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论警察权运行的终极目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辉清 《政法学刊》2005,22(3):78-81
人权保障不仅是设立警察权初衷,也是矫正运行状态的标尺,更是警察权运行终极目的。警察立法环节人权保障缺位、警察职权行使过程中权力属性的异化及警务保障中的缺失,导致人权保障目的的丧失。完善警察立法体系,在警察权运行过程中树立“权利本位”、“程序优位”理念且倡导以人为本的警务战略是校正警察权运行和目的之关键。  相似文献   

2.
金路  严丽 《政法学刊》2011,28(1):103-107
我国现阶段的社会转型对社区管治与社区警务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使社区的管治环境、人际关系、管治方式和治安生态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对社区实施的政府管理与居民自治中,政府管理是主导,需要通过完善的居民自治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管理作用;居民自治是基础,只有在政府引领下才能充分实现自治功能。社会转型期的社区警务活动,应当立足社区履行公安社会管理职能,充分利用社区资源改善警务运行条件,建立和谐警民关系为社区建设提供治安保障。  相似文献   

3.
对于作为打击犯罪、维护社会治安力量中主要力量的警务部门,如何深刻理解由人民所赋予的公权力——警察权,如何与时俱进地发展警察权,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全,社会的稳定,人民的安居乐业。笔者试图在对传统警务思想不足揭示的基础上,对警察权中各项权能,特别是社区警务的警察权作一个解析和重构,从而希望在思想和制度建构上,为社区警务的完善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4.
江宜怀 《政法学刊》2006,23(4):102-107
维护人民民主专政政权是警察权的重要内容,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警察权的这一功能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但随着我国社会结构和所有制形式的变化、社会自治领域的形成,社会价值观念趋于多元化,警察的社会管理职能及其公共权力的特征日益凸现。警察权作为公共权利的一种,本源于人民,并应服务于人民,在促进广大人民群众整体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同时实现社会成员个体利益的最大化;强制性以及必要时使用暴力是警察权得以顺利实现的有效途径,但不是目的,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也就是把强制性权威真正转变为合法性权威的过程;警察权还具有不断扩张的特性,必须对其进行规制。  相似文献   

5.
社区自治是社会发展进程中为实现社区品质的提升而采取的居民自我治理的方式。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来看,社区自治的发展经历了从“自然而治”到“自觉而治”的过程。德国社会学家F·滕尼斯对自然而治的社区治理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理论梳理,而今天社区的复杂性决定了社区的自治已经不能主要靠“习惯”来解决问题。“自觉治理”成为社区自治的突出特点。充分认识今天的社区自治必须建立在自觉的基础上,这对于深化我国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结构转型,城市基层社会组织体制也经历着历史性变迁。本文通过对社区自治基本范畴的分析,探讨了社区自治的必然性,并寻求从社区行政化到社区自治的思路,以实现从社区行政化到社区自治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正>一、巴基斯坦开展社区警务的必要性社区警务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策略,即警察与社区应当确定并寻找积极主动的解决方案,以解决社会面临的长期问题。作为一种组织战略的社区警务,其重点是发展社区和警察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以主动解决社会犯罪和混乱的根源。因为社区警务是一种主动而非被动的行为。与传统的警务模式相比,这一新兴的警务模式获得了巨大的优势。这不仅是因为当今世界的警察在应对日益严重的威胁和日益复杂的犯罪方面的装备和资源越来越不足,  相似文献   

8.
陈卫东 《法学家》2012,(3):71-80,177
刑事诉讼中的警察权是维护社会安全的公共权力,然而,如果其行使越过法律的界限,就会侵犯公民的合法权利。刑事诉讼法再修改过程中社会上出现的对"秘密拘捕"的质疑,就反映出公众对刑事警察权不当行使的担忧。因此,在《刑事诉讼法》修正之后制定司法解释时,应在细化限制刑事警察权的相关规定,兼顾人权保障,设置违反程序的后果,以实现刑事警察权与公民权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9.
马楠 《研究生法学》2007,22(5):116-125
社区是城市社会的细胞。它既是国家治理活动的微观空间,同时也是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基本单位。社区自治发展至今,已经基本完成了组织构建与制度成型这两个任务。迈入第三阶段的社区自治的主要任务是实现制度和功能的良好运作,从而使社区自治完成由"被组织"向"自组织"的转变,通过良好的社区自我管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治。本文阐述了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基于社区自我管理的现实需要,形成的社区自治的多元参与治理结构与社区组织间平等协商的网络关系,以及居委会应如何在这一结构关系中扮演好"主体"角色。  相似文献   

10.
转型时期我国社区自治模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华 《行政与法》2009,(3):8-10
城市社区自治是城市社区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为实现社区自治,各地都在探索实现社区自治的模式.本文通过对社区自治模式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的分析,探讨了转型时期社区自治的各种模式,提出了完善我国社区自治模式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
马念珍 《政法学刊》2007,24(3):73-76
警察有效地执法与人权保障之间的关系,常呈现出复杂的心态,一方面我们强调警察工作能在人权保护上起到第一道防线的作用,另一方面有的人又认为,尊重人权在一定程度上有时与执法相对立,甚至简单地认为执法就是对罪犯开展的战争。因而民警这一职业群体对警察权、人权以及两者关系的意识状态就显得至关重要。通过对民警职业群体的警察意识与人权意识的研究,期望能较为客观地呈现警察权意识教育以及重人权保护教育的现状,并对其的改进和完善进行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田景荣 《政法学刊》2013,30(1):20-24
警察维权是公民维权工作中对应的一个特殊群体,警察权益应包括警察行使权力和警察享受利益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都是法律加以规定和保护的,不容侵犯。但警察维权的现实状况不容乐观,人民警察权益保障缺位有诸多原因;有效保障人民警察的合法权益应从多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3.
警察执法权益保护论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姬新江  金凌  王正苍 《政法学刊》2010,27(1):102-108
警察权益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既包括警察的执法权益,也包括警察作为公民应享有的基本权利。警察权益遭受侵害,既有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加剧、公民法律意识淡薄、违法犯罪暴力化倾向严重和法制不健全、对侵害警察权益行为惩治力度不够、暴力袭警成本较低等原因;也有警察自身执法能力不高、自我防护意识不强和防护装备落后,以及公安机关不善于充分利用现有法律武器维权等多方面的原因。由此看来,保护警察权益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采取多方面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潘志锋 《政法学刊》2013,30(1):13-19
"警察权益"问题在20世纪90年代初学界就开始探讨,随着"袭警"事件的不断增多,90年代末这一问题渐成为学术热点。把近二十年来的研究成果作了仔细梳理,从"警察权益"的概念分析、警察权的权变、警察权益受到侵害的原因、警察权益保护的措施等四方面对学界的观点作了概述。  相似文献   

15.
李云昭 《政法学刊》2006,23(5):113-117
公安民警合法权益受侵犯的原因有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舆论导向的失误和偏差;法律法规不完善,公安民警正当的执法活动得不到有效的法律保证;使用警力不够慎重,导致警民关系紧张;民警整体身心健康状况不佳;民警在执法活动中的安全防范意识不强等。应建立和完善公安民警权益保障机制;保障公安民警身心健康,落实从优待警政策;通过教育培训进一步加强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加强维护民警正当执法权益的制度和法律建设;加速公安队伍物质装备现代化建设步伐,从而维护公安民警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6.
臧建国 《政法学刊》2006,23(1):119-121
社区警务是当今世界各国广泛流行的一种主流警务思潮和新一轮警务改革的探索模式。公安派出所是市、县级公安机关的派出机构。是集防范、管理、打击、服务多种职能于一体的基层综合性战斗实体。两者之间的关系为:社区警务工作包含了公安派出所工作。社区警务工作是以公安派出所为主要载体展开的。实施社区警务战略决不只是公安派出所一家的事情。  相似文献   

17.
许韬 《政法学刊》2007,24(3):52-57
作为国家权力之重要组成部分,警察权的法治化运作乃公民基本权利之最有力保障,然而公民基本权利也面临来自警察权滥用的威胁。被誉为西方国家公法领域之“帝王条款”的比例原则起源于德国警察法,蕴涵着丰富的控权思想,对警察权的运作具有极强的监督与控制功能,并为实现行政目的与保障人权之间的平衡和防止警察自由裁量权的滥用提供了可操作的标准。因此,为保障人权,弘扬法治,应尽快确立我国的警察比例原则,从而实现对警察权的有效规制。  相似文献   

18.
程金生 《政法学刊》2013,30(1):5-12
警察权益受损可以通过合法性视角而得到观察。它是合法性形式规范结构体系不完整和实质指向发生偏差的综合反映,是制度化不力的结果。合法性困境的一面是警察权益受损,另一面则是公民权益受损。社会变迁加剧了这种局面,但也展示了变革的趋向。改变这一困境的出路在于制度化建设,其基本路径是:在价值取向上,公民权具有优先性,警察权威的树立应与公民权的保护相一致;在实践上,秩序具有优先性,公民权只有在秩序之下才能逐步完善,因而,警察权威的树立应先行。在此种格局下,警察权益受损是社会变迁的代价,其救济主要通过警察组织内部途径而予以实现。司法救济只能通过补偿警察作为公民权益受损而实现。作为公权的警察权益只有在公民权得到根本改善的前提下才能在司法渠道上得以实现,而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试论警察盘查权与人权保障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蒋连舟  李新钰 《河北法学》2006,24(4):117-120
警察盘查权包括当场盘问权和检查权和继续盘问权,其中,当场盘查是任意性行政措施,继续盘问为强制性行政措施.警察盘问权是一种由警察在没有中立机关干预下随机实施的一项措施,决定了自由裁量权较常态下要大的多,导致了侵犯人权现象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经常使用拉网式的盘查,盘查执法随意性过大,对盘查理解偏狭和滥用盘查权.因此,必须进一步改造盘查权,对盘查的对象、时间、继续盘查的地点严格限制,将盘查纳入刑事检察监督的视野,提高警察素质,加强人权教育,严格依法办案,在打击违法犯罪、维护社会秩序和切实保障公民人权方面寻求最佳结合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