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妇女的暴力是指故意使用强制力或以强制力相威胁侵犯妇女人身权利,致使妇女身体、精神和性方面遭受伤害和痛苦的行为。对妇女的暴力行为有来自社会上的,也有来自家庭内部的。本文主要  相似文献   

2.
《中国妇运》2013,(10):36-39
一、针对妇女的暴力概念理解 1993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消除对妇女的暴力行为宣言》首次对针对妇女的暴力进行了界定。针对妇女和女孩的暴力是一种基于性别的暴力,包括以下几种形式:1、发生在家庭中的暴力(国外的学者们对家庭暴力最常见的定义是发生在家庭成员如配偶、夫妻、同居伴侣等之间的暴力行为,造成其中一方生理或心理上的伤害),包括对亲密伴侣实施的暴力、早婚、强迫婚姻及强迫怀孕。2、发生在工作场所、教育机构、公共场所及其他机构的暴力,包括性骚扰、强奸、贩运妇女等。3、其他的暴力,包括名誉犯罪、残害女性生殖器、杀害女性和国家纵容的侵害妇女的暴力(如慰安妇等)行为,以及冲突局势中暴力侵害妇女行为等。  相似文献   

3.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联合国"妇女十年"背景下,一些国家的妇女运动使家庭暴力从"私的领域"浮出水面,日益受到各国关注。1979年,联合国《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第一次在国际人权法中打破了使妇女不受到任何形式歧视的公私领域的界限。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以来,对妇女的暴力问题成为国际社会优先关注的事项。1989年消歧委员会关于"对妇女的暴力行为"第12  相似文献   

4.
家庭暴力已经和正在成为文明国家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1993年联合国《禁止对妇女的暴力行为宣言》中把对妇女生理和心理所造成的伤害的任何行为均定义为对妇女的暴力。免遭社会及家庭的暴力侵害,作为妇女一项基本人权在1995年世界妇女大会制定的文件中再一次得到确认和重申。家庭暴力作为社会暴力的组成部分,它不仅危害家庭,也同时危害着社会稳定的基础。日前,本刊记者就我省家庭暴力的现状及政府采取的防范措  相似文献   

5.
《中国妇运》2013,(1):43-43
法国总理艾罗提出一项旨在促进男女平等的政府方案。该方案的内容非常广泛,触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学校教育、大众传媒、就业、卫生以及防控和惩治针对妇女的暴力行为等。  相似文献   

6.
家庭暴力──这一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其严重危害性已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1979年联合国《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将家庭暴力视为对妇女的一种歧视行为。1993年联合国《禁止对妇女的暴力行为宣言》,把对妇女的暴力定为对妇女的生理、性和心理造成伤害的任何行为。1995年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通过的《北京行动宣言》,重申免遭暴力侵害是妇女的一项基本人权。 应该承认,在我国家庭暴力问题长期以来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自北京世妇会后,社会各界开始关注这一问题,许多家庭暴力事件才…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网民数量持续增长和便携式移动设备的增加,网民在网络上发表言论更加便利。现阶段,网络语言暴力行为有愈演愈烈之势,网络语言暴力行为也带有很强的集群行为特性。在净化互联网环境这一大方向下,未来对网络语言暴力行为,需要采取措施加以遏制。  相似文献   

8.
精神病人由于特殊的病理机制使其暴力行为大多极其残忍 ,后果严重 ,具有较大的社会危害性。对精神病患者暴力行为的预防应从医学预防和社会预防两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9.
目前,日本的校内暴力大致可分为三神情况:学生对教师的暴力行力;学生之间的暴力行为;学生损坏学校财产、设施和设备的暴力行为。犯有暴力行为的学生已从一九七七年的六千三百发展到一九八一年的一万零四百,直到近两年还有所增加。导致校内暴力的主要原因是:1.家庭教  相似文献   

10.
王琳  谭丙华 《青年探索》2009,(1):31-34,39
基于重庆市主城区600名初中生的校园暴力行为的问卷调查,发现社区环境、家庭教育、休闲方式、网络文化、交友群体五方面的社会因素对学生校园暴力行为有着不同影响,希望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  相似文献   

11.
民众抗议表达是现代民主政治社会的普遍现象,防治此种表达中的暴力行为则是政府治理的核心关切所在。示威抗议必须遵守和平义务,此即民众表达权利行使的内在界限。和平义务的核心内涵包括预防和禁止任何形式的暴力行为。为确保民众抗议表达和平进行,武器的禁止、暴力行为或暴力倾向行为的禁止以及对可能刺激或挑起暴力行为的限制或禁止,构成为法律规范集会游行示威的主要内容。参考借鉴这些法律规范,以建构一套确保民众和平有序表达集体诉求的制度管道,是我国法治建设中极重要且迫切的工作。  相似文献   

12.
囿于我国对于枪支的严格管控,公共场所的个人极端暴力行为多以持刀斧砍杀的形式出现。近年来我国持刀斧砍杀个人极端暴力行为案件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威胁社会稳定和人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界定并剖析以持刀斧砍杀为典型的个人极端暴力行为的概念及其特点,围绕目前我国公安民警在应对此类案(事)件现场处置中的突出问题展开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现场处置战法,可为公安民警安全有效处置持刀斧砍杀个人极端暴力行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网络语言暴力行为具备社会学集群行为的特点,实质上是一种利用网络来实施捏造事实诽谤他人、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以及寻衅滋事等违法犯罪行为。与一般的集群行为一样,在众多人参与的网络语言暴力行为中参与人理性程度低、有着相对剥夺感,行为匿名性、社会控制力不足亦加剧此类行为的发生。治理网络语言暴力行为必须改变匿名性、推行实名制,追究行为人责任,并加强对网络空间的言论监管,以制止网络从众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为了深入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辽宁省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规定》和《中共辽宁省委关于构建和谐辽宁实施意见》中关于“积极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部署,落实省公、检、法、司、信访和妇联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工作的意见》,扎实有效地开展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工作,切实保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促进构建和谐辽宁,特制定本方案。一、创建“零家庭暴力社区(村)”活动的指导思想家庭暴力作为发生在家庭领域的暴力行为,侵害了家庭成员特别是妇女、儿童、老年人的人身权利,不仅影响家庭和睦稳定,…  相似文献   

15.
媒介暴力的传播,对青少年模仿暴力行为和学习犯罪技能具有示范性;直接刺激青少年暴力犯罪的欲望并降低对暴力行为的抑制;容易异化扭曲青少年群体的价值观念并影响其性格塑造。对此,应加强大众传播媒介的法律法规建设;严控网络管理,净化网络空间;加强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建构中华民族优秀历史传承且密切当代前沿发展的文化体系,为全体公民尤其是广大青少年的健康茁壮成长创造优质的社会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6.
暴力文化与暴力犯罪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暴力文化是反映暴力行为发生过程、后果及暴力行为规范的文化,属亚文化范畴,具有多样性、凶残性、欺骗性等特征,是诱发暴力犯罪的“加速器”。因为它能为暴力犯罪提供诱发氛围、价值取向、社会暗示和模仿范本等,所以,要控制暴力犯罪,必须采取有力措施遏制暴力文化泛滥,同时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消解暴力文化等。  相似文献   

17.
田守雨  陈嵩  刘博 《公安教育》2014,(11):38-40
<正>随着国内反恐形势日趋复杂,暴恐分子的极端暴力行为逐渐升级,警用盾牌成为公安民警应对暴恐案件和处置突发事件时所必备的警用装备之一。通常情况下,警用盾牌用于控制非法的规模性聚集、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的群体性事件以及语言行为或肢体行为上的冲突行为等。此外,根据案件的性质,还用于制止打架斗殴、寻衅滋事、打砸、冲击、拉扯、投射抛掷物等突发性的暴力行为。笔者于2014年3月31日—4月4日参加了中国人民公  相似文献   

18.
一、家庭暴力对未成年人的影响2006年夏天,联合国发布了一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报告,报告内容是在世界范围内儿童所面对的暴力问题。该报告的一个方面着重讨论了发生在家庭内部的暴力行为及  相似文献   

19.
家庭,在常人的眼里,本是人生的港湾,爱情的归宿。然而,在现代社会,这人生的港湾正遭受着家庭暴力这场暴风雨的侵袭,爱情的归宿反而成为爱情的坟墓!全国妇联于去年12月10日宣布历时三年的项目“在试点省份共享消除对妇女暴力行为的战略”结束。调查显示,全国有38.4%的夫妻发生冲突时会动手,其发生的频率一般为“几个月一次”。由于家庭暴力等因素的影响,我国近年来的离婚率急剧攀升。全国妇联权益部副部长邓丽说:“从我们调查了解的情况来看,配偶间发生暴力是家庭暴力的主要形式,配偶中有90%以上的女性是受害者。”更为严重的是,我国不少人还…  相似文献   

20.
王君宏  罗蔚 《公民导刊》2011,(11):44-45
30%的家庭有暴力行为 最近,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对妻子的家暴事件,再一次引发了人{门对家庭暴力的关注。家庭暴力是古今中外家庭常见的一种带有普遍性的现象,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家庭暴力已成为全球公害而为世界各国所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