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1 毫秒
1.
应当有效遏制司法鉴定中重新鉴定的无序状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司法鉴定制度中重新鉴定是检验和纠正鉴定结论有效途径,由于我国司法鉴定体制及立法的不足,重新鉴定不仅没有发挥其在司法实践中应有的功能,反而成为影响公正与效率的固疾。法律中对重新鉴定相关规定的欠缺是重复鉴定现存诸多问题的根源。本文在分析了重复鉴定立法成因的基础上,对重新鉴定制度的法律完善提出了几点建议:完善鉴定决定机制,规范法官审查、采信鉴定结论的程序,健全重新鉴定的程序规定。  相似文献   

2.
在司法鉴定制度中重新鉴定是检验和纠正鉴定结论有效途径,由于我国司法鉴定体制及立法的不足,重新鉴定不仅没有发挥其在司法实践中应有的功能,反而成为影响公正与效率的固疾。法律中对重新鉴定相关规定的欠缺是重要鉴定现存诸多问题的根源。当前需要完善鉴定决定机制,规范法官审查、采信鉴定结论的程序,健全重新鉴定的程序。  相似文献   

3.
良好的刑事诉讼鉴定制度会对司法裁判产生巨大积极影响,是保证司法公正得以实现的必不可少的制度设计之一。目前,我国的刑事诉讼法司法实践表明,刑事诉讼中的鉴定非常混乱,立法不完善,机构设置重复,管理分散,鉴定程序封闭,缺乏监督和制约,没有一套完整的鉴定人资格认定程序,没有鉴定效力制度。改革与完善我国现行的刑事诉讼鉴定制度势在必行。一、完善立法我国刑事诉讼鉴定的法律规范散见于法律、规章,地方性法规和相关司法解释中,刑事诉讼法从第119条至第122条以及第158条共规定了5个条文。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  相似文献   

4.
在司法实践中,故意伤害案件被害人拒不配合伤情鉴定的案件频发,给诉讼进程造成了客观障碍,也为犯罪分子逃避刑事追究提供了客观便利.这不仅有违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也是对司法资源的浪费.造成这一困境的根源在于我国刑诉法中伤情鉴定制度的缺陷.应当在借鉴国外关于强制鉴定机制的立法例基础上,对被害人等第三人拒不配合伤情鉴定的行为进行规制,建立我国刑事诉讼强制伤情鉴定机制.  相似文献   

5.
我国刑事司法鉴定权由公检法机关主导,当事人仅有申请补充鉴定和重新鉴定的权利。这种鉴定权配置方式导致刑事司法公正性不足、效率低下以及权威性缺失的困境。与我国刑事诉讼模式的转型格格不入。借鉴域外经验,我国刑事司法鉴定权配置应以公正高效权威为目标,赋予辩方司法鉴定启动权、保留侦控机关自行启动鉴定权、限制法官的鉴定启动权以及建立鉴定处分的司法审查制度,逐步形成与我国刑事诉讼模式相契合的刑事司法鉴定权配置方式。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法律与法制的进一步健全,物证鉴定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同,物证鉴定的结论在刑事诉讼中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其中关于物证鉴定与刑事诉讼之间所存在的内在关系和法理联系已经引起学术界和司法实务部门的广泛关注和研讨。本文从诉讼证据出发,引出物证鉴定的重要意义,希望能为相关的法理研究提供一个新的理论视角。证据与物证证据是指能证明某一事物客观存在或某一主张成立的有关事实材料犤1犦。根据我国诉讼法的规定,证据有以下几种:物证、书证;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鉴定结论;勘验检查笔录;视听资料…  相似文献   

7.
新《刑法》与《刑事诉讼法》确立了司法精神鉴定结论的证据地位 ②,并对司法精神鉴定中的一些基本问题 ,如鉴定机构、鉴定委托等问题做出了原则性的规定 ,但相对于司法实践的复杂性与多变性的特征来说 (如同中国的许多其他现行法律制度一样 ) ,这样的原则性规定却不可避免的呈现出某种滞后与乏力的特征。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法制建设日益得到加强的今天 ,中国现行司法鉴定制度所赖已存在的理论基础正在弱化 ,实践中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缺陷和问题 ,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 ,“在一个不甚完善甚至弊端百出的鉴定制度下 ,鉴定人不可能是‘科学的…  相似文献   

8.
2013年新实施的《刑事诉讼法》将电子数据规定为法定证据种类,承认了其法定电子数据的法律地位,但与电子数据相关的法律规定却不尽完善,其中以电子数据鉴定存在的问题更为突出.本文分析了电子数据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以期对我国电子数据鉴定的规范化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重新鉴定作为刑事诉讼鉴定的重要内容,一直受学术界关注.为探究我国刑事诉讼被告方申请重新鉴定的真实情况,以2019年全国法院刑事裁判文书为分析对象,通过实证分析方法发现:被告方系刑事诉讼申请重新鉴定的主要主体,申请时间集中于一审庭审期间,法院对申请的审查偏于书面审查,在审查方法上大致可称为"五要件审查法",处理结果上多为...  相似文献   

10.
新<刑法>与<刑事诉讼法>确立了司法精神鉴定结论的证据地位 ,并对司法精神鉴定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如鉴定机构、鉴定委托等问题做出了原则性的规定,但相对于司法实践的复杂性与多变性的特征来说(如同中国的许多其他现行法律制度一样),这样的原则性规定却不可避免的呈现出某种滞后与乏力的特征.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法制建设日益得到加强的今天,中国现行司法鉴定制度所赖已存在的理论基础正在弱化,实践中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缺陷和问题,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在一个不甚完善甚至弊端百出的鉴定制度下,鉴定人不可能是‘科学的法官',鉴定结论也不可能是‘科学的判决'." 有鉴于此,近年来, 伴随着司法体制改革的司法鉴定制度改革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依据价值取向的不同,鉴定意见的证据能力规则可以分为实体真实型和程序正当型两类。以此为理论框架分析现有的相关证据规则,我们发现存在一些缺陷。基于此,本文提出建立我国鉴定意见的证据能力规则体系的构想。  相似文献   

12.
“违反法定程序”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定行政行为“违反法定程序” ,要以法律、法规、规章对有关程序的明文规定为依据 ,然后从步骤、方式、顺序、时效等方面加以分析 ,并考察该行为是否正当、合法、合理 ,是否尊重和保护了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严重违反法定程序的行政行为应当被依法撤销、确认违法或者无效 ,造成损害的 ,还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一般的程序瑕疵 ,经补正后可以继续有效。  相似文献   

13.
张淑芳 《法律科学》2010,28(3):66-73
《规章制定程序条例》第14条确定了规章制定中的听证程序,但听证程序的适用范围、法律依据、法理内涵等都没有一个清晰的界定从而导致规章制定中听证程序极其不完善。基于此种现实我们对该问题作了较为系统的探讨,认为目前我国规章制定中听证程序在程序适用范围上的瑕疵是规章规制事项的有限适用、程序主体上的瑕疵是行政系统起主导作用、程序效力上的瑕疵是软约束力。因此,我国规章制定中听证程序必须符合下列要件:听证程序典则的法形式性、听证程序适用范围的普遍性、听证程序定位的正当程序性、听证程序效力的法强制性。  相似文献   

14.
中国刑事重复鉴定制度在实践运作中弊端丛生,且并未因相关法律变革而有实质性改变。在当前,刑事重复鉴定主要集中在死因鉴定、损伤程度鉴定等法医学领域,且大多发生于侦查或初查阶段的鉴定中。其持续时间长、鉴定次数多、耗财费时。适当的重复鉴定可实现当事人之诉权,有利事实查明;然而过度重复鉴定,却削弱了刑事鉴定的信誉、颠覆了程序定纷止争的功能、给当事人造成了难以估量的各种压力。面对刑事重复鉴定的诸多问题,需结合实践中的有益经验,通过变革刑事鉴定制度,重塑鉴定公信力,进而提高鉴定意见的采信度。  相似文献   

15.
在"总则—分则"的法典结构方式下,总则在法典的体系化、彰显法典的精神和缩减法典篇幅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总则所具有的功能和优点是通过总则本身的构造来实现的,总则的构造是在法典化过程中立法者首先遇到的问题,只有内容完整、结构严谨的总则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法典的完善。比较和借鉴德国、法国、日本、俄罗斯和我国台湾、澳门地区的民事诉讼法典的总则之构造以及民法典的立法技术,博采众长,以完善我国民事诉讼法总则的内容和结构,具有重要的立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6.
胡思博 《政法论坛》2021,(2):118-128
成文民事诉讼规则具有对个案所适用的司法环境难以清晰表达、对当事人就程序性争议所秉持的诉讼态度和诉讼心理难以描述、对类型化的程序要素无法一一明细等固有局限.目前最高人民法院已公布的程序类指导案例数量较为匮乏、对个案诉讼场景的展示不充分、对程序价值理念的彰显和分析不足.为此,应加强对待建程序类指导案例所精选素材的描述,同时...  相似文献   

17.
In studying procedural fairness judgments, distinctions are made between (i) the mere presence of rules and procedures in the process of outcome allocation and dispute resolution, (ii) the application of these rules by a decision maker, and (iii) the enactment of procedures and rules i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a decision maker and involved parties. In line with Bies and Moag (1986), criteria that must satisfy the application of rules to be judged as fair are called procedural fairness criteria as distinguished from interactional fairness criteria. The hypothesis that interactional fairness criteria are more important in affecting fairness judgments than procedural fairness criteria is tested. Fifty-four subjects received information about a fictitious job application situation. The subjects judged the decision maker's handling to the application procedure and his/her treatment of the applicant as fair or unfair. Three procedural and three interactional criteria and the final decision (hired or not) were used in the study.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cision maker's consistent application of rules and his/her truthfulness to the applicant were judged a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in determining the fairness of the procedure. Accurate processing of information about the applicant and respectful treatment were judged as least important factors. Contrary to expectation, procedural criteria were judged on the average as equally important for determining fairness as interactional criteria. It is argued that the smaller than expected impact of the interactional criteria may be due to the fact that in the present study the entire application situation was evaluated and not the specific face-to-face aspects of the interaction. Results are in agreement with those of Tyler and Schuller (1990).  相似文献   

18.
司法鉴定意见是鉴定人进行科技实践的产物,因而出现错误鉴定意见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在法定的重新鉴定之外,由原司法鉴定人在程序规定的范围内通过"复核鉴定"自我纠正司法鉴定意见的错误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对策。基于此,以面向社会服务的司法鉴定机构和鉴定人为研究的视野,以复核鉴定为基本形式,探讨司法鉴定意见纠错的机制并创设相应的制度,将有利于诉讼和司法鉴定。  相似文献   

19.
论现代反垄断法的程序依赖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焦海涛 《现代法学》2008,30(1):51-63
实体规则的原则性与不确定性造成了反垄断执法上的多重困境,执法困境克服路径的选择则直接提升了程序规则在反垄断法执法中的地位,现代反垄断法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走向程序化。反垄断法程序化依托于现代社会对程序的特殊需求,根源于垄断及反垄断法的固有特征。反垄断法程序规则在构成上具有复合性,其价值主要在于对效率与公正的双重追求。在程序化的背景下,现代反垄断法的实施机制也具有了自足、多元与软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瞿静 《河北法学》2005,23(2):74-76
股份有限公司股东大会决议瑕疵的诉前救济制度在我国立法中未有涉及,立法规定的空白导致了司法介入的困难,而该制度是中小股东权益保护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从股东大会决议瑕疵入手,挖掘股东大会制度中各程序性规定的得失,比较各国的经验性规则,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股东大会决议瑕疵之诉前救济方式,并为我国公司立法提供修正意见,以更充分地保护股东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