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所谓主客二分学说,是指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人与自然的二分对立的学说。在西方思想界,主客二分学说长期占据着主导地位。在古希腊哲学中,主体与客体、心灵与自然是浑然一体的。笛卡尔开创了“主客二分”式的哲学主导原则,缔造了一个新的完全不同于古希腊的哲学体系。在笛卡尔看来,有两种实体:一种是灵魂或心灵、精神、自我(这些概念在他那里是同义词),其本质是能思维而无广延;另一种是物质实体,包括人的躯体,其本质是有广延而不能思维。这两种实体不仅本质不同,而且各具有不同的功能、属性,如前者有怀疑、推理、兴奋、发怒、意志活动…  相似文献   

2.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分别源于人类对自然和人世的认识,前者以物为尺度,追求真实、推崇理性;后者以人为中心,追求美好、推崇情感。它们一起构成人类精神文明的精髓,是完善人的心智、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的思想理念。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和教育的偏差,加上中国传统文化中科学精神的缺乏,导致了当代人文教育的失落和大学生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缺失。  相似文献   

3.
"主体间关系"是相对于"主客间关系"而言的,其实质在于要视"他人"为主体,按照"主体—主体"的模式思考不同个人、群体、国家间的关系。这既不同于"视人为物"、"见物不见人"的客体主义,也不同于以"自我"为中心、"只见自己,不见他人"、自私自利的唯"我"主义,与"主体—客体"的思维模式有着本质的区别。孙中山对主体间关系的论述具有革命性质,这突出表现在他能够站在世界发展高度,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融合中西文明,吸取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思想,从"中西马"三种文化结合的宏大视野思考问题,建构中国新型主体间关系。这种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在全球化背景下正确处理不同主体间的关系,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实现中国现代化,仍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论反思     
孟志国 《唯实》2005,(9):5-9
作为哲学存在的方式,反思不但以思维为自己的对象,而且以实践为自己的对象;反思不但包括分析型反思,也包括综合型、体验型反思;反思的主客关系模式应扩展到包容交互主体性.反思的基本特征是思维的总体性和根本性,其功能集中体现于使人走出思维的误区和认识的盲区,培育和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5.
论反思     
孟志国 《唯实》2005,2(8):5-9
作为哲学存在的方式,反思不但以思维为自己的对象,而且以实践为自己的对象;反思不但包括分析型反思,也包括综合型、体验型反思;反思的主客关系模式应扩展到包容交互主体性.反思的基本特征是思维的总体性和根本性,其功能集中体现于使人走出思维的误区和认识的盲区,培育和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6.
文学经验的研究是文艺理论研究与发展的必经之路.经验有两种内涵:一是对过去事实的确认,是判断与认识的基础;二是个人的、情境的、纯粹的体验,这是文学经验与宗教体验的存在形式.文学经验作为纯粹经验,经过了"判断中止"的现象学还原,具有主客合一、知情意合一、感性与理性合一的特征,其内在结构呈现为主观与客观之间的零距离运动、直观与反省的同一.文学作为纯粹经验这一本质,要求文学研究应密切关注文学自身纯粹经验的呈现,摆脱哲学思辨的束缚,建立起自己的研究领地和理论话语,进而完成对旧的文学研究模式的突破和新模式的创建.  相似文献   

7.
创造性思维与其他思维形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婷 《唯实》2001,(7):11-14
创造性思维既可理解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认识阶段,又可理解为融于整个意识过程之中的思维形式,因而它与依不同根据划分出的各种思维形式之间存在着交叉关系.如理性思维与非理性思维、发散思维与聚敛思维、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经验思维与理论思维以及批判性思维等,都与创造性思维存在着交叉关系.这些交叉关系说明,创造性思维贯穿于人类认识活动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8.
《前线》1999,(11)
《哲学动态》1999年第九期发表欧阳康的文章指出,对人文精神,存在着种种片面理解。比如,现代西方以反对科学主义为主要目标的人本主义,他们反对理性,把非理性看作人之本,实际上把人文精神等同于非理性精神。又如,中国传统文化中以重人伦轻科技为表征的人文主义,他们重义轻利,重本轻用,重价值理性,轻工具理性,实际上把人文精神等同于伦理精神。再如,现代文化研究中的种种误解,如把人文精神等同于文人精神,或等同于人文科学的精神等。实际上,人文精神就是人之为人的一种理性意识、情感体验、生命追求、理论阐释、评价体系、价…  相似文献   

9.
绿色发展既是发展理念又是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性认识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具体化。要真正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就必须坚定中国绿色发展的道路自信。中国绿色发展的道路自信,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对党领导的绿色发展道路的必然性、现实性、科学性和优越性所形成的高度的理性认知、情感认同和行为自觉遵循。中国绿色发展的道路自信是多维动因交互作用的必然结果。中国绿色发展的道路自信首先源于60多年绿色发展的历史实践,其次源于中西环境治理模式对比所凸显的比较优势,再次源于绿色发展的"绿色"本质。我们必须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坚定绿色发展的道路自信,沿着中国绿色发展道路继续前进。  相似文献   

10.
论反思     
作为哲学存在的方式,反思不但以思维为自己的对象,而且以实践为自己的对象;反思不但包括分析型反思,也包括综合型、体验型反思;反思的主客关系模式应扩展到包容交互主体性。反思的基本特征是思维的总体性和根本性,其功能集中体现于使人走出思维的误区和认识的盲区,培育和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11.
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动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雪华  孔凡义 《探索》2006,(3):56-60
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动力机制与西方国家不同。政治现代化的动力,在中国源于外部西方的冲击,而在西方则源于内部的压力;政治现代化的动力主体,在中国主要是政党和国家,而在西方则主要是公民社会;中国传统社会缺乏政治现代化的动力资源,而西方则较充足。从激进主义革命模式转变到渐进主义改革模式,当代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动力完成了从单一动力到复合动力的变迁。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从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层面提出了人的劳动与社会关系的本质,并以实践的思维方式对人的本质作了科学的揭示.其基本的思路是:从人的生存需要的自然本性出发,把满足人的生存需要的生产实践即劳动看作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内在本质.这样做,一方面批判了西方近代启蒙哲学把理性视为人的本质以及与费尔巴哈把人的自然性等同于人的本质的形而上学做法;另一方面又从现实的人的劳动出发去说明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及其发展的内在动力,把人类社会的历史理解为以劳动为基础的自然历史的过程,从而把劳动解放看作是实现人类解放的内在规定.  相似文献   

13.
美好生活获得感是全面深化改革以来的一个重大社会现实问题。目前学界对获得感的研究还存在对人民主体性作用认识不够、对获得感产生的主客互动过程研究薄弱、缺乏从教育关怀的角度研究获得感提升的路径等问题,这与底层思维缺乏实践唯物主义的理性视角有关。回到马克思主义的真精神,从获得感的实践本质、社会历史本质、辩证法本质和唯物主义本质四个方面重新审视获得感的内在意蕴,从而导向把社会理性发展和马克思主义教育关怀在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统一起来提升美好生活获得感的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14.
曾凡跃 《探索》2002,4(6):103-105
人的发展是哲学的永恒主题和依归。中、西方因社会体制、历史条件、文化传统、思维方式的不同而形成了人的发展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发展的个体主体与群体主体之不同;主体的权利实现与道德完善之不同。反思中西方人的发展的历史差异,确立以个体发展和人的权利的实现为基础的人的发展的思路和模式,对当代中国现实地推进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晚清以降,东西文化相遇所决定的特定历史语境造成了二者地位的不对等,我们处于被发现的角色之中,面临着客体化命运。但对于中国文化来说,现代化始终应该是一种主体行为,而不是一种客体化的过程,不是被现代化。西方现代性的实质在于理性的独断化,其历史—文化后果是戡天役物。它导致了全球性问题在20世纪中期突然爆发,把人类抛入生存危机的格局之中。在西方启蒙语境中,人的发现通过人的自我追问即人是什么得以实现,这一追问方式本身的反讽性在于,它的结果恰恰不是人的发现而是人的遮蔽。西方文化的现代性危机,使中国文化在其现代化过程中对现代性所作的批判反省成为可能,这一反省同时也就是自我建构。在这种辩证的缠绕中,实现了中国文化同现代性的相互参照和双向互动。  相似文献   

16.
建设现代化治理体系,须以清楚地认识当代中国社会结构为前提.中国社会是伦理社会,其主导性社会关系是直接性的.西方社会是理性社会,其主导性社会关系是间接性的(有中介的).当代中国社会结构本质是党组织与社会一体性.党组织是社会结构主干,在建构社会中发挥整合功能与组建功能.通过阐述土地改革会发现党由此建构了与农民的伦理关系.文章对当下发展市场经济是否加速中国社会由伦理社会进展至理性社会这个最大难题做了初步探讨.由于实证科学难以给出确定答案,从而转换为人成长为自然人、法人之哲学前提进行讨论.最后提醒此过程不可操之过急.  相似文献   

17.
和谐社会也是向善的道德化社会.和谐社会本质规定的道德意蕴诉求向善的人文精神,而向善的人文精神也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道德支撑,引领和谐社会建设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向善的人文精神的力量在于使人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关系中,自觉履行社会责任,自觉地求善、扬善、行善,以促进天人和谐、群己和谐、人际和谐以及人的身心和谐.  相似文献   

18.
李立  陈星 《新视野》2007,(4):91-93
台湾目前选举文化的形成,有政治制度及其在这个基础上所形成的资源分配模式的影响,这种因素构成了台湾社会选举文化形成之"硬"的一面;而从影响文化之"软"的因素上来说,其形成则是由于传统文化与中国人传统行为方式与思维模式的影响使然。台湾选举文化所呈现的景象,是中国传统文化及传统思维模式在西方选举模式下的冲突与妥协,其背后所蕴含的预设,其实是中西两种文化的紧张,这种情况不能不影响到制度的创制,而且,在若干情境下,还有相互抵消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9.
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思潮在围绕人的自由与解放而追求中,表现出一些共同的思想特征,诸如关注个体存在价值,探索主体行为动力和对科学理性主义反思等。并对现代西方社会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些重要的启示。即中国现代文明的发展必须做到个性精神与集体主义,主体自然性与社会性,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等多方面的价值整合。  相似文献   

20.
王英 《理论导报》2015,(5):63-63
建设美丽中国、克服全球生态危机,应着力反思和校正西方近代以来形成的一些思想观念。1.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认为自然的价值在于其对人类的有用性,而没有给予自然足够的人文关怀。人类以自己为中心,一味强调人类利益至上,而自然成为人类无限索取的对象。这就必然导致全球生态危机。2.唯科技论。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推动了西方工业文明快速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在这个过程中,主张“科技万能”的唯科技论也在西方世界流行开来。然而,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运用得好,可以给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带来正能量、正效应;运用不好,也可能给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带来负能量、负效应。3.唯增长论。在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一些西方国家片面追求经济快速增长、物质条件迅速改善,却忽视了发展的全面性、可持续性与生态系统的可承受性。4.主客二元对立。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范式过度强调人与物、人与自然的区别与对立,而忽略了二者之间有殊有同、共生共荣的辩证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