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北平解放初期,大量乞丐游走在大街小巷,他们衣衫褴褛,时有强乞恶讨,既影响新政府治理下的城市形象,又危及正常的社会秩序乃至社会的安定团结。为维护社会的稳定、保障正常的工商业秩序、树立北平新形象,北平市委、市政府和市军管会以及相关职能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对乞丐进行了收容、改造和安置。经过紧张而有序的工作,初步解决了这一社会难题。在处理乞丐问题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可以作为新时期处理同样社会问题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城市新乞讨现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乞讨现象与乞丐问题是历来令中国统治者感到头痛的问题,史载:“中国历代王朝皆毁于流民之手。”①乞丐群体作为特殊的社会边缘群体,几千年来形成了独特的,与历史上各种社会形态、社会文明皆不相容的亚文化结构———“乞丐文化”。并且,随着社会经济市场化的不断深入,其群体文化中又产生了一些诸如职业化、团体化等新特点,对社会发展、人民生活的负面影响颇大,有必要对其认真加以分析,科学管理。  相似文献   

3.
乞丐,指的是那些流浪在街头抓吃抓喝的人。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在人员的大流动中,使乞丐大量地流入城市,有些人已经加入盗窃案犯的队伍,由于这些人好逸恶劳,无人管教,特别是那些不够法定年龄的人,逮捕收审不准,中小城市又无工读学校,人犯无法处理,致使此种犯罪形成了恶性循环,仅公主岭市一九八九年上半年就查获乞丐盗窃犯十二人,破获盗窃案件三十四起。经审讯和初步调查,发现乞丐盗窃有如下特点:  相似文献   

4.
湖南省会贫民救济会存在于1922年至1927年,是一个特殊的综合性质的民间慈善救助类乞丐的机构,主要从事收容安置乞丐、流民、游民和老废贫民等类乞丐。实行会董制与多方筹款的运作机制,主要活动为救助流民、收容乞丐、教育贫儿等,是乱世贫民的福音,为救助类乞丐留下了历史的经验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5.
我国当代社会具有明显的“泛政治化”倾向。“泛政治化”是一种缺乏政治理性的行为,它妨碍了正常的政治发展,使人们对社会问题不能做出实质的理解和处理,也使社会功能难以正常发挥,还常常带来政治冷漠。我们应当摈弃“泛政治化”的思维模式,构筑政治的理性主义,按照社会发展的规律来处理政治、经济、文化、体育、司法、教育等等的关系,以积极理性的心态来开展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6.
转型时期社会矛盾的增加、相关法律政策的缺失、政府工作和干部作风的问题等原因导致我国近期集体访事件频发。为了维护正常的信访秩序和社会秩序,必须进一步明确处理集体访的指导思想与原则,构建集体访处理机制,完善处理集体访问题的手段。  相似文献   

7.
邪教组织是存在于社会肌体之中的毒瘤,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社会生产、生活秩序。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思想,这进一步要求我们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研究和处理邪教问题,使防范和处置邪教组织工作取得社会效果、政治效果和法律效果的统一。为此,以法治思维分析研究邪教组织的概念、活动特点和社会危害,在此基础上依法完善我国防范和处理邪教组织的对策,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8.
治理流浪乞讨人员的困境和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6月,国务院颁布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规定废除收容遣送站,新建"自愿受助、无偿救助"的救助站,这充分体现了社会救助"以人为本"的思想.但是实施《救助管理办法》以来,在城市管理、社会治安和市容等方面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尤其是对流浪乞讨人员的管理出现了"管理真空"和管理盲区.文章试图对乞丐问题作进一步的解读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身价     
连锁店 某条街上有个乞丐,每天都在那里乞讨。一日某人忽然发现乞丐身边多了一个碗。某人感到好奇,便上前去问:“为什么你放两个碗。”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处于关键时期的新形势下,各种社会矛盾纠纷不断涌现并日益呈现错综复杂之势,法院的涉诉信访工作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处理稍有不慎,不仅正常司法秩序受到影响,更有损于法院的社会形象和法律权威。认真分析提出涉诉信访案件存在的问题、形成的原因,提出处理涉诉信访机制的完善,以期对我国涉诉信访工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在人权理念深入人心的当代,城市流浪乞讨人员享有社会救助权应予确认。该项权利在性质上属于社会权,权利主体的范围应进一步明确,国家是该权利的义务主体,应履行尊重、保护和实现的义务。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权的实现一方面依赖于国家义务的积极履行,另一方面在国家违反义务时应予救济,救济途径应包括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等。  相似文献   

12.
规范的有效性包括法律效力、道德效力、现实效力几个纬度.本文以禁乞令为例对规范的有效性所涉及的这几个纬度进行了探讨."禁乞令"对行乞者的乞讨自由权构成了限制.这种限制尽管是出于管理者对于某些公共政策如维护公共秩序和城市形象等方面的考虑,但是仍然在其规范有效性问题上遭到质疑.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在我国部分大中城市,乞讨者逐渐增多。乞讨者活动于公交车辆、地铁和街道等公共场所,容易引发强索恶要、乞讨冲突等治安事件。一些不法人员借乞讨之名伺机盗窃、抢劫,危害城市治安秩序。为了维护城市的社会治安秩序,公安机关必须加强对乞讨人员的管理。  相似文献   

14.
稳定是一种有序状态,既有工具价值,亦具目的价值.维护稳定的根本途径在于建构社会秩序的合法性、有效性和道德性,增进人们对社会秩序的自愿认同.现代化转型中的国家,应突出追求稳定的目的价值,增强政府的社会控制能力,注重政府行为的社会效果,缓和矛盾、减少冲突,在稳定的环境中推进改革发展,此乃维护稳定的权宜之计.这种权宜之计的界限在于既要维系基本的秩序,守住生存发展的底线,又要保障必要的活力,防止政府权威的滥用.  相似文献   

15.
群体性事件社会心理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群体性事件是困扰各国政府的难题,在社会转型时期尤是如此。近几年来我国群体性事件数量呈不断增长之势,是影响社会稳定不可忽视的因素。在我国群体性事件是群体性治安事件的简称,公安部为此专门制定了处置此类事件的相关规定。宏观上研究群体性事件形成的社会心理原因,微观上分析群体性事件参与主体的心理类型,有助于公安机关有效处置此类事件,避免事件的恶化,维护社会公共秩序,保障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6.
群体性事件是困扰各国政府的难题,在社会转型时期尤是如此。近几年来我国群体性事件数量呈不断增长之势,是影响社会稳定不可忽视的因素。在我国群体性事件是群体性治安事件的简称,公安部为此专门制定了处置此类事件的相关规定。宏观上研究群体性事件形成的社会心理原因,微观上分析群体性事件参与主体的心理类型,有助于公安机关有效处置此类事件,避免事件的恶化,维护社会公共秩序,保障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7.
社会转型时期的群体性治安事件是我国政治、经济改革的必然产物,公安机关作为社会稳定的维护者对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处置群体性治安事件必须由政府牵头,各部门各司其职,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处置预案,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不良行政执法现象,损害了政府信用,威胁到了社会稳定。为治理社会,行政法律应逐步完善,行政执法的程序性规则也应配套。建立健全行政执法的公开性和持恒性,规范行政执法秩序,对重建社会信心、维护社会稳定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9.
作为对《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的反思,在对制度本身的功能定位基础上,以"流浪乞讨人员获得救助权"为视角展开分析,其结论是制度的完善应围绕获得救助权的保障和实现加以架构,合理界定权利主体和救助条件,明确救助机构的职责和权限,实行分类救助和先行救助,完善权利救济制度。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政府在运用行政手段对社会经济进行管理和调节时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影响了国家经济的正常运行,行政手段的转变成为必然。实现我国政府行政手段转变的路径主要有六个方面:宏观调控与微观管理相结合;有限广度与合理深度相结合;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行政成本与行政绩效相结合;刚性行政与柔性行政相结合;依法行政与行为救济相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