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广告不仅是一种经济活动,而且是一种文化交流活动。广告语是集经济、文化、宣传、美学为一体的艺术性语言。广告语的翻译不同于一般的传统文体翻译,从审美心理认知角度,广告语的翻译应着重选用仿拟、夸张、元翻译等能够产生强烈的心理美学效应和经济效应的不寻常的方法进行。  相似文献   

2.
建构健全的审美心理 ,是提高人的素质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 :要优化审美心理结构 ,培育具有丰富性和理性的审美知识—情感体系 ;要注重审美心理功能 ,既以获取审美正效应为目标来开展审美活动 ,又用审美实际效应来检验审美心理尺度 ;要谋求审美心理共性 ,坚持在社会实践中建构具有最广泛人民性、具有民族特色、能与时俱进的而且能容纳广泛审美对象的审美心理 ;要洗炼审美心理个性 ,使之成为具有深度和独创性的体系。  相似文献   

3.
设计艺术的审美心理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龙生 《理论月刊》2006,(3):128-130
设计艺术的审美体验有别于纯粹艺术,设计艺术的审美体验更丰富、更复杂。纯艺术的感知往往以视觉或听觉为主,而设计艺术中的审美感知是视、听、触、味、嗅等感觉器官的综合体验;设计艺术的审美想象是创造性与适应性的统一;设计艺术的审美情感不囿于“小我”的满足,而是直接指向“大我”与社会;设计艺术的审美理解不是“距离”的设定,而是审美信息的有效传达。  相似文献   

4.
在特定的审美趣味模式影响下,当代青年的审美心理指向具有审美的变动感型特征、对审美对象类人本质的审美欲求特征、对审美活动的新文化象征意识的肯定特征.这些已然反映出,当代青年的审美心理建设与发展,需要综合考虑其审美趣味方面的问题.我们可以当代青年审美趣味的自组织过程,来探讨其审美心理的修整(建设与发展)问题.所谓"自组织",在这里是指当代青年审美趣味内部各个变量之间自动发生、无需审美趣味以外的力量加以干预的组织过程.当代青年的审美趣味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它的内部集合着各个层次的变量,如主体的社会意识、价值观、定向性审美心理、审美心境等.因此,当代青年的审美趣味可以  相似文献   

5.
于艳玲 《理论月刊》2004,(9):128-129
审美心理是一个民族综合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整个民族审美观、人生观、价值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对审美心理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本文拟就影响我国新时期文学最早、最重要的文学流派之一的意识流文学对我国民族审美心理的影响加以阐述,旨在对意识流这一文学流派的社会功能有一个全面而清醒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中国从上世纪70年代末恢复广告经营以来,广告市场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水平的提高,现广告受众已从过去审美活动的被动客体转变为审美活动的主体,拥有了更多自主的选择空间。  相似文献   

7.
黄卉 《理论月刊》2005,(3):119-121
明清小说叙述的起点和终点总是为浓重的虚空感所笼罩;组成大结构框架的事件单元与主导故事的事件单元只存在非情节的松散关系,但它们自身的照应、关锁则是极其严密的;大结构承担解释暗示故事所述事件的起灭因由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曲艳玲  王伟 《前沿》2010,(22):158-161
云南纸马艺术具有某些特殊的文化创作特征,这就是唯我意识、正面指向、浪漫情怀和乐观精神.这种文化创作特征并不是通过云南纸马艺术的创作过程来体现的,而是通过云南纸马艺术的形象造型来体现出来.云南民间纸马艺术因地域以及创作主体的不同而具有多种多样的版本,在众多的纸马版本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一种同一的心源性因素,即创作主体共同的审美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9.
温华 《理论月刊》2008,(3):121-124
本文在阐明当代视觉文化与大众审美意识的概念、特征的基础上,探讨分析了视觉文化时代的艺术的教育功用与"娱乐功用"两者之间的关系,认为艺术的娱乐功用是以教育功用为前提的,娱乐的观看快感满足了人们低层次的最基本的心理需求,而人们的价值需要是会沿着一定的层级需要上升的.人们已经逐渐地在追求审美对象的审美价值,以求获得极大的审美愉悦,由初始的耳目愉悦逐渐走向精神愉悦,反映了受众对优秀的艺术作品的审美需要,同时优秀的艺术作品也反映了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解读能力与审视能力.本文还对图像艺术的审美价值、审美关系与审美创造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0.
从审美心理发生学的角度看,笔者不太同意文化起源与人类起源同步、原始文化起源与人类审美意识(审美理性心理)发生同步的观点。而是认为人类起源在前,文化起源在后,人类的审美心理发生在前,原始文化起源在后。笔者的结论是:原始人类的审美心理潜伏于高等动物(人猿)的种族遗传,发端于原始人类时空观念的形成和对自然形式美的感受体验,表显于第一件艺术品(石器)的创制,发展于图腾崇拜、宗教巫术、神话传说、文学艺术。  相似文献   

11.
<正> 先秦道家以“道”为美的最高范畴,以对“道”的观照为最高层次的审美观照。他们对“道”的审美观照的论述,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审美心理思想。特别是对审美愉悦的超功利性和审美心态的专注性的描述,在当时尤为突出,对我国古代的审美心理思想和文艺创作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先秦道家以老聃、庄周为代表、其思想言行主要记载于《老子》、《庄子》两书中。本文即试图以此两书为主,从审美感知、审美态度和审美创造等三个方面,对先秦道家审美心理思想的大致轮廓,作一  相似文献   

12.
<正> 现代审美心理学已能大致上从感觉、知觉、想象、情感和理解等方面,对审美感受的心理特征进行描述和研究。这当然是先秦美学所不能企及的高度。然而,先秦儒、道却也能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表现出对审美心理机制的某些认识。本文即试图从审美愉悦、审美感知、审美情感和审美心境等四个方面,对先秦儒家代表人物孔、孟、荀三人的审美心理思想作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旅游审美的城乡二元结构是指旅游主体的审美居于城市与乡村之间, 在城乡之间回环往复。 与经济学意义上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社会学意义上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不同, 旅游审美的城乡二元结构, 是从旅游审美的角度, 研究城市审美与乡村审美的并置与融合。 沿袭文化的传统以及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探讨旅游审美的城乡二元并置, 主要是居于城市回望乡村, 居于乡野渴望城市; 而对城乡二元融合的旅游审美探讨, 则着眼于旅游审美中的城乡审美的共同特征, 研究其审美的理想归宿, 这种理想归宿的获得, 必须诉诸于城乡家园感的营造。 在这里自然、 文化、 生命、 情感融合为一, 如此, 旅游者才可以自如地体验到乐游与游乐的生活愉悦, 这也是旅游审美在城乡二元结构中具体运用的实际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4.
青少年影视审美心理及欣赏趣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青少年在我国影视观众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尤其是电影的主要观众是广大的青少年。青少年热衷于观看电影、电视,他们具有什么样的审美心理和欣赏趣味?“青少年影视审美心理及欣赏趣味”一文将为你揭示。  相似文献   

15.
审美心理距离指的是审美感知要与个人的现实性利害考虑保持一定的距离,心理距离向美学范畴的转化是由如画式的自然审美促成的.如画指的是美的自然风景象风景画一样.自然审美必然要求着无利害的心理距离,这种距离上的要求为山水风景的如画提供了契机.如画及其对无利害的要求并不必然意味着对审美参与性的排斥,笔者认为在这一点上环境美学对如画的批评是偏颇的.  相似文献   

16.
在人类早期的思维中.宗教观念与审美心理是混溶的,而且宗教作为人类早期的一种生命意识,必然要对其审关心理加以模塑.这种模塑主要表现在宗教与人类早期审美心理生成的交互性、宗教观念对人类早期审美心理生成的模塑等方面.而宗教观念对人类早期审美心理生成的模塑,又主要体现在生死观念、灵魂观念、神灵观念对人类早期审美心理的模塑.从而,为后世的浪漫主义文化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相似文献   

17.
悲剧艺术是一种崇高的艺术形式,以其哀伤的叙事情节和悲愤的情感震撼人心。而中国悲剧艺术独特的文化视角,向人们展示了悲剧艺术的鲜明特征,它唤起人们对正义、崇高、良善的心理认同,激发人们对审美价值和人生价值的深沉思考。  相似文献   

18.
侦察心理结构,是侦察主体在侦察实践中,能动地反映侦察客体的特性及其相互联系的内部知、情、意和各种心理形式组合、运动的心理系统。它具有中介性和复杂整体性。它是犯罪案件系统与侦察实践系统内化的结果,这种内化向纵深发展的过程与侦察心理结构建构的过程是同步的。实践证明,发挥主体的自觉性、能动性、创造性,开展创造性的实践和创造性思维,对于改组、重构侦察心理结构具有特殊的催化作用和创新意义。  相似文献   

19.
张笑吟 《人民论坛》2010,(5):164-165
我国长期以来采用的是子女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办法,效果非常显著。但随着工业化社会的推进,计划生育又实施了多年,子女少老人多的情况开始出现,国家养老压力越来越大。所以要开发养老保险新产品,变子女为父母养老为父母为子女养老。  相似文献   

20.
人类科学的发展经过泛化综合─—精细分类─—新的综合的历程。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科学的发展已逐渐进入了“新的综合”阶段,这意味着科学研究不仅从几个相关学科的视野去研究某一学科的问题,而且应以全新的整体观念去审视跨学科之间的联系,从而建立整体统一的研究观和科学观.跨文化心理学就是科学发展进人新的综合阶段的具体体现。自本世纪五十年代跨文化心理学诞生起,心理学工作者仍广泛地从文化视野来考察人类心理。然而,在中西方心理学界的跨文化心理研究中,普遍存在着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只讨论文化对心理发展的影响,而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