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总体性"范畴是一个潜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重要范畴,我们从马克思文本中不难捕捉到总体性思维方式.马克思在唯物史观视阈下对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的有机体理论进行了改造创新.马克思以劳动实践活动为现实基础,以实践辩证法为推动力,构建了人、自然、社会这个有机整体.整个社会历史即表现为人的劳动创造的结果,指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凸显劳动概念总体性原则的运用.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类正面临着精神危机.因此,研究马克思劳动概念的总体性原则有助于我们对社会历史的整体把握,对当代人的自我认知以及精神超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薛冬雪 《前沿》2011,(23):82-84
劳动作为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存在方式及活动表现,贯穿于马克思实现人类的自由和解放的全部理论过程,成为马克思博大精深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起点。马克思的劳动理论及以此为起点的研究,蕴涵着人类学、经济学、哲学、共产主义学等多种学科的内容综合与碰撞。有关劳动的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马克思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建构过程中的研究中介之一。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劳动概念具有三个层次,分别是生存劳动、生产劳动和自由劳动。生存劳动作为绝对的自然事实,没有被建构性,因而不具有意识形态性。而生产劳动因受到国家制度的政治规整,被赋予了合法性制度框架基础的功能和作用,具有意识形态性。自由劳动作为现实运动最终的结果和特定观念对抗现实世界,也被变成一种普遍价值,因而也具有意识形态性。在当代,无论是在奠定并夯实国家社会主义执政基础方面,还是在决定国家制度变革和调整方向方面、强化劳动者的阶级认同并社会认同和塑造强有思考力的劳动群体方面,继续强调劳动的意识形态性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马尔库塞对“劳动”概念的一般属性进行了具体分析,并由对劳动概念的探讨涉及到对人的研究,要求完整地把握劳动实践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这对于现今我们的相关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梅萍 《理论月刊》2001,(3):17-19
21世纪已经来临,知识分子将承担更重要的历史使命。知识分子的劳动创造呈现出新的特点,即社会化、协作化、多样化和信息化。了解这些特点,有助于完善知识分子的劳动方式,充分发挥其“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的新职能。  相似文献   

6.
冯海波 《前沿》2011,(9):8-11
马克思的劳动概念主要从两个逻辑维度展开,一是历史唯物主义意义上的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二是政治经济学批判意义上的雇佣劳动和剩余劳动。科学的劳动概念是马克思分析和定位资本家的理论前提。在马克思的视界中,资本家既是不需要为剥削关系负责的剥削者,也是资本主义社会不可或缺的劳动者。资本家是"总体工人"的一部分,他也创造剩余价值。资本家的劳动具有二重性,是一种特殊的管理劳动,不仅推动了社会科技进步,而且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针对在知识分子问题上长期存在的“左”的错误,从理论上和方针政策上进行了巨大的拨乱反正工作,并且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其中邓小平同志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学习《邓小平文选》,我们可以看到,早在一九七七年初,邓小平同志还没有出来工作时,他就明确提出,一定要在党内造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空气。这对当时顽固存在的轻视知识、歧视知识分子的陋习和偏见是个有力的冲击。其后不久,他自告奋勇管科学和教育工作,就知识分子问题发表了大量的重要言  相似文献   

8.
自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问世以来,对异化问题的论争方兴未艾。很显然,在马克思主义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国家,对马克思的这一思想成果的承诺是相当不够的,特别是当异化不再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现象而具有更力宽泛的外延和社会分析价值时,现行的社会主义国家似乎无一例外地受到了挑战。因之,全面把握马克思异化概念的涵义及其现实性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生产力概念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马克思汲取了19世纪的生态学理论,在批判和反思资本主义生产力反生态化的基础上形成了生态意蕴的生产力概念。在生产力概念中,马克思确立了人与自然物质变换的生态尺度,视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为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一环,必须遵循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规律,通过"调整"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控制"人们的生产行为方式,实现人与自然可持续的物质变换。  相似文献   

10.
如何理解劳动的概念,是探讨劳动教育的首要问题,然而受制于不同时期的政治、历史、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劳动概念时常遭到曲解和误读。"劳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是打开马克思主义哲学大门的一把钥匙。回到劳动教育的逻辑起点,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自身三重向度阐释马克思的劳动概念,揭示马克思劳动概念在教育场域中求真、至善、臻美的意蕴,有助于我们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武器,深化与创新新时期下的劳动教育。  相似文献   

11.
在马克思看来,劳动过程的一般性体现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侧重于劳动的技术形式。他从劳动的独立性和社会依赖性的辩证关系的角度阐释了劳动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侧重于劳动的社会组织形式。马克思从技术推动了分工和交换发展、分工和交换的发展又影响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思路,分析了劳动的技术形式对劳动的社会组织形式的塑造和限制,从而描绘出一幅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总体劳动过程的宏大画卷。从企业内部劳动过程来看,数字技术对企业劳动过程的介入使得劳动过程全面浸润在劳动者的生活过程当中。数字经济改变了企业的外部经营环境,使企业具有调整内部科层结构和雇佣方式的内在动力;从社会总体劳动过程来看,大数据是物理世界中人类大规模劳动分工协作和劳动交换体系在数字孪生世界里的映射。数字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劳动者的分化,对劳动者素质和劳动保障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我国的社会总体劳动过程中,劳动过程特定的社会历史属性主要表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属性。  相似文献   

12.
劳动解放是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核心内容,但马克思不是在资本主义劳动所有权和私有财产所有权的政治哲学和法哲学的框架内来论述人的解放这一问题的.马克思劳动所有权思想的核心意涵,在于通过揭示资本主义劳动所有权的虚假性和虚伪性,批判其产生和存在的政治经济条件,进而论证真正的劳动所有权为什么能够实现以及何以能够实现.劳动所有权的...  相似文献   

13.
阿伦特对马克思劳动解放思想的解读,虽然指认了劳动解放在马克思政治思想中的重要地位,却遮蔽了其独特的政治哲学意蕴。马克思批判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和黑格尔的劳动概念,既在人的存在的理想性和现实性张力中赋予劳动新的哲学内涵,也在对资本与劳动辩证关系的剖析中,提出了从异化劳动到自由劳动的劳动解放思想。马克思将劳动以及劳动者的解放引入到现代政治事务的反思和批判中,揭示了资产阶级政治观念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合谋关系,不仅透视和还原了现代资产阶级政治的现实生活基础,而且开辟了在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中重构政治哲学理论形态的思想道路。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劳动过程理论在分析工作场所的劳动分工、劳资关系、工人意识等方面有独到之处,对我国当前劳动关系建设有指导意义。马克思劳动过程理论本身在经历了发展的偏差之后,进入"回归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新阶段。本文在这样的背景下,结合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相关思想,阐述了马克思劳动过程理论正在显现的三个发展动向,即研究内容向劳动组织民主化转变;研究范围向社会制度结构拓展;研究目标向劳动解放的实践逼近。本文同时结合这些发展动向,为我国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5.
目前在我国的各厂矿企业,特别是在大、中型企业里,汇集着大批有较高文化素质,有广泛社会联系的知识分子,在他们中间,蕴藏着极大的四化建设能量。如何把他们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使他们能真正把自己与企业的兴衰紧密地联系在一来,这对有效地推动经济工作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戴尔·卡耐基在《人性弱点》中谈到使员工鼓舞起来的方法时说:“唯一能使你去做的事情的方法,是把你所想要的给你。”笔者认为:要充分调动和发挥企业中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就必须充分了解和尊重企业中知识分子的劳动特点和人格特征。因势利导,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方针和政策。但最根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劳动学说,包括劳动的本质、劳动价值论与剩余价值学说,可能被人认为都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知识,不知被人论证了多少次了.然而正是在这些人们熟知的命题中所蕴含的哲学精髓常常同人失之交臂,以致这些问题虽然久经解释甚至争论,仍然未达到其所以然.  相似文献   

17.
知识分子是先进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因素。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分子在社会生产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现,深刻认识知识分子的劳动价值,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对加速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在辩证否定前人哲学的基础上建构了自己的实践哲学,其中,"实践概念"起了决定性的作用。马克思没有从某种先验的定在中去寻求实践的此在,他一直都把实践放在某种具体的、现实的语境中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从人的活动的角度来理解人的类本质,就是从辩证法的角度来理解人的类本质。这样,人的类本质不再是什么固定不变的东西,而是由人自身创造又不断超越的自我创生的过程,从而与本质主义的观点有了根本的区别。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美好生活论"是马克思劳动解放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语境的表达和发展。"美好生活论"不仅遵循了马克思关于劳动解放的科学论断,而且结合中国实践经验和世界发展问题提出一系列新认识,即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社会主义生产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社会主义劳动解放是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创造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并在应对全球劳动问题方面展现出世界意义。"美好生活论"系统回答了在社会主义制度环境下如何科学推进劳动解放的问题,完善和充实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劳动解放的理论预判,使马克思劳动解放理论具有了充满实践活力的中国样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