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庄子思想中的"真",主要指的是人应然的生存状态,可以理解为"本真".这种生存体验的精神境界无法用语言来表述,因此庄子对其采用了一种独特的言说方式,即通过对"真人"的考察,通达"真"的内涵.庄子思想体系中这个存在论意义上的"真",是一种"道通为一"的浑融境界,"天人合一"是这种境界的最简洁的概括,"自然无为"是这种状态下人的行为方式,"精神自由"是这种境界的体验形态.  相似文献   

2.
生态美学以建设世界万物宜居、美好的生存家园为研究出发点,以包括人在内的自然环境整体为研究对象,它倡导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生态和谐与生命互动;旅游以创设良好环境为前提,以为游客提供“诗和远方”的美好体验为目标,旅游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体现。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生态美学为世界旅游目的地建设提供有品质的审美体验、创设健康的生态环境、提供绿色友好的发展方式。为此,要在思想上以尊重自然为主题,导向上以绿色发展为引领,思路上以生态理念发展旅游和治理城市为重点,设施上以建立家园感为宗旨,目标上以审美地生存为旨归。  相似文献   

3.
"仁爱生命"的道德观理念是中国传统人文理念尤其是儒家学派人文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人文理念充满了高尚的道德情怀、博大的生命境界,是建构现代生态伦理可资借鉴的良好文化资源.对生命的"仁爱"这种道德情怀同对万物的"敬畏"这种宗教情怀一样,它都能引发人们对生命,对万物,对自然的一种心灵关怀,一种行为庇护.建构现代合理的生态伦理,需要寻找和获得这种人文理念作为深层次之文化动力的广泛支持.  相似文献   

4.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的形成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以老子、庄子、列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作为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主张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清静无为、道法自然等,为现代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其中,庄子为代表所形成的审美教育思想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文章主要从现代教育发展的角度阐述了庄子审美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华文化在感性体证与理性认知之初,就以一种主客合一的整体性思维逻辑,实现了人与自然在源起上的"合一",铸就了中国凸显生命关怀的文化伦理和人文语境。"民胞物与"作为张载对儒家"仁"论的高度概括,将人对自身、对同胞的态度推演到对待外物和自然生命上,开显出"万物平等"的生态前提、"仁爱人道"的生态伦理和"穷神知化"的生态路向。  相似文献   

6.
随着当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深入开展,从和谐视域下重新审视生态伦理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和环境正义伦理观对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和谐视域下的生态伦理失衡现状包括人与自然关系失衡、人与自身关系失衡、人与社会关系失衡,要解决这种失衡状态,必须构建和谐视域下的生态伦理范式,即将生态伦理教育纳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施体系、实现生态伦理范式的转变和建立生态伦理干预机制等。  相似文献   

7.
《庄子》内七篇是理解庄子思想最重要的文本,同时,外篇和杂篇也能够部分地反映出庄子的思想,从《逍遥游》到《大宗师》的种种叙述和论辩,可以全面展示出庄子所追求的生命的真正逍遥。而在外杂篇中,庄子追求的逍遥境界以另一种方式得到阐述,其中,"化"这一概念则是理解庄子生命逍遥义的枢机。通过"化"的本义以及庄子哲学中的意义,我们能看到,庄子通过"吾丧我"的过程达到的内"不化"的逍遥无以安顿所有生命。  相似文献   

8.
庄子自由理性的特质及其影响--以"游"为中心而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老子是"政治性的动物",而庄子则是"非政治性的动物";老子的自由主要体现为政治上的"自治",而庄子的自由则表现为精神领域的解放和超越."逍遥"和"游"是庄子的两个非常独特的观念,二者体现了庄子自由精神的基本形态.庄子以"游"和"逍遥"所确立的独特的"精神自由"、"精神乐园"和"精神故乡"极具诱惑力.庄子为中国知识阶层追求自由精神不仅奠定了"诗意性"的观念基础,而且也以自己的行动为士人树立了一个榜样.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中"色"、"情"、"空"的含义并不完全等同于佛教教义中的意义,而是借用佛教用语表达作者由于人类生存中物质世俗性和精神灵魂性之间的矛盾冲突所引起的痛苦体验,这种体验又经由"空—色—情—色—空"这一整体意蕴的构筑得以从文本故事中传达出来。小说从生命美学的角度反映出一种非功利的审美态度,以宝黛爱情为核心的"情"的悲剧,实质上是末世生存状态中人文主义者受阻于人的社会动物性而无法在现实世界里实现人性向本真回归、确立人之为人的生命维度的精神悲剧和灵魂悲歌。  相似文献   

10.
生态习惯法对西部社会法治的可能贡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习惯法对法治的可能贡献取决于其自身所具有的认同性、变迁性、中介性等特征,在这个意义上,生态习惯法最有可能对西部社会法治给与贡献,因为出于生存关照,生态在西部民族地区表现为一种“生活的样态”,民众将生命、精神与自然生态相统一,并与民族宗教精神的高度契合,使得生态习惯法具有了普适性与效力保障,这既构成了生态习惯法对西部社会法治的可能贡献的理由,又对西部社会的法律信仰、法美学构建具有进一步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精神是人的重要存在形态,本质上是生态的存在。生态以有机关联、共生互动、辩证发展等为主要原则,是事物的普遍存在形式。精神生态是个人及其民族的本真存在,能典型地再现个人及其民族的特质。儒心、道心与佛心共同构成中国人的精神生态,三者作为生态因子的辩证互动,是“德”与“得’’矛盾的展开、发展和解决。作为安身立命的精神基地、生存发展的动力系统,儒心-道心-佛心的精神生态为中国人的生存、中华民族的进化,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庄子.秋水》中庄子和惠子在濠梁之上的辩论对庄子的世界观做探讨。庄子的逻辑是"万物一体"在"道"的层面上相通为一,现实中的"物化"并不妨碍这样的相通。而惠子是否认这样的说法的,他们的逻辑出发点是不一样的,这场看似激烈的辩论实际上并没有产生对话,而是在自说自话。辩论远没有结束,然而庄子的世界观已经展现无遗。于是,濠梁之上的辩论也就结束了。庄子在"濠梁之上"知鱼乐,在世界之中观世界,其思想是一贯的。在现实生活中做真人,读《庄子》,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3.
"微笑抑郁"型青年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带有典型的表演特征。戈夫曼的"拟剧理论"将表演分为前台区域和后台区域。在前台,"微笑抑郁"型青年呈现给观众的是"乐观"与"幸福"的完美主义印象;在后台,他们却承受着自卑、消极与焦虑的抑郁情绪。生命内在的"乌托邦"精神和市场经济体制下人格魅力资本化的双重作用,驱使着"微笑抑郁"型青年穿上完美主义"性格盔甲"进行表演,内隐青年自我认同的危机。从存在论意义审视,"微笑抑郁"型青年的自我认同危机本质上是人的存在危机。克服"微笑抑郁",应去除生命存在的被"遮蔽"状态,回归生命的本真性。  相似文献   

14.
考察儒学在现代的意义,离不开儒学自身的内涵。从现代的视域看,首先需要关注的是儒学的仁道原则,后者所内含的观念有助于我们反思存在价值与社会正义、善与权利等关系。儒学以道的追求为其内核,其中既包含着天道观层面的形上之思,也蕴含着人道观层面的价值趋向。在"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等观念中,儒学对现代社会的意义从不同的侧面得到了进一步的展示。  相似文献   

15.
论冰心、林徽因诗歌精神的现代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冰心诗歌中潜在的浓烈、激越情感和睿智的理性精神,充分表现了女性的人格建构、自我认知和寻找真谛的精神活动,从中可以看出现代女性沉心静气、内敛情感、提炼经验、构造心智的努力。林徽因诗歌表现的美与智慧,在与外界的交流中感知自我,认证自我的存在,发现美的价值,做人生价值定位,以感情的真实和理性的智慧的交融,将人生价值追求和艺术审美追求完美契合,以女性生命觉醒和社会价值定位呈现了现代女性的精神成长。  相似文献   

16.
新时代生态文明的建设既需要政治、经济体制等“硬件”建设,亦需要伦理文化、思想道德等“软件”建设。针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在理念方面存在的“天人之争”、“物必尽其用”、“以己度物”等错误生态理念,庄子“万物同源、物无贵贱”的生态价值平等观、“知足知止、无用之用”的生态资源利用观以及“与天同乐、顺物自然”的生态情怀有利于构建更加平衡互利、谨慎灵活以及和谐美好的新时代生态理念。  相似文献   

17.
中华文明第一期,以汉晋之际为界,是中华文明自身的对话,也是中国文化本土思想的成熟。其中,道家的生命智慧十分深刻。老子的思考,是从对孔子儒家思想的反省开始的。与孔子相比,老子采取的不是救赎方案的正面建构,而是对孔子救赎方案的解构。也就是说,同样是对于信仰建构的深刻思考,老子不是以"立"为主,而是以"破"为主。庄子则一方面仍旧立足于老子,像老子一样以"道"为宗。但是,另一方面却又从老子的本源论转向了本体论。由此,区别于老子的以宇宙论(宇宙本源论)作为自己的形上体系,庄子另辟蹊径,开启了借对经验认知的不断检讨来实现自己内在的精神生命自由的"以快吾志"的救赎之路。  相似文献   

18.
庄子和德谟克利特是中西方哲学史上两位有影响的哲学家.庄子的"命"范畴在很大程度上和德谟克利特的"必然"范畴一致.而命与必然的相异之处,又恰好凸显了中国哲学以"情感"为本质特征与西方哲学以"理性"为精神追求的视野分界,体现了世界文化的共通性与相异互补性的双重内涵.  相似文献   

19.
庄子作为“最高地艺术精神”的代表,最本质地体现,就是在《庄子》中,他将人生艺术化了。而所谓将人生艺术化,即表现为以“忘”,尤其是“坐忘”等一系列范畴进行心性的锤炼,从而达到由凡俗向至高的精神境界皈依,由此境到彼境,由具体的有限之境到无限丰盈的境界升华。在中国古典文学理论及文学创作实践中,也表现出庄子心性锤炼的内涵及效果,如陆机、刘勰等对艺术创作心理过程的阐述;陶渊明、苏轼诗词作品中展现的从现实到艺术的超脱心境的转换;贺铸、晏几道词作的荡开一笔,求得更为开阔意境的创作方法等,他们都与庄子的心性锤炼殊途同归,是对庄子代表的艺术精神的验证,在艺术实践中,形成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巨大审美张力。  相似文献   

20.
丁玲的早期作品充满着浓厚的孤独意识,这种孤独意识主要表现为文本中女性主人公在个体生存与精神灵魂上的孤独感以及文化话语领域处于失语状态的孤独。它具有深刻的文本认识意义,使其早期创作呈现出难以尽言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