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嗐摸个啥哟     
阅历大概是注意力的指南针。我在读韦君宜的《思痛录》时,对她的丈夫杨述特别注意。她说杨述青年时代下笔千言,“但是,到后来他在党内工作的时间越长,地位越高,写东西便越来越谨慎,文字也越来越短,思想越来越不放开了。”怎么会不放开呢?因为他习惯于“摸精神”。摸到精神以后就按所摸的来行文,不越雷池一步,文章“索然寡味”。韦君宜说得这样严重,也许有亲者严的成份在里面,然而韦君宜所说的地位越高越写不出好文章的现象则是大量的。“文革”前,我就有那么一位同杨述地位旗鼓相当的顶头上司——中共中央华东局宣传部的副部长。我们小青年常在背后议论他不会写文章。中年的同志说他会写:“不会写,50年代怎么当省报总编?”话虽在理,可我们总是见不  相似文献   

2.
“韩美林哪里去了?”熟人、朋友们互相打听着。有的摇头说:“不知道”;有的开玩笑说:“他失踪了”。 直到一九八一年年底,《韩美林画展》在合肥开幕的那天,他才突然地“冒”了出来。我见面就问:“这一年,你跑哪里去了?”他避而不答,亲热地拉着我的手说:“走,请看画去!”  相似文献   

3.
老话新说记得相当一段时间以来,我被一群科学家对目前我国基础研究现状,尤其是大批优秀青年科学人才流失导致中国科学界五到十年将面临严重人才恐慌的描述搅扰得心绪难平。我国著名超导专家赵忠贤教授非常激动说的那些话,久久地在我耳边盘桓而驱散不去,他说:“现在是需要一大批科学  相似文献   

4.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早在一百多年以前,马克思就明确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邓小平同志在纵观世界经济与科技发展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后科技发展进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1992年初,他在视察南方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我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邓小平同志提出的这一科学论断,是对当代蓬勃发展的科学技术特征的高度概括,是对现代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所起的第一位变革作用的深刻揭示,…  相似文献   

5.
朱正 《瞭望》1988,(41)
一天,遇到一位青年朋友,闲谈了几句,他忽然说:“那本《社交书信大全》我已经看到了。” 我没有听明白,问:“什么书信大全?” “《社交书信大全》。怎么?你不知道?那里面还编进了你的几封信呢。” 他告诉我,他的同事有这书,他无意中在书里翻到了我的信,还以为我早知道了哩。我确实从来不知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文坛上,许杰先生应该说是一位“耆宿”了。 今年八十二岁的许杰是硕果仅存的“文学研究会”会员之一,也是当年与鲁迅先生交往较多的一位前辈文学家。早在一九二四年,他就开始在《小说月报》上发表短篇小说。茅盾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中曾称道许杰的《惨雾》,说它是“那时候一篇杰出的作品”。近几年来,他创作是不弄了,主要写点理论研究文章。他的散文选集、小说选集已经出版,今年陕西人民出版社还将出版《许杰文艺论文集》。他说得很风趣:“大概人老了,朋友们就要考虑帮他办后  相似文献   

7.
齐介仑 《党政论坛》2010,(18):52-53
十年来,方舟子参与了多起打假论战。而这次揭开“打工皇帝”唐骏的新装,不仅在国内掀起了围剿造假者的狂风巨浪,还引来外媒关注。  相似文献   

8.
早在一九五九年,郭沫若就曾为《郁达夫诗词抄》写过《序》。《序》中有这样的评语: “在他生前我曾经向他说过:他的旧诗词比他的新小说更好。他  相似文献   

9.
明 朝的郑王宣在其《昨非庵日纂》中 ,记下了这样一个故事。北宋时 ,王旦(溢文正)家里雇了一个养马、牵马的人。此人每天控制马让王旦骑 ,王旦只见他的背面 ,没看过他的脸面。当他干满年限临行前 ,去向王旦告别。王旦问 :“你养马、牵马有几年了?”回答说 :“五年了。”王旦又问 :“我怎么不认识你?”这个控马卒没做任何解释 ,转身就离开了王旦。当他离开时 ,王旦看到了背面 ,立刻认准了这个人。王旦赶紧叫住他 ,说 :“你就是我的控马人!”于是 ,赠给他很多东西。事过境迁 ,道理并没完全有过时。一般地说 ,现在的一些领导对身边的人比…  相似文献   

10.
编辑同志: 你们好。看了贵刊第八期专家视点栏目中辛秋水研究员的文章——《重视农村文化扶贫》,我很赞同他在文章中的观点,并且认为他的确是一位可敬的“三农”专家。对于农村文化贫瘠这一难题,中央早有察觉。近几年来,我们的政府组织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号召在  相似文献   

11.
有一篇名叫《明天就出院》的小说,说某厂有位工人因病住院了,病虽有所减轻,但情绪越来越坏,以至患上了“思想病”。亲友探望,问他何时出院,他说我就死在这儿。原来,他看到同房病友的领导都来探视过,带来了问候和温暖,唯独他的领导一面未露。他感到没面子,在病友前说不起话,再想起自己平时辛辛苦苦的工作,看着别人领导的关心爱护,越想越窝火。后来,他的领导来看望他,安慰他要安心养病,他说,我明天就出院,第二天果真病愈出院了。无论从情绪,还是从生理心理来讲,这都可以说是以情治“病”的一例。  相似文献   

12.
徐友渔 《各界》2011,(3):31-31
随着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泌尿外科主任肖传国指使他人暴力袭击方舟子案的发生和告破,在科学上打假的是非和命运问题再次引起传媒与公众的注意。肖传国涉嫌买凶犯罪而被公安机关抓捕,  相似文献   

13.
吴营洲 《各界》2013,(11):75-77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理念”。只是有些人自知、自觉,有些人不知、不觉。曹雪芹的“人生理念”是什么,他本人并没有直接说过,但是,通过他的书,通过他笔下的文字及人物,倒是可以“感悟”到一些的。至于这些“感悟”是否与他的本意相符,是否能得到《红楼梦》读者的认可,就不知道了。  相似文献   

14.
王若望反对四项基本原则,鼓吹资产阶级自由化,违反党纲、党章、党纪,违反《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已经丧失了一个共产党员的条件,组织上把他开除出党,是十分必要的;在思想上,对他的错误言论进行严肃的批判。也是十分重要的。“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老祖宗”说王若望鼓吹资产阶级自由化,是一点也不冤枉他的。他在上海同济大学的一次师生大会上说:“讲我王若望自由化,我无所谓,我觉得蛮好。”在上海城建学院的师生大会上,他甚至说:“难怪人家对我有看法,说王若望是资产阶级自由化老祖宗。现在这个名声我感到光荣,没有啥格(什么)难为情。”在上海《南苑》文学社的一次讲话中、他公然声称:“我要为资产阶级自由化辩护。我就是要自由化,不给我自由,我就要斗。”王若望是不是“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老祖宗”,我们没有查过他的家谱,不敢妄加评论。但是,他醉心于资产阶级自由化,为此而到处游说,那是一点不假。资产阶级自由化究竟是个什么玩艺儿,使得王若望如痴如狂,乐此不疲呢?在杭州第二届“新技术革命与体制改革”座谈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同志一向喜欢自己动手起草报告、文件,甚至新闻稿。1958年他在《工作方法六十条》中明确提出:“不可一切依赖秘书”。这句话是对当时领导干部作风现状的折射,至今仍有教育意义,值得我们警醒。最近,笔者常听到一些秘书抱怨:“领导学习一篇文件,我就得给写一篇心得体会;领导是不学不行,我是不写不行”。这说明有些地方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存在靠“材料闯关”、注重“稿好”忽视“搞好”的形式主义倾向,也暴露出一些领导干部身上的“四风”问题根深蒂固,习惯于“甩手”,不愿于“操手”。这个问题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6.
读了今年2期《理论导刊》陈元方同志写的《新编地方志记述“文化大革命”的再思考》一文,觉得很有启发.这篇文章,对于地方志该不该记述“文化大革命”以及如何记述“文化大革命”的问题,可以说论述得很全面很详尽了,这也是他多年来领导编写陕西新编地方志关于这个问题的体会与思考.他的意见,我是完全赞  相似文献   

17.
人在天涯     
去年的《瞭望》周刊第28期刊登了穆青同志的一篇散文,题为《思乡者》。文中写道: 我到巴西访问的第二天,就在一个名叫黑金城的地方,结识了一位特殊的乡亲。……一见面(他)就高兴地用准确的汉语不住地喊着:“您好,中国朋友们!”……然后掏出笔来在自己的葡文名片背后,工工整整地写上“魏世飞”三个汉字交给我,他说,这就是他的中国名字。 ……他说,他就生在中国,从小在天津长大。……他是1953年离开中国的,当时他只有26岁。……他说:“中国是我的老家,今年我已61岁了,离开老家整整35年,心里真想啊!”  相似文献   

18.
先前有过     
晓秋 《瞭望》1999,(47)
80多年前,山东历城有个叫江希张的孩子,据说他不到十岁就著了《三千大千世界图说》、《四书白话解说》和《息战》等书,创立了“三千大千世界之说”。1918年10月15日,鲁迅先生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的《随感录·三十三》,引用了这位“神童”的一些鬼话,并作了深刻的评析。鲁迅说,这位“神童”在《三千大千世界图说》中“拿了儒,道士,和尚,耶教的糟粕,乱作一团,又密密的插入鬼话。他说能看见天上地下的情形,他看见的‘地球星’,虽与我们所晓得的无甚出入,一到别的星系,可是五花八门了。因为他有天眼通,所以本领在科学家之上。”比…  相似文献   

19.
柳萌 《民主》2011,(7):50-50
一位朋友的女儿,有次跟我聊天儿.不知怎么说到茶叶了,她不无感慨地说:“我老爸在位那会儿,别人送的茶叶,每年都喝不完;这会儿他退休了,就很少有人送了,有时还得自己买。”这位朋友原来是位编辑,在一家大报编文艺副刊.对于某些作者来说,他掌握的这块地盘,可就非同小可了。  相似文献   

20.
6月13日 机会教育重“载体” 平车工段李师傅的家在乡下,几个青工倒班时去帮助他收小麦。回来后,小张伸着勒得红肿的双手对工友们说:“我们再不该把吃剩下的馒头扔掉了……”小宋指着晒得暴皮的胳膊说:“20多年前我就熟记唐诗《古风二首》,我的女儿也背过,可直到昨天,我才真正懂得‘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含义。工段团支部就这件事,专门开了一次“节约粮食”的讨协会,效果特别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