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法学》1989,(1)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是触龙言说赵太后的一句名言,后来写入史书,拿来给历代皇上和贵族们看。然而写是写了,看也看过,注意的人却不多。据说因为“五世”之辽远,所以“当世”的,也就管不了那么多了。又据说因为是在封建王朝里头,历史规律决定它必然短命,所以再怎么样的“注意”,终不过要被“斩”的。大概都有道理吧! 然而当今的环球上,我们的邻居那儿,却出了一件既不是封建王朝里头,也不是远至“五世”,结果“君子之泽”,实在地被“斩”的事。那就是勃列日涅夫的东床快婿、位居苏联内务部第一副部长的丘尔巴诺夫少爷,因为受贿巨款等  相似文献   

2.
中国有个名为“全国牙病防治指导组”的机构,虽然他们自己也知道他们既不是政府机构,也不是民间组织,但却敢于给口腔保健产品进行“权威认证”,然而商家在媒体上大做广告,声称“产品经过全国牙防组的权威认证”,忽悠得咱们这些不明真相的百姓找不到北。最近终于有人出来对这种忽悠说“不”,以涉嫌欺诈消费者、误导宣传为由,向法院提起诉讼。谁知正是因为“牙防组”的机构不具备法人资格,救了他们一命。在近日召开的“记者说明会”上,“牙防组”副组长揶揄道:因为不是法人单位,无法接受诉讼,原告的“起诉状已经被法院退回去了”。大有你奈我…  相似文献   

3.
<正> 这个文本的题目会让敏感的读者产生某种警惕——因为它可以被解读为“比较法的现代性出现了歧途”抑或“比较法的歧途归咎于其现代性”,而这似乎表明作者打算对比较法的现代性予以谴责。在读者中立即有一些人开始骚动不安——后现代主义和狼来了! 对于那些较不熟悉“现代性”(modernity)、“后现代”(postmodern)这些术语的读者而言(尤其是那些研究像法律这种最具现代性品质的事物的人士,这种陌生是相当正常的),则会产生一些疑问——你们所讲的“现代性”到底是指什么?比较法与它有什么关联?读者们更多的追问还会产生——“现代(化)”不就意味着文明、发达和进步,你们为什么还要谴责它?(略带责备口吻的)你们又企图标新立异些什么?  相似文献   

4.
我喜欢旅行,在走过越南、泰国、柬埔寨、荷兰、法国、比利时以及美国之后,自我感觉自己最大的改变是打破了以往固有的"某件事就是这样的"观念。因为我发现,世界是如此之大,每个国家是如此不同,人也是多种多样,对同一件事情的看法,可能不同国家的人会有本质性的不同。因为走的地方多了,看的事物也多了,所以,我越来越能用包容的心态接受不同的事物和反对的观点,也能以开放的心态感受新鲜事物,比如,关于喝酒这件事。  相似文献   

5.
国际法表现形式与渊源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辞义上说,“渊源”和“形式”是两个含义根本不同的概念。中文的“渊源”与英文的“Sources”和拉丁文的“Fons”意义相同,都是指水流的源头、源泉,通常用来比喻事物的根源、本原或事情的根由、来历。例如,我国《辞海》对“渊源”一词的释义为:“本谓水源,也泛指事物的本源、根源。”《现代汉语词典》(修订版)则解释说:“比喻事情的本原。”而对“形式”一词的解释是:指事物的形状、结构或外在的表现形态。很明显,“渊源”和“形式”各有不同的内涵,是两个不容混淆不能替代的独立概念。但为什么法学家们在谈到国际法的外在形态时不直言“表现形式”,而都习惯使用“渊源”一词呢?这有其深远的历史原由。  相似文献   

6.
曹旭 《检察风云》2004,(17):58-61
蒋介石、蒋经国父子已经死去多年。但是,当年跟他们到台湾的那批士兵,现在又怎样了呢?——算命先生说:“每个人的命都是不同的,不能强求。”——那么,项羽坑秦卒20万,难道这怨死的20万秦卒,都是同一个命吗?——算命先生说:“不是的。因为个人的命运,要服从国家的命运。”——那么,人不就成了宿命的吗?算命先生不回答。有一个族群,命正如此——他们就是当年跟随蒋介石到台湾去的那批士兵,现在称为“老荣民”。  相似文献   

7.
崔永东 《中外法学》1999,(2):97-104
<正> 一、从云梦秦简看秦人的预防犯罪思想 1975年出土于湖北云梦的秦简中,有《语书》和《为吏之道》两篇,其中对如何预防犯罪问题颇有探讨。要预防犯罪,须首先认清犯罪的原因。《语书》云: 民各有乡俗,其所利及好恶不同,或不便于民,害于邦。 所谓“乡俗”,指一地的社会习俗,引文句意谓:一地有一地的社会习俗,不同的社会习俗使人的行为模式也不相同,不良的社会习俗会把人的行为导向损害民众与国家利益的方面。这是把犯罪原因归结为社会“恶俗”。但《语书》中又特别强调了人的“淫失(佚)”、“间(奸)私”和“私好”之心即各种膨胀的私欲与犯罪的关系,而《为吏之道》则直接把犯罪原因归结为人的“贵货贝”之类的乱欲,这就点明了犯罪的人性原因。  相似文献   

8.
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是代表工人階級根本利益的最革命的世界观,也是最科学的思想方法。毛主席在“关于農業合作化問題”中批判主观主义者的錯誤时寫道:“这些同志看問題的方法不对。他們不去看問題的本質方面,主流方面,而是强調那些非本質方面、非主流方面的东西。”可見分析事物的本質和主流  相似文献   

9.
《检察风云》2011,(15):73
父子俩和一头驴在路上,因为路人不断的指指点点,品头论足,弄得二人骑驴也不是,不骑也不是,最后只好抬着驴子走路。这则很著名的寓言故事就是在告诉我们:既然不可能让所有人都对自己满意,"做真实的自己"就是我们必须具有的勇敢。做做下面的小测试,看看你有多大胆量承担起自己来?  相似文献   

10.
李浅予 《政府法制》2014,(11):36-36
8岁那年,母亲给她出了道选择题:“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说:应当有某个人对这个问题做些事情,但是为什么应当我做?另一种人说:必须有某个人对这个问题做些事情,那么为什么我不做?”她还没有来得及回答,这时妹妹从门外跑了进来:“我先选,我先选。”妹妹总是争“第一”,  相似文献   

11.
认真是什么?     
做事情,历来有认真与不认真之别,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在有些人看来,认真与否,乃小道也。更有甚者,有时候不认真倒比认真来得吃香。于是乎产生了“淘浆糊”一说,有一官半职的,有些就奉行“多栽花,少种刺”主义。看来,某些人,是崇尚不认真之道的。 偷得浮生半日闲,从银屏上欣赏了电视片《铁血警魂》的最后一集,恰好是枪决犯罪分子的场面,公安局长乌恩与犯罪分子有一段对白。乌恩:“你觉得共产党认真起来怎么  相似文献   

12.
纵观近年来反腐败斗争中落马的干部,佞幸小人所占的比例相当大,这种现象确实发人深思。 班固《汉书·佞幸传》在记叙了佞幸大臣们的荣辱史后,对他们的命运发出了精辟的论断:“然进不由道,位过其任,莫能有终,所谓爱之适足以害之者也。”是说:这些佞幸之臣的发迹,都不是因为才能高、品德好和政绩突出,所居的官位超过了他们实际  相似文献   

13.
取财有道     
取财有道唐剑锋人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道”,乃方法与手段。然而,道也有正、邪之分,正道为全社会赞同,邪道却令世人唾骂。当今世上,虽说“金钱不是万能的”,然而,“没钱却是万万不能的”。于是,人们千方百计寻找各种“道”。在金钱面前,人的本色充分...  相似文献   

14.
周礼 《政府法制》2014,(17):43-43
“毛病”一词本不是指人,而是指马。古人看马好不好,要看毛如何。马身上的毛旋儿有好有坏,位置生得不好就是“毛病”。后来,“毛病”南专指马扩大到其他事物,凡是有缺点或有妨害的地方,都可称为毛病。  相似文献   

15.
双休日,我正在写稿,老婆对我说:“你就知道写稿.你说说你一年到头不是白白过去了吗?一点正事也不干……”我不服气地说:“怎么说我也辛勤的工作了一年,等会儿我作个总结给你看,我给你一个交待。让你看看你老公有多优秀。”  相似文献   

16.
曾仕强在2004年2月2日的《经济观察报》上发表观点:中国式管理的三大主轴是“以人为主,因道结合,依理而变”。这三者的关键都是人,主张有人才有事,以理念来结合志同道舍的人,合理地解决问题,而不是凡事“依法办事”。实际上,中国的管理从来都是更多地以人为中心,而不是像西方那样以事为中心。西方管理,首先把事情分门别类分析清楚,划分不同的部门职位,然后招聘合适的人员。  相似文献   

17.
老彭治"病"     
熟悉老彭的人都知道老彭的眼光特厉害,照你一下就像投过来两道X光射线。有人说这是老彭常年修炼气功的结果,比如他能给人发功治病,通过“看气”能迅速准确地诊断出病源所在。老彭在纪检部门任职,久而久之又有了这样的传闻:老彭“看气”还能看出谁是贪官谁是清官,因为贪官头上冒  相似文献   

18.
屈服的悲哀     
遭遇“霸王条款”,心中总是愤愤:你这小子太霸道了,你单方立约,简直是欺负人,你想逼我就范,我偏不!咱找人理论去,事情摆不平,咱就上法庭! 周围的人劝道:上法庭,一费钱财二劳神,还要得罪人,何必呢!  相似文献   

19.
王小山 《法人》2005,(1):34-36
黄宏生再次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不 过,这次不是创维高管频发的辞职风波, 而是因为他“盗窃”了自己公司的钱,不 仅家电巨头创维由此而风雨飘摇,黄氏 兄弟亦难免牢狱之灾。 不过,这位立志要做中国索尼的海 南人,似乎很知悉并满足于自己多苦多 劫的命运,因为他的座右铭是“要做痛 苦的人,不做快乐的猪”。  相似文献   

20.
与王向阳同时在中国政法大学读第二学位的200多人,20多人做了律师,其中80%选择了“北漂”,只有一个去了南方。“原因很简单,北京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一种文化上的认同。” 王向阳说。他没选择老家,就是因为那里经济繁荣程度不够,司法环境也和北京不一样。“更多的人选择了‘北漂’,而不是‘南漂’,就是因为北京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是到北京找执法环境来了。”涂志说。“我们所15个‘北漂’,都是冲着北京正规的执法环境来的。”他说。以前在“地方上”,他把正规的工作时间都给了法官、检察官、企业领导人等,“在北京没有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