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洁 《人民论坛》2012,(26):208-209
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有一个中国化的过程。外国传教士把马克思的理论作为一种"安民新学"介绍入中国,社会主义思想开始零星传播。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同样传播了社会主义的精神要义。早期的社会主义者们在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之初对于"安民"问题的关注对于当下的中国仍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陆羽所著《茶经》从诞生至今一千多年时间里,屡次被翻刻、续写、翻译等。饮茶文化以及《茶经》在亚洲地区的传播是平和的、春风化雨式的,传播人群主要是来华使臣、留学生以及僧人等。而在欧美社会的传播则伴随着战争、流血以及走私等激烈冲突,主要以传教士、冒险家、商人为主体。《茶经》亚洲语言的翻译与出版是茶文化深化和广泛传播的标志,而欧美语言的翻译与出版则比中国茶文化的介绍要晚很多,直到20世纪才出现诸多欧美语言的译本。透过直观可见的一片茶叶展现中国人融于血脉之中的价值观,展示可信、可敬、可亲的中国形象,可以说是《茶经》跨文化传播的成效与启发。  相似文献   

3.
罗晓梅 《重庆行政》2013,14(4):12-15
虽然邓小平同志在20世纪80年代的一些场合讲过"中国模式"这个概念,但是,并未引起普遍重视。同时,邓小平在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内容时,也并未把中国模式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概念使用。所以,邓小平当时讲的"中国模式",可以理解为在特定场合下使用的术语,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概念。但是,21世纪随着中国现代化的发展,中国的影响力越来越具有了  相似文献   

4.
近代西方传教士在华所进行的文字传教工作,客观上直接催生了中国新出版业,并影响了出版业的方方面面。但随着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20世纪初中国民营出版业纷纷崛起,在文化传播上逐渐掌握了自主权,传教士的作用逐渐退居次要地位。  相似文献   

5.
四川藏区连接西藏与内地,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很早就引起法国的注意。19世纪中叶,法国巴黎外方传教会传教士进入该区域活动,传教士们在四川藏区经历了种种波折与磨难,直至20世纪初终于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与此同时,法国政治势力进驻四川,更与本国宗教势力相结合,进一步深入到四川藏区,显示出法国希望在中国西部推广本国政治经济影响的野心。  相似文献   

6.
20世纪是是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一百年 ,2 0世纪与业已载入史册的任何一个世纪相比 ,无论从那个意义上评估 ,都是不同凡响的。世纪之交 ,对 2 0世纪社会主义曲折发展的历史 ,从不同角度 ,多层面、全方位地进行回顾、总结和前瞻 ,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与热点。本文分回顾篇一前瞻篇两部分对世纪之交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研究的主要成果、主要观点加以综述。一、关于世界社会主义的辉煌成就2 0世纪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百年历史 ,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是有目共睹、世人皆知。我国学术界从不同角度肯定和讴歌了社会主义所取得的成就。主要有以下观点…  相似文献   

7.
正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东剧变前后,美欧意识形态领域抛出了"西方民主制度将一统天下"、"新自由主义将成为全球普遍模式"以及"21世纪共产主义将在历史上消亡"三大预言,将预言的攻击矛头主要对准了社会主义中国,并在此基础之上衍生出了"中国崩溃论"等新论调。虽然这些唱衰中国的预言漏洞百出,在中国崛起的现实面前日显苍  相似文献   

8.
巴志鹏 《传承》2013,(8):26-29
马克思之名最早于19世纪末由外国传教士介绍到中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中国留日学生开始了解和宣传马克思及其学说。1912年到1917年这一时期,无政府主义者在宣传无政府思潮的同时也成了向中国引介马克思学说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9.
国际汉学中的"误读"是外国汉学家接触中国文化时不可避免的。"误读"作为一个批评术语,它的出现明显受到了20世纪西方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哲学思潮及相关文论的影响。"误读"理论为我们正确对待汉学家的"误读"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法论意义:汉学家研究中国、"误读"中国的根本目的是要借对汉学的研究审视自身;同时,其他民族对中国的研究也不妨成为我们自识的"镜像"。  相似文献   

10.
巴志鹏 《传承》2013,(10):26-29
马克思之名最早于19世纪末由外国传教士介绍到中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中国留日学生开始了解和宣传马克思及其学说。1912年到1917年这一时期,无政府主义者在宣传无政府思潮的同时也成了向中国引介马克思学说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1.
《传承》2016,(1)
20世纪20年代初,列宁在晚年通过口述成文了一系列书信和文章,总结了其社会主义实践经验,蕴含他对建设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思考,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发展,主要体现在经济、文化、政权建设、哲学思想四个大方面。时至今日,列宁的"政治遗嘱"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和启示。  相似文献   

12.
发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的中苏两党大论战,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它启动并一定程度上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另一方面,它又阻碍了这一历史进程。研究和探讨这场论战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对更好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3.
张旺清  ;汤水清 《求索》2008,(8):92-94
社会主义与现代化,毛泽东关于中国社会发展目标的思想有一个演进的过程。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青年时代钟情于新村主义;从20年代到全民族的抗战爆发,社会主义是其为之奋斗的理想社会目标;从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提出新民主主义理论,到建国初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现代化取代社会主义而成为首要的目标模式;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施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兴起,社会主义目标模式被置于优先地位,社会主义成为压到性目标模式。  相似文献   

14.
《民报》作为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的机关刊物,从创刊之日起就开始有意识地宣传社会主义思想,前后共发表过30余篇译介社会主义的文章,主要承担起了社会主义思想早期传入中国的引介工作。虽然《民报》的译介并未让社会主义成为当时的主流思想,但无疑推动了20世纪初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早期传入的历史进程。探析《民报》译介社会主义的主要原因、基本内容、历史作用与局限,有助于廓清社会主义思想早期传入中国的历史脉络,为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史研究和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提供案例素材和历史启迪。  相似文献   

15.
尹翼婷 《求索》2013,(7):64-66,38
早期新教在华传教运动以男传教士为主力,1 9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来华女传教士增加,逐渐超过男传教士,传教运动呈现女性化趋势,女传教士成为近代中国传教运动的主力。究其原因,与西方国家1 9世纪下半叶起国内政治、经济、社会的演变分不开,与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的剧变相联系,同时也与女传教士在宣教事业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息息相关。这些变化客观上为西方传教士,尤其是女传教士来华传教创造了机会。  相似文献   

16.
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只有20多个有自已的文字。其中,文字历史最悠久的是藏族,早在公元7世纪初藏文就已形成,总共有30个字母。蒙古族文字形成于13世纪初,现有31个字母。维吾尔族、哈萨族、柯尔克孜族的文字也形成得较早,1957年,维、哈两族创造了新文字,此后,新老文字同时使用。满族文字产生于16世纪末。17世纪,锡伯族将满文稍加变动,形成了锡伯文。朝鲜族在解放前混用朝鲜字与汉字,解放后,朝鲜字与汉字截然分开。傣族过去有4种文字,1954年文字改革形成了统一的新傣文。傈僳族、拉祜族、景颇族文字系外国传教士所创,…  相似文献   

17.
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20世纪末的20年,作为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被人们称作"新时期".在这一时期,不仅中国经济迅速崛起,而且当代学者对中国文化的研究也掀开了崭新的一页.由邵汉明教授主编的<中国文化研究二十年>(人民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一书,对20世纪最后20年中国文化研究和文化论争的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系统的回顾和总结,从中我们可以领略20年来文化研究所取得的丰硕成果、面临的主要问题,并进而对21世纪中国文化研究与发展前景作出正确的估计.全书70余万字,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以派别为线索,分别对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道教、佛教和现代新儒家研究的情况作了总结;下篇以问题为中心,分别围绕文化理论、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中国文化精神、"五四"精神、中西文化比较、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关系等重大问题,在理清文化论争基本脉络的基础上,分析各种观点的长短得失,并对深化中国文化研究提出了一些具有建设性和前瞻性的意见.纵观这部著作,我们认为它主要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萨蒂的"家具音乐"创作是他众多先锋性音乐实验中的一种,也是能够全面反映20世纪初精神危机的一次艺术探索。家具音乐本身简单而素朴,但包含着重大的美学和社会学的思考,它的音乐之外的意义要比音乐的意义深刻得多。本文即从音乐学——美学的角度审视家具音乐,认为在主体消解、对话精神、反讽精神等方面,它是对20世纪初传统音乐向现代音乐转变的一种肯定。  相似文献   

19.
新世纪中国汉字设计的杂糅与革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卷 《求索》2012,(11):120-121,103
20世纪初以来中国汉字设计艺术观念随着社会体制与文化意识形态的变革而嬗变着,形成了由传统美术字设计到现代汉字设计观念的演化,其设计语言由中西杂糅,到非物质语境下的多元重构,这种嬗变过程正是汉字设计艺术观念由单一装饰走向多元创意,由盲从与混乱走向个性与从容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20.
黄大军  伊彩霞 《前沿》2011,(8):162-165
20世纪20~70年代的中国文学是文艺政治化的发展主潮,"激进"的政治功利倾向与无限的民族认同,无情地湮没了中国作家想象西方传教士的审美自由,这导致该时期作家对西方传教士的刻板化与非人化图解,以及文本反殖民主义话语的"过剩"生产。新时期以来的西方传教士书写则在一个自由多元的开放语境中,逐渐清除了独断论、工具论的文化逻辑,使西方传教士书写呈现出一种摧枯拉朽、别立新宗的破茧之美。尽管如此,新时期以来的西方传教士重绘仍留下了诸多有待超越的创作盲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