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位萍踪天涯的记者去了草原,不是在百花盛开的季节,而是在一个冬天,虽然未能看到美丽的景色,也未能在草原停留多久,但是却采访了一位名人,一位他人无法取代的名人,他就是成吉思汗的第34代后裔、内蒙政协副主席伊尔德尼博录德。向上追溯,他的先祖就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建立过横跨欧亚两洲的草原大帝国,曾经的烈烈轰轰,曾经的叱咤风云已烟消云散,昔日的草原大帝国也不复存在,只留下一湾逝水、几抹夕云供人思量。我们的谈话是在一种相当平和的气氛中开始的。作为其显赫祖先后代子孙  相似文献   

2.
13岁的巴特尔道尔吉的家乡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身为"马背民族"鄂温克族的一员,5岁时巴特尔道尔吉被父亲放在了马背上,8岁时被领进了等待驯服的马群,他耳边时常响起的是大人们哼唱的代代相传的草原童谣。  相似文献   

3.
中国早在秦始皇统一后,就已基本形成了“书同文、车同轨”的民族综合体。这种巩固的综合体,有利于发挥民族整体力量,创造出灿烂的中华文明。民族的整体性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在自然经济条件下,世界上曾经形成过不少大帝国。这些帝国都因没有自身的经济基础,缺少必要的民族凝聚力,而只是暂  相似文献   

4.
贾宝维  张龙海 《前沿》2012,(3):163-166
13世纪时,亚欧大陆上曾经强大的几个古老帝国已走向衰落或灭亡,这为蒙古帝国的崛起提供了客观条件。蒙古帝国的崛起,使亚欧大陆的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改变。蒙古征服及其统治的一个重要后果是扩大了各地区交往的范围,打破了亚欧大陆之间此疆彼界的封闭状态,大大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5.
鄂温克族的萨满传说巴图宝音鄂温克族民间故事中,包含传说和故事两方面的内容。传说中又包括人物传说;神话传说;景观、地名、风俗传说;萨满传说;动植物传说;历史上的将军、安本传说;族源族史传说等。在众多题材的传说中,萨满的传说在鄂温克族民间传说中占有一定的...  相似文献   

6.
一个驯鹿民族的新生活张德柱,杜古在中国东北大兴安岭深处,聚居着一个以牧养驯鹿为业的鄂温克族。在牧草泛翠、马兰吐香的7月,辽阔的鄂温克草原一派喜气洋洋,人们正在为迎接鄂温克自治旗(县)成立40周年排练传统和现代节目──赛马、摔跤、射箭和卡拉OK。这块7...  相似文献   

7.
姚同发 《黄埔》2007,(5):46-48
三,血统证明:由姓氏探源   在远古社会,一个姓是作为一个部族(或部落)的旗号(或标记)而存在的。之后,随着子孙繁衍的增多,一个部族(或部落)又分为若干个分支,每个分支又都散居各地。这样,每个分支就需要规定一定的名称做标志,于是出现了“氏”。  相似文献   

8.
贺伟 《传承》2009,(9):30-31
1937年,周恩来两上庐山与蒋介石谈判,解放后又三上庐山参加中共会议,他在庐山期间留下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不换车,更不能换发动机1959年6月底,周恩来总理到庐山,出席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周总理在九江下船时,接他的轿车已在码头等候。会议配给总理的是从苏联进口的吉姆车,但总  相似文献   

9.
鄂温克族是包括索伦鄂温克部落、通古斯鄂温克部落、雅库特鄂温克部落在内的中国北方少数民族,依次代表着鄂温克族狩猎音乐、牧区音乐以及祭祀音乐的历史脉络,作为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狩猎经济、草原生活、仪式文化的先行者,其生存空间嬗变对少数民族音乐性的影响具有重要研习价值,对此本文摒弃了学术领域的音乐调适与重构方向,聚焦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毁灭与新生中的争议性命题,提供了看待音乐生存嬗变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10.
“双头鹰”是俄罗斯联邦国徽上的代表性标记。量早是拜占庭帝国君士坦丁一世大帝的徽记.拜占庭帝国曾经横跨欧亚两个大陆.其中生活着希腊人.亚美尼亚人.土耳其人.斯拉夫人等。它一个头望着西方。另一个头望着东方.象征着两块大陆间的统一以及各民族的联合。现在.对于在东西方中寻找平衡的俄罗斯来说.“双头鹰”的寓意是再合适不过了。  相似文献   

11.
“双头鹰”是俄罗斯联邦国徽上的代表性标记。最早是拜占庭帝国君士坦丁一世大帝的徽记.拜占庭帝国曾经横跨欧亚两个大陆,其中生活着希腊人、亚美尼亚人、土耳其人、斯拉夫人等。它一个头望着西方,另一个头望着东方,象征着两块大陆间的统一以及各民族的联合。现在,对于在东西方中寻找平衡的俄罗斯来说,”双头鹰”的寓意是再合适不过了。  相似文献   

12.
金洁 《前沿》2014,(17):196-199
瑟宾节作为能够集中体现鄂温克族民族文化风情和精神的重要节日,已成为传承鄂温克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平台、载体,对鄂温克族文化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从节日的形成和发展状况、活动内容与文化内涵、完善瑟宾节的建议等方面为切入点,初步探讨瑟宾节对鄂温克族文化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放眼祖国辽阔的版图,内蒙古犹如一匹奔腾的骏马,驰骋在千百年来人们印象中、诗歌里、现实中的草原上。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与草原相依相存的则是作为基础产业的畜牧业。“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曾经是美丽富饶的内蒙古大草原的真实写照,也曾经  相似文献   

14.
三、血统证明:由姓氏探源在远古社会,一个姓是作为一个部族(或部落)的旗号(或标记)而存在的。之后,随着子孙繁衍的增多,一个部族(或部落)又分为若干个分支,每个分支又都散居各地。这样,每个分支就需要  相似文献   

15.
7世纪曾经有三个帝国崛起。在欧洲 ,1640年英国革命奠定了大不列颠帝国的兴起 ,稍后彼得大帝在俄国执政(1689—1725) ,期间锐意革新和扩张 ,建立了横跨欧亚的大帝国。在亚洲 ,1644年满族入主中原 ,最后开拓了疆域达1200多万平方公里的大清帝国。在三个帝国里 ,大清和沙俄都没有发展成为世界性的现代大国 ,并且都在20世纪初灭亡。以大清帝国来说 ,除了元朝外 ,它的疆域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 ,可是它却继承了在当时世界范围看来已是非常落后的国家和社会制度。而传统的农业社会要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 ,主要推动力量应是市民阶层及其代表的强大的…  相似文献   

16.
呼伦贝尔市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乡是全区18个少数民族乡之一,也是全区民族文化保护传承、民族经济发展的亮点。近年来,在呼伦贝尔市、根河市两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乡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确立了发展民族经济、传承民族文化、改善猎民生产生活条件的发展思路,在政策和资金上不断争取加大扶持力度,推进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乡经济发展、民生改善、文化传承、社会和谐,各项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一、敖鲁古雅鄂温克族历史  相似文献   

17.
当前,在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愈演愈烈的情况下,一些身处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却用他们的“生态智慧,,实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解决人类与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生态环境危机提供了一定的借鉴,生活在大兴安岭密林深处的使鹿鄂温克族就是这样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小民族族群。他们是目前唯一的“使鹿部落”——敖鲁古雅鄂温克族,这些猎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适应环境、并利用和改善环境,体现着深刻的生态智慧,本文用生态人类学的理论对此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80多年的波音历史,创造了国际航空史上的一个又一个神话。在这个庞大帝国的背后,蕴藏了波音鲜为人知的昨天和今天。  相似文献   

19.
臭气熏天 黑龙江省肇源县皮革城坐落在一片湿地上,原来是一座废弃的监狱,周遭被大大小小的村落围住。这里曾经是一片水草丰美的家园。一眼望不到边的草原、随风起伏的芦苇、成群的牛羊。这些景象虽然还在。但是,水已经不是原来的水,空气也不是原来的空气。  相似文献   

20.
内蒙古草原文化是内蒙古各族人民以及历史上曾经生存繁衍在这片土地上的各民族所创造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总称。一部草原文化史既是一部草原民族发展和繁荣的历史,更是一部中华民族水乳交融、共同进步的历史。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以客观、开放、全球的眼光,对内蒙古草原文化进行重新审视、考证、定位,努力打造草原文化品牌,对于继承草原文化的先进性内容,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促进民族团结,推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