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贯彻落实《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是新时代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共同思想道德基础的必然要求,是把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优势进一步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的迫切需要。那么,在推进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中如何传承发展好中华传统美德?在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又如何强化马克思主义的引领作用?近日,由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时代中华传统美德研究基地等主办的"第二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高端论坛",聚焦了"中华传统美德与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这一实践主题,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等国内十余所知名高校的60多位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2.
杨琴  高君 《大连干部学刊》2021,37(10):52-56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而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其创新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面临诸多现实困境,给乡村文化振兴带来极大压力.因此,积极探索创新路径,通过增强创新意识、建设创新人才队伍以及创新乡村文化治理模式来推进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以此实现新时代乡村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3.
唐珊 《人民论坛》2020,(5):136-137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奋斗与实践过程中构筑的精神家园。新时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和"走进去",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对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王一闳  周菲 《长白学刊》2023,(5):141-14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文明创新,表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一人类文明新成果是新时代中华文明创新的应有之义,表达了中国智慧,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作为世界文明的重大思想成果,马克思主义以其时代性的深刻洞察力唤醒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实现了对中华文明的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中华文明创新的集中展现,具体表现为思维方式、理论表达、实践路径三重维度。这一成果促进了提升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的文化自觉、坚持走自己的路的道路自觉、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文明自觉,对于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5.
唐旭晨 《前沿》2023,(4):22-31+4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所提出的全新论断,是对“两个结合”的深入阐释和剖析。契合是结合的前提和基础,结合是契合的表现和结果,因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的契合与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课题。从价值维度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天然的相通性,这是二者从契合走向结合的前提条件;从历史维度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的契合与结合经历了从碰撞交织、磨合发展到创新融合的过程,体现了二者从契合走向结合的渐进性;从实践维度看,只有着眼于二者动态与静态的交织过程、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和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才能推进二者的契合与结合,从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6.
《春秋》2020,(3)
正济南大学许青春博士的专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传统文化基础研究》在全面梳理与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立与发展进程的大背景中,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文化基础的历史必然性、改革开放以来党在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进程、机制途径、经验特色等方面研究了优秀传统文化在这一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中的基础作用,并就新形势下如何在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行了探讨和展望,深刻阐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丰厚滋养","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之需"。该书以传统文化基础这一新维度丰富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系统研究,特别是深入而系统地研究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优秀传统文化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填补了该领域研究的空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7.
思政课是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渠道。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思政课教学,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结合,必须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有坚定自信,明确抵制文化虚无主义和复古主义。在此基础上,继承和吸收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基因和精华,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的特点,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呈现方式和传播方式,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  相似文献   

8.
观点摘编     
正林智荣广西社会科学院院刊编辑部主任、《学术论坛》主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基因,更是中华文化的"根"与"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进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义重大。社科学术期刊应着力发挥理论研究优势,从深入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入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全社会通过社科类期刊润物无声地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以及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相似文献   

9.
李欢  陈峥 《长白学刊》2021,(2):148-156
优秀传统典章制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藏着丰富的"天人合一"理念,深深打上了"大一统"观念的烙印,始终贯穿着"礼乐教化"的精神追求。对中华优秀传统典章制度所蕴涵的智慧进行总结并加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可以为新时代治国理政安邦提供历史借鉴,为地方经济繁荣与社会和谐发展提供理念参考,为当前涵育人格修养提供文化底蕴。优秀传统典章制度对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具有弥足珍贵的借鉴价值,既奠定了文化自信的强大社会与组织基础,培植了涵养文化自信的深厚制度沃土,也是构建新时代德治方略的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1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深厚的生态文化,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生态文化思想的精华,对持续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新时代,我们只有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注重人与自然有机统一、人与自然和谐平等,才能克服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生态问题,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其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为中华文化的赓续增添了全新动力。总结中国共产党继承创新传统文化的经验可知,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华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坚持以人民是否满意作为检验文化发展成果的标准,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巩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成果,始终坚持文明交流互鉴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新时代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必须挖掘整理传统文化资源,树立科学传统文化观,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提升国际传播效率。  相似文献   

12.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论断不仅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创新,更是在新的征程上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课题。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要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发展的内在需要、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要求。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特质、内涵、立场上存在诸多契合点和共通点,为实现二者的结合创造了可能性。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相互激活和滋养的前提下融合再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创新中实现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次飞跃是二者结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践、理论、制度紧密结合的有机统一体,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鲜明特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既高度契合又一体相依。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与优秀传统文化的逻辑关联中,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是其"特"之根基所在、精神命脉和内源性动力。体现人类理想和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思想理念、既与传统相系又与现代相接的传统美德和反映道义高度及美学追求的人文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三大核心要素,因而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的切入点。但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并不是一种简单的调和关系,而需要在历史维度上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在现实维度上梳理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在发展维度上把握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本走向。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人认识和接受马克思主义初期,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过完全自发的结合,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曾作为理解的前提发挥了重要的中介作用。中国共产党人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领导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过程中,既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同时也努力清除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混杂的非自觉的、消极的传统文化因素,从而形成了一个独立于传统文化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传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不管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增强"四个自信",还是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都需要和呼唤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两个相结合"的表述,既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经验的完整总结,也是指明了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15.
新时代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体现了改变传统文化的思维定式、实现"通古今之变"、突显传承发展、肯定中华文化的当代价值等特点,有利于增强文化自觉自信、凝聚强大中国力量、提升全民族道德修养、齐心筑造中国梦、树立良好国际形象等。新时代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主要内容包括:基于法治的"平等仁爱"、为民服务的群众观、接地气的"鞋子论"、适用于国际关系的新型义利观、简明凝练的和谐观、扎根现实的"中国梦"等方面。这对我们进一步加深对传统文化理论的科学认知、进一步提升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等。这些均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对当前和今后的治国理政特别是文化建设具有着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升党和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增加道德修养的指引、培育精神动力、形成思想的基础、拓展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武器、塑造良好的国际形象等方面的现实指导性。  相似文献   

16.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论断,这集中反映了党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代表了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叙事的新起点。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视野下,可以清晰地发现二者的结合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和社会三个领域,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体而言,二者在政治维度,凸显为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建构与执政理念的革新;在经济维度,具体演化为新时代文化产业精神再造与产业结构的升级;在社会维度,具体表现为新时代社会伦理体系塑造与核心价值观的养成与践行。  相似文献   

17.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党内政治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革命文化为源头、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党性的文化"。其中,革命文化作为党内政治文化的源头,既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引领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起到了传承、融合和创新的作用,是中华民族最为独特的精神标识。在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坚定党内政治文化自信,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仍然需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从价值内涵、主体力量、实践场域等方面探索其学理归因,从两者的良性互动中明晰其实现结合的内在逻辑,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深度融合发展的关键所在。立足新时代,唯有持续探索两者结合之路,才能掌握思想和文化主动,推进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9.
征文启事     
<正>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精神,以良好的文明风尚迎接党的十九大的召开,本刊将持续配合好"浙江省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研讨会暨公民道德论坛"的举办,以"礼仪与文明"为主题征文,具体事项如下:一、参考选题1.礼仪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治国理政思想;3.礼仪文  相似文献   

20.
舜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最早源头。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都可以从舜文化中找到丰富的思想资源。我们应该认真领会和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精神,加强对舜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使它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