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文如其人"与"潘岳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创作是最不具有遮掩性的“欲盖弥彰”的“人格控制”活动,是最自由、最全面地表现创作主体的本质,最充分、最完满地展示其主体性的精神创作活动。文学创作的主体性首先表现为创作主体的主导性,呈现出“文如其人”的基本情状;同时也体现为创作主体的精神超越性,导致了“潘岳现象”的发生。创作主体的现实人格与其在作品中体现出的艺术人格有基本的一致性,也有某种程度的区别与距离。“潘岳现象”不是对“文如其人”的否定,而是文学创作的主体精神超越性的生动体现。  相似文献   

2.
萧红的作品来源于生活,恰切地表现生活,具有丰厚的内涵;同时,她的作品具有创新性,所以艺术质地优良;她忧国忧民,与人民同呼吸共患难,具有高尚的品格。这些是当今文学创作可借鉴之处。萧红作品对当今文学创作的启示是:恰切地反映客观生活,是文学作品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意识的超前与艺术的创新是文学创作成功的必要因素;好的文品出自好的人品。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回顾改革开放30多年来楚雄市的文艺发展之路,我们更加感受到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更加清楚楚雄市广大文艺工作者在文艺创作中的历史重任.我们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以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作为创作源泉,书写人民群众,讴歌人民群众,宣传人民群众,服务人民群众.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文学的30年,也正是中国社会大变动的30年.现代文学受现代社会变革的影响而同步演进.其时,文学理论、创作方法都是以现实主义为主体.文学实践的经验推动着现实主义的文学理论从宠杂到幼稚到系统化和体系化发展,反之,现实主义的文学理论也在指导或影响着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实践.鲁迅先生的作品,犹其是他的小说创作就是这一时期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典范.  相似文献   

5.
一些作家疏离现实生活导致了自身对于生活发言权的丧失。军事文学创作突破上的困难,致使一不少作家对军事文学创作进取心明显淡化。现实生活的巨变,使作家的生活与艺术的判断力都受到挑战。军事生活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呈现的非主流趋向,使一些作家在创作选择上发生偏移,不再把注意力放在军事题材上。要改变这种局面,就既要正视存在的问题,又要看到中国军事文学创作的优势。如我们拥有丰富的战争生活内容,拥有对生活进行深思的传统,拥有相当宽松的创作环境,拥有一批对艺术追求锲而不舍的作家,我们有理由而且能够创作出真正一流的军事题材作品。  相似文献   

6.
绘画艺术是造型艺术中最主要的艺术形式,运用形、光、色以及点、线、面等造型手段,表达创作主体的审美感知和审美理想.本文针对绘画鉴赏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1956年到1957年,中国文坛上出现了"百花文学",对当时"风格一律"的一体化文学创作规范进行了挑战,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但由于政治环境的不稳定,"百花文学"无论是在创作主题的拓展方面还是艺术形式的表现方面都存在着局限.  相似文献   

8.
文艺与生活、文艺与人民的关系,是毛泽东文艺思想、邓小平文艺思想和江泽民总书记一系列文艺论述的核心内容。在文艺与生活的关系上,邓小平同志在四次文代会上的祝词明确要求文艺工作者:“自觉地在人民生活中汲取题材、主题、情节、语言、诗情和画意,用人民创造历史的奋发精神来哺育自己,这就是我们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道路。”江泽民明确指出:“社会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深入生活是繁荣文艺的重要途径”。我们的文艺要发展,要繁荣,一时一刻也不能离开这个“唯一源泉”,不能脱离这个“根本道路”,必须坚持这个“重要途径”。 深入生活是繁荣创作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每个文艺工作者精神境界的重要途径,我们常说,作家、艺术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文艺工作者的生存价值,就在于能够以自己独有的活动方式,来提高人类精神生活的质量。作家、艺术家如果要和读者和观众进行灵魂的沟通,首先要在思想感情上和人民打成一片,和人民同呼  相似文献   

9.
解放区抗战民歌民谣是中国民间音乐与民众诗歌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是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作为中华民族抗战语境下的一种语言、音乐、舞蹈及诗歌等体裁熔为一炉的艺术表现形式,是解放区军民的战斗生活与思想感情最直接、最真切的艺术反映,并以其创作方式、创作思想、艺术结构、艺术手法等艺术规律特点,集中体现了广大军民群众无与伦比的艺术创造力与感染力。  相似文献   

10.
郁达夫"自我"的毁灭和巴金"自我"的蜕变是他们对"五四"青年知识分子形象塑造上的显著差异.由于他们成长历程迥异、创作主体不同,因而导致了他们对人物性格塑造的差异和艺术选择的不同.  相似文献   

11.
“气象”是一个兼具文学、美学与文化品格的范畴。与文学家主要把“气象”运用于文学创作、主要指诗歌的整体艺术风貌不同,理学家则多指作品中所透露出的作者的人格精神,提倡孔颜式的脱略世故、超然于富贵功名之外的精神风貌。因此,重视“气象”,充分体现“圣人气象”的“寻孔颜乐处”成为了宋明理学的核心问题,而熟观圣人之气象是实现“学至圣人”修养目标最重要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气象”是一个兼具文学、美学与文化品格的范畴。与文学家主要把“气象”运用于文学创作、主要指诗歌的整体艺术风貌不同,理学家则多指作品中所透露出的作者的人格精神,提倡孔颜式的脱略世故、超然于富贵功名之外的精神风貌。因此,重视“气象”,充分体现“圣人气象”的“寻孔颜乐处”成为了宋明理学的核心问题,而熟观圣人之气象是实现“学至圣人”修养目标最重要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社会政治经济结构形态的演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恶化、人的道德观念迷失催生了具有社会批判性的现实主义文学;自然科学思维的浸润催化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写实精神;对人性理解的深化与拓展强化了现实主义文学对人的灵魂描写的真实性与深刻性。社会批判性、真实性及深度人性抒写,是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本质性特征,也是这种文学文本“经典性”的要素呈现。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以真实而深度的社会观察与人性剖析,展示了上帝缺位、金钱主宰的社会中人的心灵的千姿百态,描写了金钱激发出来的人性之“恶”的破坏力。他们通过自己的创作向当时乃至今天的人们发出了警告:物欲诱发的贪婪,将把人送入地狱——“自己成为自己的地狱”。他们的创作也普遍成了至今依然拥有深刻警世意义的“文学经典”。  相似文献   

14.
吉希腊哲学家、文艺理论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摹仿说”,认为艺术源于对现实生活的摹仿,文艺是摹仿的产物,摹仿是艺术的特征。我国古代哲学经典《易传》提出“观物取象说”,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是对现实生活的“观物取象”,两者在关于艺术起源、艺术构造和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上有着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15.
"形式"论     
艺术作品的形式是由“物”转化而来的 ,是以极为感性的形态而存在着的 ,这种形态总括、浓缩了艺术家对世界和人生的某个方面的总体感受、评价、认识 ,并使它们由内隐、抽象、难以言传而变得具体可感。它们也包含了读者既有的审美经验的作用 ,一种主观的投射 ,进行审美再创造的契机。提炼新的“形式”是艺术创造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采用刻板解释偏差(SEB)的方法,对大四学生和在职人士关于“官二代”和“贫二代”职业发展的内隐刻板印象进行考察。结果发现,大四学生对“官二代”和“贫二代”职业发展持有明显的内隐刻板印象,在职人士不持有明显的职业发展刻板印象;大四学生将与“官二代”职业发展刻板印象不一致的结果多归于个人的内部因素,将与“贫二代”职业发展刻板印象不一致的结果多归于外部情境因素;大四学生的性别和专业对“官二代”和“贫二代”职业发展的内隐刻板印象不存在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半个世纪之前,毛泽东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大理论,半个世纪之后,胡锦涛提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原则,这说明当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内部矛盾"逐步转变为"公共供给不足"。这一转移,肯定了中国当代社会主体从"人民"到"公民"的转变,同时也进一步要求政府职能要按照社会公共利益的要求,保证社会各个阶层对于社会发展成果的共享。  相似文献   

18.
社会"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冲突作为一种"价值两难",是人类自身生存和实践的常态,是受生存规律的制约而形成的人类不得不面临的基本现实;对公共利益的理解,经历了一个从抽象的道德原则向具体个体的共同福利转变的过程。在现实中,"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冲突通常表现为所谓的"公共悖论":多数选择与正义原则之间的冲突;个人理性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冲突;政府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冲突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