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银行卡作为一种全新的金融工具在人们经济生活中的运用虽然较晚,但利用银行卡进行诈骗犯罪的活动却已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银行卡在我国也即信用卡,而且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信用卡。目前在我国利用银行卡进行诈骗犯罪活动具有作案手段和形式的多样性、犯罪行为的智能性、活动方式的欺骗性、犯罪后果的严重危害性以及犯罪活动的连续性等显著特点。针对当前我国利用银行卡犯罪的活动情况,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防控对策:完善立法,坚决打击银行卡诈骗犯罪行为;加强协作,互通情报信息;提高对银行卡诈骗犯罪活动社会危害性的认识;加强和规范管理,完善各项监督制约机制;公、检、法三机关统一思想,严厉打击,不断提高执法力度,维护社会正常的经济秩序。  相似文献   

2.
王双悦 《求知》2009,(10):38-39
截至2009年第一季度末.我国信用卡累计发卡量为15047.31万张。然而在信用卡消费大众化的同时,信用卡消费所面临的风险也与目俱增.利用信用卡实施犯罪呈上升趋势,犯罪手段不断向高科技化、集团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案件实施过程更为隐蔽,手法不断翻新,其危害程度呈现出逐年严重态势。为防范和打击银行卡犯罪,今年4月27日,人民银行、  相似文献   

3.
当前金融犯罪的特点及防范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雷 《团结》2004,(5):31-33
金融犯罪是指在金融活动中,侵害金融管理制度、金融市场秩序以及其他社会经济关系的犯罪行为。金融犯罪通常给受害人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有些犯罪虽然未最后得逞或被及时惩处,但损失追偿率很低甚至得不到补偿。加入WTO后,我国金融体系稳定的基础正发生变化,金融运行的独立性更强,政府对其行政干预进一步淡化,金融机构在有关法规框架内依据市场规律运作,今后金融稳定不能再单纯依赖国家信用的支撑和行政措施的强制保护,大量的、经常性的金融案件已经使金融机构的信任程度逐步降低,充分防范金融犯罪已经十分急迫。金融犯罪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一…  相似文献   

4.
王琳 《学理论》2009,(30):97-97
银行卡作为一种金融产品,目前已经成为个人使用最为广泛、最具发展潜力的非现金结算工具,并逐渐参与到与社会公众密切相关的各个领域。我国的银行卡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在国家的高度重视并不断推进下,近几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然而,在银行卡产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银行卡风险始终是值得关注的问题。近几年来,银行卡犯罪问题也日益突出。据有关资料显示,仅2005年我国银行卡欺诈案件共立案1853起,涉案金额6600多万元,可见,在促进银行卡产业发展的同时,加强相关部门的合作,共同防范银行卡风险,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我国银行卡产业起步较晚,由于社会和金融体制的原因其发展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脉络,本文结合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现状,坚持"政府推动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原则,提出了优化我国银行卡产业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王利民  王桂新 《学理论》2009,(32):40-44
联网通用是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的重要网络基础。本文基于网络经济的视角,构建Hotelling博弈三阶段模型对联网通用的进程进行了福利均衡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在没有网络外部性特征的市场中,当市场进入发生时,在位企业之间对彼此是否兼容是无差异的;在具有网络外部性特征的市场中,在市场进入发生时,选择相互不兼容对在位企业而言是最佳战略。  相似文献   

7.
当前腐败新特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央有关部门针对近期查处 的腐败案件进行深入研究 后发现,当前腐败现象滋生呈现的新特点主要表现在七个方面: ——腐败的群体性特征明显。腐败分子在政治上拉帮结派,经济上相互牵连,结成了利益同盟,呈现出明显的群体性。慕绥新、马向东、李真等严重违纪违法案都是典型的“窝案”、“串案”。广州市2002年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3,(29)
近年来,随着银行卡产业的迅速发展,使用领域的日益扩大,银行卡已经成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最为常用的一种非现金使用工具。但是在银行卡快速发展并给我们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我国现行的法律对持卡人资金权益的保护并不健全,持卡人权益特别是持卡人资金安全受损的情况时有发生,关于银行卡的投诉和纠纷成倍增长,这在很大程度上侵害了持卡人的合法权益,持卡人的消费信心受挫,影响了银行卡产业的健康发展。为些,应完善银行卡挂失制度;修改完善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制度新的法律规范,提高立法等级。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犯罪不仅是个人的行为,而且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社会现象。在当今世界,青少年犯罪已成为继环境污染、毒品泛滥之后的第三个社会公害,研究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对策,以遏止、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通过对青少年犯罪的抽样调查,谈一下青少年犯罪的成因、特点及对策。  相似文献   

10.
《求知》2013,(7):63-63
尹韵公在2013年第1期《新闻与写作》撰文写道,网络发展到今天,有这样几个新特点值得注意:第一,我国已经创造了世界上最为庞大的舆论生态市场,而且还在继续膨胀。2012年4月,中国手机用户数量达10.3亿,手机网民人数超过3.5亿,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虚拟社会,产生了世界上最嗜杂的意见市场,营造了世界上最宏大的舆论景观。第二,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之间的信息落差越来越明显.需要人们正确认识和判断。  相似文献   

11.
盗窃罪、诈骗罪和抢夺罪是三个常见的、多发的侵财类犯罪,占据刑事犯罪的多数。三罪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尤其是当一罪中混合着三种罪的作案手段时难以辨别。司法工作者应在查清事实和情节的基础上,以法条为标准,综合运用法学知识,借助科学合理的分析方法,对案件准确定性。  相似文献   

12.
市场信用犯罪是指市场主体在市场经济活动中,违背诚实信用原则侵害了市场信用,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并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本类罪的共同客体为市场信用;客观上具有侵害受刑法保护的市场信用这一行为;主体为市场经济主体,包括自然人和单位;主观上为故意,大多具有牟利性。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市场信用犯罪分为不同类型的犯罪。  相似文献   

13.
危害药品安全犯罪涉及生产、销售假药罪,生产、销售劣药罪,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非法经营罪,诈骗罪,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等多个罪名。实施生产、销售假药、劣药犯罪,同时构成生产、销售伪劣产品,侵犯知识产权,非法经营等犯罪的,应按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对于以销售假药、劣药为名行骗取他人财物之实,数额较大的,应以诈骗罪定罪处罚。生产、销售假药、劣药罪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界限,关键在于把握犯罪构成的主观方面。  相似文献   

14.
铁路乘车证和铁路职工工作证真假的识别方法主要是通过对纸张及版面颜色图案、水印和荧光进行鉴别。铁路乘车证和铁路职工工作证真伪的检验鉴定内容包括水印、红蓝纤维、打印内容字迹、钢印等。  相似文献   

15.
《刑法修正案(七)》第七条新增设了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与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两罪的犯罪对象应适当扩展到所有值得刑法保护的公民个人信息;保护法益应由个人隐私权扩展到个人信息控制权,并包含个人信息财产权、个人信用权等;罪状设定也须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6.
加工贸易在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出口创汇以及推进我国工业化进程等方面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海关监管制度存在漏洞、走私犯罪日趋集团化和专业化以及缉私警力相对紧张,加工贸易各领域、各环节都存在严重的走私犯罪行为。加工贸易渠道的走私犯罪涉及范围广泛、涉案金额巨大,不仅使国家税收大量流失,而且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造成了强烈冲击。加工贸易走私犯罪具有手段隐蔽、周期漫长、取证困难等特点,给案件的侦破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和挑战。我国破获的此类案件数量较少,难以对犯罪分子形成有力震慑。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强化自身能力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加工贸易渠道走私犯罪的研究,双管齐下,多措并举,严密防范,严厉打击,有效遏制其连年增长的趋势。加强对加工贸易渠道走私犯罪的研究工作,既是打击走私犯罪的现实需要,也是提高缉私效能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7.
流动人口犯罪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通过分析流动人口犯罪在人口学、犯罪行为和犯罪心理方面的特征,有助于理论界和实务界对此有一个更为明确和细致的把握。通过述评相对剥夺感理论、文化冲突理论、挫折一攻击理论和社会解体理论对流动人口犯罪的阐释,有助于更深刻地认识流动人口犯罪产生的复杂的心理原因和社会原因。在此基础上,从司法防控、心理防控和社会防控三个角度分析了防控流动人口犯罪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在渎职犯罪中,因不法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通常会存在一定的时间间隔,而且其中存在大量的情节犯,因此,追诉时效的认定是司法实务工作中的难点。通过建立类型化的分析方式,根据不同形态的渎职犯罪结构上的差异,即成犯与隔隙犯、状态犯与继续犯等犯罪形态的不同,确定相应的追诉时效起点和期限的判断标准,对于指导司法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9.
1997年刑法,由于若干原因存在诸多瑕疵。因而很有必要从总体上和具体罪两个方面对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进行反思。从总体方面而言,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的体系、罪、刑及立法用语等4个方面需要完善;从具体罪方面而言,有8个具体的罪需要完善与法条的重构。  相似文献   

20.
污染环境罪主观方面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法修正案(八)》对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进行了重大修改,罪名也变为污染环境罪.一般认为,修改前的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是过失犯罪,但对于修改后的污染环境罪是故意还是过失犯罪,理论上颇有争议,存有过失说、双重罪过形式说及故意说等观点.但过失说及双重罪过形式说均不能正确反映本罪修改的实质意义,不利于正确认定污染环境罪,不利于有效打击污染环境的行为,因而不足取.无论从文理的角度,还是从论理的角度,污染环境罪都应当是故意犯罪.将污染环境罪解释为故意犯罪,有利于惩治污染环境的犯罪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