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正在推进产业扶贫进程中,天柱县大力推行党支部带领,以"党员中心户、贫困户、一般户"抱团发展"小农场、小基地、小企业"的扶贫新模式,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脱贫攻坚,最根本的途径是发展产业。有产业支撑,才能从源头上拔掉穷根。2017年,天柱县在新一轮脱贫攻坚工作中因地制宜,全力响应全省脱  相似文献   

2.
正贵州省丹寨县在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的基础上,创新探索了"能力增强到户、产业增效到户、资源增多到户、政策增进到户"的"四增到户"扶贫新模式,通过层层压实帮扶责任、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有力推进产业扶贫工程,逐步形成村村有项目、户户有增收的扶贫新格局,闯出了一条既符合丹寨县实际又独具丹寨特色的脱贫攻坚新路,总结"四增到户"扶贫模式的经验,对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广平县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核心工程,以发展菌菇种植为抓手,大力推动扶贫领域改革创新,着力破解产业扶贫中存在的思想"贫困"、资金短缺、技术落后、市场销售、稳定增收等五大难题,全县菌菇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目前,全县发展菌菇大棚500余个,占地1100余亩,年产各类菌菇1500万公斤,实现年销售额1.5亿元,带动2万余贫困人口就业,人均年增收720元。2019年,广平县241户519人实现脱贫,超额完成年度减  相似文献   

4.
正近年来,安顺市西秀区东屯乡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区决策部署,把坝区产业结构调整作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关键抓手,通过党建+"126"举措,大力发展鱼稻共生产业,直接带动47户贫困户年均增收9000余元,间接带动300余户贫困户家门口务工增收2000余元。党建+一个目标,政治在前责任在肩。该乡党委坚决贯  相似文献   

5.
正贵阳市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蹄疾步稳,努力实现"高一格"脱贫,易地搬迁"搬"出群众新生活,产业调整夯实乡村振兴基础,对口帮扶"兄弟"携手共进。脱贫攻坚"春风行动""夏秋攻势""秋后喜算丰收账""冬季充电"连战连捷,"五个专项治理"深入推进;1462名非兜底保障贫困人口出列,建成"组组通"公路5294.4公里,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入住519户2042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健康扶贫对象,教育精准扶贫实现贫困家庭全覆盖,惠及贫困学生1.66万人;贵阳大市场带动全省大扶贫,实施对  相似文献   

6.
正罗江县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4160户,8487人,其中65%是因学、因病、因残、因老致贫,35%属于缺资金、缺技术、缺劳力致贫。我们在精准识别、精准施策基础上,创新产业扶贫模式,推动扶贫产业园区建设,开出精准脱贫新"药方",全力拔掉"穷根子",取得了初步成效。创新产业扶贫模式,打牢产业脱贫基础坚持将精准脱贫与农业产业发展一起谋划,以推动扶贫产业园区建设为抓手,发动贫困户自力更生、自食其力,靠辛勤劳动摘掉  相似文献   

7.
正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产业调整、就业创业,要实现"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致富门路",亟待对全体农民开展切合实际的培训,全面提高各方面素质。"一人就业、全家脱贫"。近年来,在扶贫工作中,贵州突出抓培训、促就业这个重点,力求精准、全员培训、注重扶志,采取一系列措施,催生技能扶贫花绽贵州,有力助推了脱贫攻坚。  相似文献   

8.
正2016年,七师一二九团全面加强职工精准扶贫平台建设,采取"产业扶持+支部引导+党员帮扶"模式,做大做强设施农业产业,针对困难职工实施精准脱贫,使"输血扶贫"转为"造血扶贫"。拓宽了职工增收渠道,推动了"双创"工作新格局。产业助增收一二九团为"盘活连队资产、转变增长方式、调整种植结构、创新经营主体、实现职工增收"的连队转型思路,对九连实施功能转型,采用"产业+模式",建设了以大学生创  相似文献   

9.
<正>2018年,阿巴嘎旗巩固提升已脱贫438户1188人的脱贫成果,完成20户51人脱贫任务,全旗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退出自治区贫困旗县序列。阿巴嘎旗高度重视精准扶贫后续保障工作,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助推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资产收益"撬动"产业扶贫  相似文献   

10.
正今年以来,天柱县围绕年度脱贫目标任务,坚持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强化举措,大胆创新,扎实推进特色种植养殖业扶贫工作,确保脱贫攻坚取得实效。围绕"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的目标,天柱县把种植养殖业作为产业扶贫主攻方向,确保贫困户,尤其是84个深度贫困村和27个  相似文献   

11.
正截至2月18日,六枝特区28个食用菌基地已陆续复工复产,保供市民餐桌。在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面前,六枝特区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经济发展,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为脱贫攻坚、农民增收夯实基础。食用菌产业是六枝特区助力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的十大农业产业之一。聚焦产业发展"八要素",立足建基地、创品牌、促产销,六枝特区采取"公司+合作社+村集体+农户(贫困户)"的发展模式,着  相似文献   

12.
为探索企业参与产业扶贫及其行为选择的影响因素,文章对三种扶贫模式即"企业包县、整体脱贫"模式、"企业帮村,村企互助"模式和"企业帮户,户企合作"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的基本判断是:参与产业扶贫的企业在选择帮扶地区时,倾向于交通便利、具有一定产业基础或有特色产业的地区,在选择扶贫对象时则倾向于具有强烈的脱贫意愿以及具备脱贫能力的农户。基于此,不同贫困地区会因在企业参与产业扶贫中获益不同而产生分化,当贫困地区具备以上某一种或某几种条件时,才能够吸引企业参与当地的产业扶贫并取得较好的脱贫成效;反之,则难以获取企业支持或脱贫成效欠佳。  相似文献   

13.
浏阳市田溪村地处湘赣边界,国家级森林公园大围山南麓,村域面积48平方公里,共有1415户5135人。2014年被列为省级贫困村,原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12户723人,是浏阳市贫困人口最多的村,于2017年脱贫摘帽,2020年全面脱贫。近年来,田溪村抢抓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政策机遇,成功走出一条以乡村旅游带动其他产业共同发展的特色之路。  相似文献   

14.
正东刘集镇地处五河西部,国土面积200km~2,耕地18万亩,辖21个行政村,人口70720人。有贫困户1568户4669人,占总人口6.6%。其中已脱贫901户3251人,未脱贫667户1428人,贫困发生率为2%。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该镇党委、政府紧扣"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总要求,创新工作机制,全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一、主要做法产业是强镇之本、致富之源、脱贫之基。东刘集镇紧紧围绕"生态立县,绿色崛起"的战略目  相似文献   

15.
正贵州各地围绕"一县一业"等工作思路,积极申报使用扶贫产业子基金,发展了一批优质项目和特色产业,扶持了一批农业企业,带动了一批贫困户增收。贵州2018年脱贫攻坚春风行动令指出,要重点抓好扶贫产业子基金落地使用,进一步简化程序、优化流程,同步安排基金项目申报和评审。2017年初,贵州脱贫攻坚投资基金扶贫产业子基金正式启动,计划投资1200亿元,存续期限10+N  相似文献   

16.
正脱贫致富,发展产业是关键。贫困地区发展自己的产业,有利于由"输血"变为"造血",步入经济发展的快车道;贫困户融入地区产业发展,有利于实现持续增收,不断增强内生动力,从"要我脱贫"转变为"我要脱贫"。可以说,打好脱贫攻坚战,产业扶贫是主要途径和根本之策。赤峰市巴林左旗牢牢抓住产业扶贫这个关键,将发展产业作为脱贫攻坚工作的主攻方向,结合实际,因地制宜,重点发展笤帚苗产业、特色优势养殖业、新型农  相似文献   

17.
正平塘县深入推进"三抓、三改、三促"工作机制,在产业扶贫上坚持做大做强生态农业,做好绿色优质产品,坚持不懈抓茶、菜、畜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本地特色产业,确保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成效。今年以来,在脱贫攻坚"春季攻势"行动指引下,平塘县实施产业扶贫"大决战",以"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为基本目标,进一步拓宽贫困户增收渠道,产业扶贫成效明显。平塘县委书记臧侃介绍,平塘正深入推进"三抓、三改、三促"工作机制,在产业扶贫上坚持做大做强生  相似文献   

18.
正铜仁市碧江区现有贫困村24个(一类17个、二类4个、三类3个,其中深度贫困村8个),有建档立卡贫困户4625户13652人。2017年计划脱贫10080人、15个贫困村出列,贫困发生率下降到3%以内。2017年以来,碧江区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出台落实大扶贫战略行动意见和"1+10"等政策文件,实行基础设施"项目供给制"、住房扶贫"社会帮建制"、产业扶贫"大户帮带制"、劳务扶贫"定向牵线制"、教育扶贫"全面保障制"、健康扶贫"药品供给制"、  相似文献   

19.
包括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等在内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形式,能够提升旅游精准扶贫产业对资源的集约化利用,发挥规模经济效益,降低交易成本,并在保障社区参与的基础上,实现扶贫对象户及集体经济成员就业和增收,甚至还能强化村公共事业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长久发展,为脱贫攻坚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结合各地实际和扶贫对象户需求,发展相应的村级旅游产业及相关产品生产或服务提供的集体经济组织模式,将为旅游精准扶贫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根本性保障.  相似文献   

20.
正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也是脱贫的主要依托。近年来,汤原县依靠农业综合开发,积极探索以食用菌产业推动精准脱贫,促进贫困户增收致富。目前,全县栽培食用菌达到1.6亿袋,标准化挂袋大棚发展到2005栋,预计全年实现产量7200吨,产值4.75亿元。通过鼓励引导贫困人口到食用菌大棚基地打工、扶贫大棚收取租赁资金再分配等方式,可带动723户、1278名贫困人口人均年增收5000元。以点带面培育龙头促增收没有龙头企业拉动,产业扶贫就成为无源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