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自然旅游资源及其可持续开发管理的必要性自然旅游资源是自然地域综合体的景观形态表现 ,是由多种地理环境要素综合作用而形成的 ,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有地质、地貌、水文、气象、气候和生物等[1] 。在世界各国旅游业迅猛发展的今天 ,由于旅游资源的无序开发和粗放经营带来的生态环境质量的破坏 ,以及对社会经济的巨大负面影响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如何着眼于长远利益、扬长避短 ,确保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及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已成为各国政府和旅游开发、科研机构广泛关注的一个重大课题。世界旅游组织 (WTO)、世界旅游理事会 (WTT…  相似文献   

2.
社会是经济、政治、法律、伦理、宗教、文化、家庭等各种关系的多元综合体,分析任何一种社会现象都必须要认识、把握这些社会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互相关系.从经济社会的角度,以经济关系、劳动关系和道德关系为坐标系,来认识和分析工会作为一种社会组织的特殊意义,就可以看出工会在现代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中应当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论村民委员会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职能及相互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村民委员会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是我国农村社会中并存的两种极其重要的社会主体。两者均以建制村或自然村为地域范围 ,以该地域范围内的农民为其成员 ,但两者的性质和职能却大相径庭。明晰两者的法律特征和职能 ,建构两者之间的共存关系 ,是推进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尽快实现农业产业化、农业生产集约化、农业经济市场化以及最终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4.
国际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入20世纪以来,大江大河开放开发的世界性热潮一直处于经久不衰的兴旺时期,许多拥有大江大河的国家和地区,在工业化的历程中,沿大江大河的开放开发总是处于领先的地域。我国顺应世界大江大河开放开发的大趋势,意识到长江流域经济发展将是我国下个世纪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主要经济增长区,于是国家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认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会出现劳动地域分工,它是人类经济活动按地域空间进行的一种分工形式,分工与合作相互依存、相互给对方以保障与促进,并通过分工与合作提高效率、增进效益。其直接原因是:区域之间的资源禀赋、发展基础、经济结构、生产效率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与比较优势,劳动地域分工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优势互补,获得最佳的整体效益和个体效益。  相似文献   

6.
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如何,不仅直接关系到区域内经济的振兴、社会的稳定和进步,也关系到全国现代化建设跨世纪宏伟目标能否如期实现这个大局。因而,研究探讨如何加快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是一个十分紧迫而又重要的课题。本文试图以江西省宜春地区为背景,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加快中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要把握好的两个重要问题作以下粗浅探讨。一、充分发挥地域优势,搞好生产力布局合理分布社会生产力,对充分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搞好生产力布…  相似文献   

7.
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坚持科学发展观,利用好资源和地域优势,依靠科技,实行可持续发展,走具有民族特色的发展道路,那么,民族地区的经济必将腾飞,生产必将发展,民族更加融和,社会更加和谐。  相似文献   

8.
着眼优化经济结构逐步缩小东西部差距田源(一)西部发展问题不仅是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个政治问题。西部既是一个地域概念,又是一个社会经济概念。从地域概念讲,西部是指中国版图方位的广大西部地区,约占全国总面积的58%;从社会经济概念讲,西部是我国经济欠发达地...  相似文献   

9.
再认识我国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以便更明确地决定各方面活动的战略.策略目标,乃是苏联共产党当今政策的显著特点之一. 农业政策——这是党的总政治方针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今天我国合理发挥了农工业综合体的职能、以及形成改进全国农业经济部门管理的局面.苏维埃法的作用不仅应当与农业经济部门今天的需求相符,而且应当有助于为这个部门将来的发展创造新的法律条件的农业法学的作用,现在正在加强.  相似文献   

10.
油地关系是伴随着油田的勘探开发建设而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油地(胜利油田和东营市)关系比较复杂主要体现在:地域不同,处理难度不同;同一地域油地关系反复多变;油地工作涉及的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及政府管理部门多;油区治安环境好坏,严重影响油地关系;地方建设与油田生产的冲突.构建和谐共赢的油地关系需通过增强整体意识,共促和谐发展;健全法律,依靠法治保和谐;增强沟通机制,搭建互动平台;内外兼修,练好内功建和谐等途径,实现油地双方和谐“互惠双赢”.  相似文献   

11.
党中央明确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号召,西部地区在世纪之交迎来了大开发的新机遇。如何把握住机遇,使西部经济在较短时间内较快发展起来,这就要求我们在西部大开发中能面对机遇与挑战,面对优势,做出正确的战略抉择。西部大开发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我国西部地区地域辽阔,既可以成为我国资源工业的重要基地,同时也蕴含着巨大的投资机会。西部开发有助于缓解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矛  相似文献   

12.
地域精神是一个地区思想文化的特质、风骨与灵魂。它既是在长期历史环境中形成、为公众广泛认同的客观存在,又需要不断总结、塑造和回归于公众的社会实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认识地域精神的理性与实践价值,把握地域精神的本质与特性,大力塑造地域精神,并用于引导实际生活,对于提升国民素质,凝聚大众心智,推动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和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东西经济差距在改革年间迅猛扩大而成为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东西经济差距是一种社会分层现象 ,即贫富分化在地域上的具体表现形式。鉴于市场与权力在社会分层的作用及市场与权力和制度的密切关系 ,可以说东西地区经济差距产生的深层原因是相关权力与市场的制度安排 ,所以其解决的根本途径是以制度重建来消除市场的非正常社会分化的作用 ,以制度重建来重塑权力在社会分层的动力角色 ,以发展西部经济来消除东西经济差距 ,实现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14.
城市是人类生产、生活和文明成果的集中体现场所,是人类社会文明和发达的象征,它是一个综合体,不仅人口集中,而且也是区域政治、经济、文教、科技的中心,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生态型城市是人类追求的一个目标。  相似文献   

15.
(一 )   开发西部、建设西部,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已成为包括西部人民在内的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成为新世纪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重点。能否抓住西部大开发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不仅对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崛起、腾飞起关键作用,而且对整个国家经济建设的全局起举足轻重的影响、带动作用。因为西部包括十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面积共 54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面积的 56. 8%,人口约 2. 85亿,占全国总人口的 23%,国家扶贫县 307个,占全国总数的 50%以上。在这样一个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但经济基础薄弱,教育落后…  相似文献   

16.
以人为本建设生态型城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是人类生产、生活和文明成果的集中体现场所 ,是人类社会文明和发达的象征。它是一个综合体 ,不仅人口集中 ,而且也是区域政治、经济、文教科技的中心 ,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生态型城市是人类追求的一个目标。  相似文献   

17.
我国西部地域辽阔,土地面积近660万km,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68%,人口3.5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7%,全国5个民族自治区均分布在西部,自然资源丰富,耕地面积占全国38%,草场面积占全国56%,森林面积占全国36%,天然气蕴藏量占全国80%以上,且目前已查明的矿产资源达一百种.然而,西部地区既是我国生态环境脆弱区,又是我国社会经济相对落后的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区,因此,西部大开发的核心之一,就是要通过有序的开发治理,提高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提高生态质量.在此过程中,处理和把握好建设与环境、发展与生态平衡的关系,保证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一、可持续发展与政府在其中的作用 西部大开发是党中央面向21世纪,着眼于经济全球化趋势,作出的具有重大经济意义和社会政治意义的战略决策。江泽民总书记对西部开发寄予了厚望,他指出:“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加快开发西部地区,要有新的思路。”总书记的讲话,明确了西部开发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老路,要走一种全新的发展之路--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西部地区地域辽阔,自然资源相当丰富,但是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却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笔者认为,西部地区要取得"后发优势",关键在于要大力开发人力资源,提高劳动力要素的质量与水平.人力资源的开发是西部地区大开发的先决条件,这不仅是西部地区的现实所要求的,也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20.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20多万平方公里的沃土上,养育了3700万勤劳、智慧、质朴的三秦儿女,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生活在三秦大地的人们,吸收融合各地域的先进思想、优秀文化和质朴的民风民俗,创造并逐步形成了具有陕西地域特色的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丰富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文明的宝库,为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在西部大开发的热潮中,深入挖掘和弘扬陕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