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通过对22名初一至高三的青少年进行访谈,探讨了青少年在社会微环境中的活动特点以及该环境对同伴群体社会化的意义。质性分析结果表明青少年在社会微环境中的活动主要是群体活动;社会微环境是青少年调节情绪、形成和表现同伴群体文化的重要场所,社会微环境能够给青少年同伴群体提供自由平等的气氛。  相似文献   

2.
被管理者群体信心危机是一种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现象,以往属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研究领域,管理学很少涉及,但它潜伏过程的隐蔽性常使太麻痹,对管理带来严重影响;本文通过对被管理者群体信心危机表现形式和危害后果的分析,试从行政管理和经济管理的全新角度,探讨危机产生的原因,提出避免危机的原则和对策,以抛砖引玉,求教于方家。一、被管理者群体信心危机的表现被管理者群体信心危机往往因工作职业、社会地位、文化层次、价值取向、经济收入等的差异而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就目前我国的行政人员、企业员工、机关文员等各阶层的实际状…  相似文献   

3.
所谓非正式群体,是指正式组织中的一些成员,在共同工作或业余交住中,由于具有共同的社会感情、兴趣、志向,而形成的一种无形团体(并不是指非法群体)。 非正式组织是存在于每个正式组织中的普遍现象。以往在领导工作中,我们多重视对正式组织的研究而忽视对非正式群体的研究,甚至否认它的客观存在。社会实践中的大量事实证明,非正式群体是客观存在的,它是正式组织中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一个  相似文献   

4.
政治学和心理学对群体心理的关注由来已久,但政治学理论的建构大多忽视了群体作为社会基本结构的事实,心理学学科也呈现出个体化的明显特征.随着社会交往日益频繁和密切,群体生活或人们的群体性存在已然成为一个无法忽视的现实.群体对于理解人类行为必不可少.在现实政治中,处于政治与社会体系中的群体不仅是重要的政治与社会主体,它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过程.现代社会以群体为基础的社会现象的大量存在和发展,使得任何社会都无法承受忽视群体心理的风险.政治心理学领域中常见的群体研究主要集中于某些特定群体如移民(包括国内移民)、少数民族等,以及某些社会运动和群体行动.在急剧变革的社会中,暂时性群体已经成为最常见的或是政治行为最为活跃的群体,并因与大量群体性事件的突然爆发有关而尤其值得关注.当政治心理学将关注的焦点转向群体心理时,政治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资源意义和价值也更为突出了.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利益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利益群体重新分化组合,呈现出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结构复杂化、利益差距扩大化、利益冲突明显化的态势。这必然会引发一系列不稳定因素,使社会稳定受到影响。因此,对利益群体经济地位、政治态度及对社会稳定的影响进行分析,提出维护稳定的对策和措施,极为必要。 一、利益群体及其分类 马克思说,人们所为之奋斗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利益是通过社会关系所表现出来的不同需要。任何群体,都有群体利益,也都是利益群体。利益是群体形成的基础,这种群体利益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自然现象,本质上属  相似文献   

6.
中原地区青年同辈群体“把子”研究──以西村为例尚会鹏一传统村落社会中的“把子”集团及其功能同辈群体是由年龄、地位、兴趣爱好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关系亲密的群体,同辈群体对青少年的成长尤其重要,其影响有时甚至超过父母和学校。同辈群体内一般有一套亚文化规范和...  相似文献   

7.
公共权力大多是通过一定的人格化代表行使并发挥其相应的社会职能。在当今世界各国,群体腐败的主体一般是指那些拥有较大实权的公共权力部门,只有采取规范公共决策行为,健全法律机制,强化主体服务意识等手段,才能防范与遏制群体腐败。  相似文献   

8.
群体事件的社会心理分析及应对策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群体事件是我国社会稳定与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中的不和谐因素.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群体事件是人们在社会心理失衡与激情状态下的非理性行为,它们的发生与人们社会认同的降低和价值取向的偏差密切相关.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建立社会心理预警机制,构建社会认同感培养机制,为社会群体提供发泄不良情绪的机会,强化心理疏导工作是防止群体事件发生和升级扩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青年群体文化是社会文化中最具成长性、最有创造性、最富活力的组成部分和推动力量,要重视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宏观背景下的青年群体文化建设现状和影响因素,准确把握青年群体文化建设方向,大胆创新青年群体文化建设的表达方式,坚持弘扬中华文化与借鉴世界文明相统一,以发挥这一特殊群体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群体心理是群体成员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群体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有别于其他群体的价值观、倾向性、态度及行为方式的总和,具有认同心理、归属心理、连动心理等特征。当代大学生心理存在群体的开放性与个体的封闭性间的矛盾,群体的一致性与个体的个性化间的矛盾,群体的规范性与个体的逆反心理间的矛盾。对此,要加强群体心理建设,针对个体的封闭性心理问题,个性化心理问题,逆反心理问题,运用群体认同心理、群体归属心理、群体连动心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凝聚力、感召力。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我国社会出现一个生活遭受挫折后无信心希望、无法纪意识、无精神信仰的“失意群体”,这类人群极易走向极端,危害社会。我们应该及时将“失意群体”的生存状况问题提到日程上来,采取综合性措施,全面打造、完善失意群体“心理疏导机制、利益诉求机制、收入分配机制、社会保障机制”四位一体的保障平台,全面改善他们的生存状态和身心健康水平。这其中很重要的是加强对“失意群似的情感教育,借助思想政治教育,健全心理疏导机制,来逐步实现对这个群体的消融。  相似文献   

12.
“政治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形形色色的利益群体参与政治生活,并实际成为现代社会中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政治生活中由于这一力量的介入,必将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而影响最突出的表现即在于它与现代国家和政府的政策调控的关系上,在某种程度上说,影响政策调控是利益群体特有的功能之一。因而,研究这一课题,深刻挖掘利益群体的这一功能,不仅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所谓利益群体是指某些政治范畴内,基于共同的利益、意志、愿望与要求而采取共同行动的社会组织。利益群体是近、现代商品经济和民主政治发展的…  相似文献   

13.
由于律师工业业务独立性大、个人自主性强、社会涉及面广,在工作内容、工作规范、工作技能和工作方式等方面与其他社会职业相比具有独特性,同时,根据国家司法部的统一安排,上海绝大部分律师事务所已经改制成为合伙人制,可以说,上海的律师已经成为相对独立的自由职业者群体。因此,进一步加强律师群体的党建工作,更好地发挥律师群体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群体舆论,是大学生群体针对某一社会问题的、用语言形式声张出来的公共意见。它是大学生群体思想动向的晴雨表,它是大学生群体情绪的指示器。从表面看,大学生群体舆论是变幻莫测的,它容易使人产生眼花缭乱的困惑,但究其内里却有规律可循,它能昭示出大学生群体的深层思想。  相似文献   

15.
和谐社会视域中的突发性群体事件治理方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突发性群体事件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的主要表现形式。各级政府作为治理突发性群体事件的主体,首先要建立风险评估和社会预警体系,防止突发性群体事件的爆发,并通过制度平台和社会自组织尽量减少突发性群体事件。对已经发生的突发性群体事件,必须坚持处理事件的正确理念和原则,使矛盾得到妥善解决,以保持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相似文献   

16.
转型期国有企业内部非正式群体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非正式群体,在社会中普遍存在.本文以笔者最熟悉的国有企业这一正规组织为特例,对其内部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各类非正式群体作实证研究,探讨群体类型的形成及其特征,并提出"功能边界"概念,以分析群体的双重功能(影响).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的数据,本文从社会公平感、社会安全感、社会冲突感三个方面对青年群体的社会态度的现状与变化进行分析,重点探讨代际比较以及个体层面、宏观层面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当代青年群体对社会的态度比较认可,社会公平、社会稳定和社会安全是目前的基本共识。不同代际青年的社会态度逐渐出现差异,而"90后"青年的社会冲突感更加强烈。青年群体个体层面中的经济地位认同、过去生活评价、未来生活预期和内外成功归因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社会态度,而宏观层面的市场化和城镇化进程以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所代表的地区富裕程度也在不同程度上形塑着他们的社会态度。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 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国际 国内形势的风云变幻,中国的社会发展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社会问题丛生,各种不利群体、弱势群体、边缘群体相继出现,并有不断扩大的趋势。社会发展问题已经成为中国进入新世纪引人注目、令人关切、与经济问题并重的重大发展问题。因此,亟须尽快建立以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为核心,以社区服务等各类非盈利组织的社会救助为基础的社会保护体系。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我国社会各种不利群体、弱势群体、边缘群体相继出现,依赖于社会保护的对象日趋增多 社…  相似文献   

19.
吴丹梅  郭普璞 《学理论》2008,(20):68-69
我国流浪乞讨群体于当代形成的原因,主要包括:贫困及资源配置失衡;流动失范造成生存状况恶劣;边缘地位遭受多重剥夺,边缘人格强化了乞讨心理;家庭贫困成员无法维持基本生活,保障政策救助机制不完善。解决大量充斥社会生活中的流浪乞讨现象,应先从建立和完善政策制度的层面入手,即:确立身份认定标准,向流浪乞讨群体提供分类分层救助;整合全社会的力量,科学区分救助政策相关者的救助责任。  相似文献   

20.
乡村知识群体青年时期价值观变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庆真 《青年研究》2006,(11):31-37
乡村青年知识分子是乡村社会一个特殊的群体,属于乡村社会中的知识精英阶层;它与现实的乡村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公共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社会变迁与阶层意识延续的两个维度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