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也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根本方向。深刻认识和科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意蕴,就是科学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特色,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范畴蕴含了丰富的内涵,在不同的视角,传递出了不同的马克思主义见解和治国理政主张。在历史视界,表现为一个带有时间指向的概念,代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新生的一个更高水平的发展阶段;在制度之维,表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走向成熟的发展形态,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的总方向;在社会视域,表现为新时代依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道路所要建设的一种美好的生活状态和社会状态,勾勒了新时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走向及其远景目标。  相似文献   

3.
十九大报告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科学论断。如何理解和阐释新时代成为摆在广大哲学社会科学界学者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花香何处寻?芬芳自家院。十九大报告本身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充分的自洽性。报告中用三个意味着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意义。从三个意味着入手来分析新时代的逻辑展现无疑是把握和诠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宽广路径。  相似文献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它受制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总体状况,特别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跃进是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的决定性因素,主要矛盾阶段性转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根本依据,同时孕育体现新时代解决矛盾的新理论、新战略。也就是说,社会生产力发展决定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决定新时代的到来,产生作为新时代标志的理论及其方略,这就是新时代主要社会现实的内在逻辑,它们以主要矛盾转换为基点,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正主持人语:马克思主义哲学由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部分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思想来源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扬弃和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继承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将黑格尔的辩证法从他的唯心主义的体系中剥离出来,让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唯物辩证法或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总书记的伟大社会革命思想,宣示了新时代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自觉肩负起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具有重大意义。首先,伟大社会革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由之路。因为,适时推进伟大社会革命是中国共产党的基本品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诸多挑战,推进伟大社会革命是完成伟大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其次,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社会革命的根本遵循在于: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行动指南,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遵循,坚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指向,坚持"四个全面"与"五位一体"协同推进的基本途径。最后,要以党的自我革命推进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  相似文献   

7.
<正>从历史维度、实践维度、理论维度以及创新维度谈谈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体会与认识。一、历史维度这次大会的主题就旗帜鲜明地告诫全党全国人民,我们党是从哪里来,肩负什么使命,要到哪  相似文献   

8.
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安排擘画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闪耀着真善美的光芒。真的意蕴体现为合规律性,它是对马克思、列宁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性和连续性认识的深化和运用,是党对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战略发展步骤思想的继承和创新,是立足于世情、国情、党情而做出的准确判断和科学规划;善的意蕴体现为合价值性,即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及达则兼善天下的广阔胸襟和价值追求;美的意蕴体现为合理想性,即推动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实现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建构美好世界。  相似文献   

9.
十九大报告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作出新的历史定位,并提出了一个重大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新思想凸显出浓厚的伦理道德意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道德体系的理论依据;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凸显公平正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凸显"不忘初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凸显文化自信;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凸显自我革新的勇气和决心;倡导"天人合一"凸显生态文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凸显"世界大同"。  相似文献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贯穿党的二十大报告的一个主题词,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世界社会主义500多年的起伏历程,历经了从无到有、从理论到实践的艰辛探索。当前社会主义正处于由曲折走向振兴的新阶段,这个新阶段的重要标志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过探索奋斗取得了令世界瞩目伟大成就。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蓬勃生机,正以中国式现代化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全面推进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繁荣,成为引领全球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主体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以强大的历史主动与文化自信,自觉承担起振兴世界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面对既往改革中剩下的“硬骨头”和持续改革中不断涌现的新问题、新任务和新挑战,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命题,更加重视改革的方法论,推动改革方法论的自觉性跃上了新的历史高度,开启了改革方法论整体化构建的新路向,开创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中国化的新局面,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方法论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科学论断。报告中用三个意味着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意义。三个意味着充满了唯物主义哲学的思辨气息。从三个意味着入手来分析新时代的哲学指向无疑是把握和诠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条宽广路径。  相似文献   

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引下,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坚定不移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而这须臾离不开进一步坚定不移地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  相似文献   

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建设和发展具有影响力、感召力的中国话语体系是十分迫切的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标识的道路之维、理论之维、制度之维和文化之维为新时代中国话语体系的构建提供了路径依据。着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基础、真理本质和价值旨归、独特底色和发展潜力、民族特色和精神力量等四个维度的话语体系构建,是中国话语体系原创性和自主性发展的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战略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具有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新时代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基于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要求在深入认识新时代的同时,不断适应、引领新时代,续写中国社会主义新篇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6.
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三进工作是普通高校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高校应对标要求、立足实际,既整体覆盖、重点突破,又多管齐下、多路并进,通过系统进教材、生动进课堂、扎实进头脑的有效途径来实现三进工作的既定目标。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念新论断新要求,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这一思想立意高远,内涵丰富,体现出坚定的文化立场、强烈的文化问题意识、浓厚的文化情怀、宽阔的文化视野,对于指导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攀登新的时代高峰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根本的就是要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坚持用这一思想指导文化实践、推动文化工作、提升文化修养,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不断开拓新时代文化发展新境界。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实现了若干次重大话语体系转型,依次形成了"革命""建设""改革""复兴"的中国特色话语和话语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所形成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涵盖了鲜明的政治立场、深厚的学术底蕴、鲜活的时代特征、丰富的大众话语以及宽广的国际视野等基本属性,既全面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又集中反映了人类社会...  相似文献   

19.
从理论层面而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要包含八个方面的内容: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论;社会主义主要矛盾论;社会主义事业布局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论;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论;强军目标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论;新时代党的建设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植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人民的自我规定和自由产物,“人民至上”理念是制度的价值根基,为制度的选择、设计和安排奠定合法性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则坚持并鲜明体现着“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是人民性价值实现的刚性保障,二者互嵌,协同发展。“人民至上”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一以贯之的价值属性、贯穿始终的价值原则和完善发展的价值源泉,有着发挥制度强大优势的价值动力、促进制度优势转化的价值指引、更加坚定制度自信的价值自觉、推动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价值目标的行动导向的实践价值,对发展和完备我国制度、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实现伟大梦想提供有力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