摇了农民传统的封建思想观念,形成了经济、政治上的动员和社会变革的整体互动,促进了农民的新民主主义思想观念的产生和增强,主要表现在阶级意识、团结和组织意识、斗争意识、政权观念和参政意识、民族国家观念、政策法令意识等六个方面.减租减息运动中农民思想观念的变迁,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8.
农村领导人才素质的高低,关系着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和农业的发展.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干部队伍至关重要.几年来,肇东市围绕实施"三新一强"(即以工业为主导的市场经济新体系、以"一高二绿三化"为主旨的工业经济新格局、以畜牧业为主体的农村经济新框架,建设经济强市)的发展战略,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在推进乡村领导干部素质升级上投放1100多万元培训经费,加大培训力度,有效地解决了部分干部政治理论素养偏低、市场经济知识不足、农业技术欠缺和带领农民群众发展经济能力较弱等问题,促进了全市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持续、高速的增长,但国内消费需求却始终严重不足.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农村居民收入过低以致于抑制了其消费能力.政府对农业投入太少却大量抽取农业剩余、农业自身的生产率太低、农民负担过于沉重以及农民工的"低国民待遇",都严重地影响了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要从根本上解决"内需"不足的问题,政府应该通过加快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等多种途径,尽快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  相似文献   

20.
王天义 《党史博采》2005,(5):111-115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社会阶层不断分化,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农民贫困问题依然严重,弱势群体不断被边缘化.市场经济有利于提高效率,从而有利于经济公平的实现,但它自身不但不能缩小收入差距,自发地实现经济公平,反而会自发地造成两极分化.解决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公平正义问题,应从人们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方面加以全方位的考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