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乎民生,牵动全局,解决好“三农”问题始终是党和政府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要实现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和农民增收,离不开金融的强有力支持。尽管从历史上看,中国银行作为传统的外汇外贸专业银行,与三农建设缺乏天然渊源,但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传统的、狭隘的“三农”已发展成为“大三农”和“新三农”,我省农业产业化、小城镇建设推进了农村城镇化、大量农民经商办企业或外出打工带来了农民市民化。  相似文献   

2.
应代明 《政策》2007,(6):9-12
荆州是农业大市,农业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占有重要地位。农村税费改革以前,“三农”问题比较突出,一些基层干部反映“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荆州农民负担问题一度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3.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从我们常州市的实践看,要在率先实现现代化进程中,率先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牢固树立“以农民为本”的理念,切实关注农民、“解放”农民、提高农民、组织农民、致富农民,由此把农村改革发展不断推向前进。关注农民抓根本。我市城镇化水平只有56%,其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劳动力就业不足,大量农村劳动力剩余。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是“三农”问题的症结之一。谈农民增收,不是看短期的因素以及一些应急的措施导致的收入增长,而要看长远的、深层次的制约因素。“三农”问题实际上反映的是中国经济社会的深层次的矛盾,“三农”问题的根源不在农村,而在于宏观的经济和社会政策的取向。特别是“三农”问题的解决在于农村剩余劳动的有效转移。本文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并对其相关政策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充分认识解决“三农”问题的艰巨性我们党重视落实科学发展观,致力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三农”问题作为经济社会中的薄弱环节,一直是党中央高度关注的问题。自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下发了四个关于“三农”的一号文件。在中央的重视和各方面的努力下,粮食连续几年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农村社会事业明显加强,“三农”形势向好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
加强基层党建 促进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农”问题是最大的难点和重点。如何推进农业产业化,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从而探索解决“三农”问题的新途径,带着这些问题,我和市里有关部门的同志,对北京郊区农村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改造农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以下简称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与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形成了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7.
对当前农民经济利益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农民减负、农业增收、农村稳定、农政效率已成了“十五”期间经济发展中的大问题。农民的经济利益是“三农”问题的根本体现,要解决好“三农”问题,必须保证农民的经济利益,切实提高农民的经济地位。  相似文献   

8.
《前进》2004,(3)
新春刚过,中央即发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收若干政策的意见》,专门就农民增收问题从总体要求、战略发展、经济体制、政策措施、工作机制上提出了一系列新思路新举措,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指明了方向。在新形势下不断开创改革、发展、稳定的新局面,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的目标,重中之重是解决好“三农”问题,核心是促进农民增收,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正确看待“三农”问题,既要充分认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我省农业和农村工作取得的巨大成绩,也要充分认识“三农”问题的重要性、艰巨性和紧迫性。不断破解这一关乎经济社会发…  相似文献   

9.
仇喜雪 《桂海论丛》2006,22(3):48-51
由教育投资和培训等形成的人力资本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条件下成为现代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我国“三农”问题实质是农民问题,农村人力资本存量低制约着“三农”问题的缓解,人力资本理论为“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科学依据,加强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0.
毕节地区农业比重大、农村人口多,“三农”问题比较突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毕节试验区跨越式发展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近年来,非农产业为农民尤其是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民增加收入作出了重大贡献,其中劳务经济占有很大份额。本文将对农民收入现状、农民增收渠道进行分析,并就促进劳务经济健康发展,加快农村教育改革步伐,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进程建言献策。一、农民收入现状多年来,为使农民增收,各级政府不图余力,作了不懈努力,提出并实施了诸如调整农业产…  相似文献   

11.
我们党重视落实科学发展观,致力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三农”问题作为经济社会中的薄弱环节,一直是党中央高度关注的问题。自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下发了四个关于“三农”的一号文件。在中央的重视和各方面的努力下,粮食连续几年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农村社会事业明显加强,“三农”形势向好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突出矛盾是土地问题,而土地问题的关键又涉及农民对土地的权益。改革土地制度,让农民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已成为当前解决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刻不容缓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农村改革发展做出了新的战略部署,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一贯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的战略思想。农业、农村、农民工作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几年来,庄河市人大常委会始终围绕“三农”问题展开监督工作,为推进庄河农村改革发展,保障农民利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刘崇顺 《学习与实践》2004,(11):31-36,43
2004年称得上是一个“三农”年。继20世纪80年代中共中央、国务院就促进农村改革问题相继发出过5个1号文件后,事隔18年,又于2004年下达了关于促进农民增收的1号文件,推行了一系列化解“三农”问题,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中央1号文件下达后,省委、省政府和武汉市委、市政府又先后发出了1号、特1号文件,市委、市政府在4月份召开了促进农民增收、化解“三农”问题的四级  相似文献   

15.
农民增收问题:政策设计与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农”(农民、农业和农村 )问题一直是近百年来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问题。新一届政府审时度势 ,将增加农民收入列为 1 0项重要任务之首 ,将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列为今年财政预算的头项内容。可以说“三农”问题已经成为中国改革和现代化建设 ,全面实现小康目标的中心议题。如何从根本上破解“三农”这一难题 ,本栏目邀请了部分专家学者分别从农民增收、反哺农业和政权建设等角度 ,提出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孙学玉教授认为 ,“三农”问题的实质是农民利益问题。建议实行土地股份合作制 ,建立土地产权交易制度 ;赋予农民国民待遇 ,切实保障农民的基本权利 ;制定有效的财政政策 ,调整国民收入格局 ;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 ,实现农民非农化 ,等等。乌东峰研究员认为现在已到了全面反哺农业的时候。要从财政、信贷、国债发行、社保体系、土地征用和机构改革等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让“希望的田野”充满生机和活力。贺雪峰教授、董磊明讲师从乡镇基层政权建设的角度 ,提出了根据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不同特点灵活设置乡镇组织的建议。主张在农业型乡镇设立乡公所 ,在工业型乡镇设立镇政府。  相似文献   

16.
农村税费改革是一场革命,是解决当前“三农”问题的一项制度性的改革措施,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保证。农民负担过重已成为影响农村稳定和制约农民增收的重要根源。推行农村税费改革代表了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根本性的战略举措。  相似文献   

17.
建国后,中国农村经济的兴衰沉浮与农民产权的变革息息相关。工业化建设导致农民产权的异化,造成农村经济的衰败。后来的调整与改革,又促进了农民产权的同化,造成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改革仍然有不彻底性,最终造成农民收入的停滞和“三农”问题的出现。因此,为了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和建设新农村,需要继续深化农民产权改革。  相似文献   

18.
中国13亿人口中有8亿多在农村,“村”既是中国农民聚居生活的基层社区,又是农村政治、经济和社会管理的基础层次。可以说,村是稳定的基石、发展的基础、改革的起点、民主的摇篮。要研究中国的“三农”问题,就不能不研究“村”;要解决当前“三农”问题,就不能不抓好“村”。嵊州  相似文献   

19.
朱效娅  郭梁 《前沿》2009,(6):160-163
近年来,为积极做好服务“三农”工作,为繁荣农村经济,帮助农民致富,邮政企业以遍布城乡的网络为依托做出了突出贡献。但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仅就邮政服务“三农”的重点业务之一农资配送中的有关法律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0.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解决“三农”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努力,其关键在于完善农村政策,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要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