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职务犯罪,是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人员实施的与自身职务有关的犯罪行为的总称。犯罪心理的形成是犯罪主体与社会环境的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相互影响的主客观过程。犯罪心理的形成过程都经历了对社会环境的消极因素的内化、外化、强化三个阶段。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心理特征的形成亦不例外。当国家工作人员的“犯罪需要”形成欲望和动机,在外界信息刺激和诱因的影响下,即转化为职务犯罪行为。只要我们加强研究社会环境和社会矛盾对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心理的影响,就能更好地在侦查过程中突破其心理防线,矫正其犯罪心理,更好地打击和预防职务犯罪,把社会危害性降低到最小限度。根据笔者有限的职务犯罪侦查工作实践,仅以此文,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2.
打击和预防职务犯罪必须标本兼治.职务犯罪心理在形成过程中,都经历了对社会环境的消极因素内化、外化、强化三个阶段.当公职人员的需要形成欲望和动机,在外界信患刺激和诱因的影响下,就有可能转化为职务犯罪行为.本文试图通过对职务犯罪动机形成、特点、功能等职务犯罪动机运行规律等方面的积极探讨,提出对职务犯罪标本兼治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激情犯罪案件已占刑事案件的三分之一,且有愈演愈烈之势。本文从犯罪心理学的视角,对激情犯罪的特征、成因、预防进行了系统论述。首先,从情境性、情绪性、爆发性等方面指出了其理论与实践同构的六个特征;其次,从价值观念、人格构成、心理品质等方面剖析了主客观交织的五个成因;最后,从社会文化、家庭环境、自我调适等方面提出了内外因互动的五个对策。  相似文献   

4.
王志红 《政法学刊》2011,28(4):67-70
“黑哨”作为近年来在体育运动中出现的新型的职务犯罪,在诸多的犯罪原因中,行为主体的个体心理原因是引发“黑哨”职务犯罪行为的原动力。“黑哨”职务犯罪主体作为具有正常思维人,他的行为是建立扭曲的需求欲望下引发的犯罪动机支配下的一种有意识的故意行为。文章运用普通心理学和犯罪心理学中心理与行为分析的理论,从行为主体的意识、需要和动机的层面深层次的揭示“黑哨”职务犯罪行为主体的个体心理诱因,以预防和减少此类职务犯罪,真正实现体育竞赛中的公正、公平、公开。  相似文献   

5.
职务犯罪这一概念,它是刑法理论界和实践部门针对具有利用职务性这一类犯罪在法理上的概称或总称。职务犯罪其特征各种各样,且其产生有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因此对职务犯罪的预防要根据犯罪诱因从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从道德、政治、经济等几个方面入手,采取综合的措施和手段,全面加以控制。  相似文献   

6.
职务犯罪心理要素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晓风 《政法学刊》2007,24(4):55-58
研究职务犯罪心理要素,有助于全面、系统的揭示职务犯罪和提供犯罪预防和控制的对策。职务犯罪心理要素有动力性要素、认知性要素和调节性要素。职务犯罪的心理预防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塑造健全、协调的人格,建立心理调节机构,进行心理监测与心理干预,健全自我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犯罪问题,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我国一直十分注意对青少年犯罪问题的研究和预防,特别近年来,随着社会治安状况的发展,已引起党政领导以及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和关注。研究青少年犯罪问题,分析其犯罪的心理、动机、特征、性质、趋势等诸方面  相似文献   

8.
运用权力研究、心理研究及犯罪环境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分析,职务犯罪原因构成一个综合罪因体系,包括职务犯罪机会条件原因、职务犯罪动机原因和职务犯罪阻力原因三个部分。职务犯罪生成轨迹具有如下七个关键点:垄断权异化→自由裁量权异化→动机诱发→道德抑制→风险震慑→制度阻遏→监督阻遏。检察机关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应该关口前移,遵循职务犯罪产生、发展的客观规律,针对职务犯罪的生成轨迹这七个关键点,提出对职务犯罪特殊现象的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战士需要和人格缺陷两个方面分析了战士犯罪动机形成的原因。作者认为,战士存在需要是客观事实,是战士行为的一般动因,与战士犯罪动机相关的需要层面是战士需要的变异以及与此相连的战士需要供求失衡和失范。战士的人格缺陷是战士产生犯罪动机的决定因素,战士的人格缺陷初步形成于入伍之前,发展于入伍之后。它主要由价值取向系统缺陷和犯罪抑制系统缺陷组成。需要始发犯罪动机,人格缺陷选择,强化犯罪动机。  相似文献   

10.
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是社会环境和自身心理背景相互作用的结果。一般不具备典型的反社会人格,可以预防并实现良性转化。本文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提出相关预防策略。  相似文献   

11.
职务犯罪主要表现是贪污贿赂、挪用公款等经济犯罪和渎职侵权犯罪,是腐败现象最突出的表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腐败现象的黑影也在不断扩展,当前职务犯罪呈蔓延之势,给整个社会带来极大危害。本文分析了职务犯罪的内涵、特徵、危害及其成因,并从思想上、立法上、完善监督机制和加大打击力度等方面深入探讨预防对策,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职务犯罪。  相似文献   

12.
职务犯罪侦查权应当具备独立性和权威性,才能保障侦查活动的顺利进行。在我国检察机关现行领导体制下,检察权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检察机关在职务犯罪侦查中常常受到阻碍和干涉,因而困难重重。我国应当建立检察机关垂直领导体制,使检察权具备独立性和权威性,以保障职务犯罪侦查活动的顺利进行,遏制职务犯罪的蔓延。  相似文献   

13.
章群  征汉年 《行政与法》2006,(7):124-126
举证责任的分配则是整个刑事证明这一环节的核心问题,举证责任既是一种权利,也是一项义务,被告承担举证责任作为举证责任的一种分配形式,其性质显然是权利义务统一性。基于司法公正、诉讼经济与效率、犯罪构成要件外的事实等原因,由被告承担部分举证责任具有合理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职务犯罪侦查模式关系到对侦查权力的限制和对犯罪嫌疑人人权的保障。西方法治国家职务犯罪侦查模式通过合理规制犯罪控制程序来促使保障人权的做法,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在新刑事诉讼法的框架下,检察机关应立足本土实际,以强化人权保障、有效打击犯罪为出发点,结合当前我国职务犯罪侦查模式的现状及问题,针对人权保障理念下如何实现职务犯罪侦查模式的转变,努力完善职务犯罪的侦查模式。  相似文献   

15.
渎职侵权犯罪是当前我国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一个重要领域。实践中检察机关由于职权缺位和职权弱化等原因,造成渎职侵权犯罪查办和惩治不力。渎职侵权检察监督的弱化根源在于对我国检察权性质、地位认识上的分歧,认为检察权是行政权的观念使得检察权在具体的职权配置中被弱化,最终形成了渎职侵权犯罪查办和惩治不力的局面。因此,应当立足于检察权的法律监督权属性,反思目前检察监督职权的不足,对检察监督职权进行充实和完善,进一步明确检察建议权,放宽渎职侵权犯罪的立案条件,扩充渎职侵权犯罪的侦查权,明确规定对渎职侵权犯罪的量刑建议权,使渎职侵权检察监督更为主动和强大。  相似文献   

16.
徐虹 《行政与法》2007,(11):112-114
职务犯罪是腐败的集中体现,也是当前较为突出的现象。在加强教育,廉洁自律,使职务犯罪"不想为";健全制度,完善监督,使职务犯罪"不能为"的同时,还要加大打击力度,强化警示作用,坚决惩治腐败,使职务犯罪"不敢为"。只有坚持预防与打击相结合,治标与治本并举,才能从根本上防止腐败现象的发生,有效地减少和遏制职务犯罪。建立高度透明的民主政治制度,是杜绝腐败现象,遏制职务犯罪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7.
徐跃飞 《时代法学》2006,4(1):44-49
先行行为之作为义务只能是法律义务,不能是道德义务,否则,就会扩大犯罪范围,违反罪刑法定原则。先行行为必须限定一定的条件才负有作为义务。不作为犯罪中的先行行为可以是过失犯罪行为,但不包括故意犯罪行为。正当行为只可能引起道德上或民事上的义务,不能引起刑法上的作为义务。正当行为不能成为不作为犯罪的先行行为,否则,刑法体现的价值是对非法行为的保护。  相似文献   

18.
王建明 《法律科学》2008,(3):156-163
职务犯罪侦查强制措施是实现侦查目的的重要途径和桥梁。职务犯罪侦查措施具有程序保障、案件侦破、人权保障、遏制犯罪、惩戒教育等主要功能,其主要特征体现在适用主体的法定性、适用对象的特定性、限制权利的单一性、适用措施的强制性、适用效力的暂时性等方面。目前,我国现行法律对职务犯罪侦查强制措施的有关规定不具体、不明确、不完善,已严重影响了对职务犯罪的打击和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为更好地发挥强制措施的实际功效,应当结合职务犯罪侦查实际,大力加强研究职务犯罪侦查强制措施立法完善问题。  相似文献   

19.
谢文钧 《河北法学》2003,21(5):16-18
职务过失犯罪刑事责任的程度,是确定职务过失犯罪主体刑事处罚轻重不可缺少的方面。职务 过失犯罪主体的职权所内涵的注意义务要求的不同、相关心理内容所反映的主观恶性的不同、行 为违反规范的数量的多少及犯罪结果的严重程度是影响职务过失犯罪刑事责任程度的因素。  相似文献   

20.
肖本山 《法律科学》2012,(3):171-177
食品监管渎职罪是《刑法修正案(八)》新增的一个渎职罪。从立法规定看,本罪的实行行为表现为滥用职权行为或者玩忽职守行为。作为本罪的构成要件,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是本罪的渎职结果,其与行为人的渎职行为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行为人承担本罪刑事责任的客观根据。尽管立法没有对本罪的主观罪过形式作出明确规定,但其并不是复合罪过形式,仍然是单一罪过形式,因此,在具体处理案件时,应结合其实行行为来确定行为人的罪过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