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二次空心化"是伴随着新农村社区建设而产生的新现象。与传统的村落空心化相比,"二次空心化"在动力机制、生计结构、社区性质和可逆程度等方面都表现出了不同的特征。产业支撑匮乏、对"增减挂钩"政策的片面使用、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措施不完善以及实际操作对原有住房分配规则的"变通",都导致了"二次空心化"程度的加深。同时,"二次空心化"也引起了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双重贫困、农村阶层分化的加剧、社区共意的溃散以及留守问题的复杂化。因此,积极探索"二次空心化"风险的化解机制,是当前创新农村社区治理机制的关键步骤,包括树立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战略、探索"因地制宜"新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健全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支持和考评体系、引进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等。  相似文献   

2.
汤慧玲 《人民论坛》2013,(2):240-241
近年来,我国部分省区对农村社区进行试点改革,以新农村建设规划为指导,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和经济效果。文章在对鲁豫川鄂苏等省调研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并就新型农村社区试点改革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分析,希望为其他省市自治区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农村社区管理建设存在价值理念不清、管理主体单一、激励机制不健全、诉求渠道不通畅、考核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为了实现新型农村社区管理的优化,应重塑农村社区管理的价值理念,培育和发展农村社区管理的多元主体,完善农村社区管理的激励体制,畅通农村社区管理需求的表达渠道,改革农村社区管理的政绩考核体制。  相似文献   

4.
新型农村社区是我国城镇化、工业化过程中应对农村社会问题而形成的农村社会组织治理共同体。在分析我国新型农村社区历史演进的基础上,剖析其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及产生根源,研究作为国家规则性制度变迁产物的新型农村社区的法律地位,有助于提出新型农村社区的法治化路径:明确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依据;建立新型农村社区治理法律体系及运行机制;依法行政以支持新型农村社区组织发展;加强引导以奠定农村社区法治化思想基础;加大投入以提升农村基层法律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5.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地方政府采取制度和组织外部输入乡村的方式,实现农村社区居民对社区事务管理的参与式民主监督,这种社区民主监督基于社区居民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主体性地位的构建,在地方政府主导和舆论媒体的助推下,形成新型农村社区民主监督社会化的动力机制和结构支撑。新型农村社区民主监督的社会化、组织化和制度化体系的构建不单是基层民主治理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社区居民在对社区共同体利益的认同前提下身份转变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6.
南粤短波     
《广东民政》2009,(7):51-51
盐田区召开社区工作座谈会深圳市盐田区民政局于7月9日下午召开社区工作座谈会。会议重点讨论了为避免社区居委会的边缘化和空心化,从今年下半年开始,要注重为居委会引入社会功能、法制功能、文化功能和服务功能,使居委会成为盐田区日益重要的社情民意表达机制、权益平衡机制、居民诉求机制和社会理性发展机制的平台。  相似文献   

7.
<正>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我省当前农村发展中的重要创新,也是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新模式,更是城乡一体发展的着力点。最近几年,我省很多地方都在探索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其中旬邑县的探索成效最为显著,值得各地借鉴和推广。一、旬邑县新型农村杜区建设成效显著旬邑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通过市场化运作、政策引导、村民自筹等推动方式,形成了旧村改造型、产业聚集型、多村联建型、园区带动型、大村兼并型、依托城镇型等六种各具特色的  相似文献   

8.
新时代不断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探索农村经济现代化新路的有效方式。目前,农村地区仍面临人口老龄化、空心化、劳动力短缺等问题,同时伴随着现代农业发展的社会化、专业化、规模化等要求,如何有效发挥双层经营体制中“统”的功能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在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过程中,应提升认识,开展多元化农村现代化培训;协同共促,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共治格局;强化监督,发挥科技的产业融合助推力;突破瓶颈,健全新型农村集体保障机制,从而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9.
新世纪以来,由城镇化引发的乡村治理结构变迁,对于农村社区治理秩序构成了严重冲击。传统农村基层治理在向新型农村社区的治理秩序转型过程中陷入失序危机,呈现出社区治理机制封闭化、治理角色重叠化以及治理身份复杂化等多重治理挑战。从社会资本视角审视,差序格局瓦解引发社会关系网络错乱,人口异质化引致社会信任普遍衰退,个体行为规范变更导致社会规范体系断裂,这些都是造成新型农村社区治理失序的重要因素。融合型秩序是新型农村社区治理能力提升的关键内容,国家需要以重构社会信任关系、复建社会共识性规范以及修缮社会关系网络为主线,达成新型农村社区融合型治理。  相似文献   

10.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如何可为——以城乡一体化为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担负着实现城乡一体化和促进居村农民市民化的重大使命,然而,它当前的建设方向并不明确,正在实施的建设行动也颇受争议。本文以城乡一体化为视角,分析了我国农村社区建设的制度失误和滕尼斯式社区的"天堂"特性,认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既要去城乡"二元化"、去"天堂"社区的"天真性",又要留住传统农村社区的温馨,并且还要与城市社区对接,使生活在新型农村社区的居民能分享到与城市市民等值的公共服务,并过上与城市市民一样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1.
城镇化与现代化推动乡村治理结构发生深刻变革,对于新型农村社区环境治理构成严峻挑战。社会资本在新型农村社区环境治理中透过社区信任、互惠规范与关系网络发挥合作功能、约束功能与沟通功能。然而,新型农村社区在转型过程中社区信任衰退、互惠规范断层和社区关系网络转型引致社区环境治理遭遇集体行动悖论、"公地悲剧"与治理互动困境等重重困境。实现新型农村社区共同体化是提升社区环境治理能力的关键,国家需要以重塑社区信任、复建互惠规范和修缮参与网络为主线重构生态环境治理合作共同体,化解新型农村社区环境治理困境。  相似文献   

12.
新型农村社区的发展依赖于新型农村社区经济发展状况,而农村社区经济的发展需要进一步优化政府经济职能。但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政府经济职能存在角色认知不全面等问题,因此需要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经济组织职能,如组织好农村社区发展的市场化经济投入等,做好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的各项经济组织工作。  相似文献   

13.
随着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冲击,中国农村农业产业日益面临着衰败与边缘化,农村逐渐空心化,针对当前农村、农业、农民存在的问题,党和政府以及学界都开出了药方。学界目前有两种比较流行的观点,一种是以资本主导的绅士化的道路,另一种是自治型的草根化的道路。莫干山民宿产业的发展则为乡村社区建设提供了一条多元主体互动机制的路径。在莫干山的乡村社区建设中,民宿产业何以成为切入点、相关主体如何行动、他们的行动有何特征?本文从市场、政府与社会多元主体互动机制来探讨其过程。莫干山的社区产业营造,是以"洋家乐"的市场驱动模式为开端,外国人首先在莫干山开始经营民宿,并带来了民宿热;政府发现了生态旅游的契机后,在生态保护政策与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对民宿产业发展的政策引导与规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市场与政府双重力量的作用下,莫干山村民踏上民宿热的浪潮,在社区精英的带领下,成立"探庐者"民宿联盟,并激活社区资源,实现村庄的可持续发展。这为乡村产业发展和振兴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已摆上政府重要日程。构建和完善新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将是今后一项重要的任务,这有赖于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作为推动农村社会全面小康建设、促进公共服务发展的平台,建构模式主要有“内源式”和“外推式”两种,具体社区类型分为:城中村社区、城郊村社区、集镇社区、中心村社区和移民社区、撤村改居型社区六种。在社区组织重构、社区文化融合、农民社区主体作用强化的基础上,新型农村社区必将会提供切实有效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农村社会全面小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的创新实践。然而,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实践中,却呈现出政府主体错位、农民主体缺失的问题。消解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主体的积极培育:一是强化主流价值观引导,二是明确政府主体定位,三是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等。  相似文献   

16.
张禾华  张宝 《中国民政》2010,(12):56-56
<正>近年来,山东省昌乐县坚持把合村并点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作为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按照"总体规划、分批实施、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原则,大胆探索、积极创新,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目前,全县已有22个新型农村社区开工建设,其中7个已初具雏形。  相似文献   

17.
《中国民政》2010,(10):61-62
近日.河南省新郑市召开统筹城乡发展、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工作会。会议指出.下一步全市将规划建设10~15个新型农村社区.每个社区1万人左右.力争五年内完成10万~15万人合村并城任务。就每个社区而言.要通过合村并城.达到合出新社区.合出新市民、合出新生活、合出新风尚、合出新体制的“五合五新”目标。  相似文献   

18.
正近年来,江苏省连云港市连云区的经济实现快速发展,新型城镇化发展迅猛,从"以海为生"到"依海而兴",原来世代散居的农(渔)民搬入了新型农村社区集中居住,大量新兴的商业化城市住宅区迅猛发展起来,生活方式发生了转变。一方面随着居住空间的迁移和居住格局的密集化,使得原来基于村落传统的社会治理机制已经难以奏效,这给新型农村社区居民的物业管理、便民服务、纠纷调解、  相似文献   

19.
积极公民是理解城市社区治理(自治)的重要视角。当前,积极公民已深深嵌入社区治理体系当中,并在社区治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不仅是连接国家与居民的神经末梢,而且还是社区动员群众、宣传政策、收集信息、推动工作的中坚力量。在陌生化的城市社区中,积极公民通常依靠典范机制、信任机制、情感机制、道德机制来发挥作用,而且“赋予半正式身份”和“陌生关系的熟悉化”为积极公民作用的发挥提供了重要的制度环境和社会基础。对积极公民的实践机制与运行基础的阐释分析,拓展了积极公民研究的中国经验和理论命题,也能为当前实现有效的社区治理提供方法论启示。  相似文献   

20.
张浩 《人民论坛》2014,(3):156-158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的创新实践.然而,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实践中,却呈现出政府主体错位、农民主体缺失的问题.消解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主体的积极培育:一是强化主流价值观引导,二是明确政府主体定位,三是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