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治理已进入常态化阶段,各专项司法解释为该类犯罪的认定提供了细化标准。但总体上看,司法解释强调犯罪认定,而缺乏对刑法社会治理功能的观照。《反电信网络诈骗法》为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刑法治理及社会治理提供了规范依据。新形势下,应充分认知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技术与组织特征,分析其治理困境与特性,把握该类犯罪的生态利益格局,以形成社会治理合力。新时代枫桥经验有助于生成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社会治理范式,利于网络生态环境的系统性改善。  相似文献   

2.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不法分子打着爱心捐助的旗号实施电信网络诈骗,这种蹭热点、吃人血馒头的不法行为,其社会影响极其恶劣。九龙治水各自为战的方式,不能有效遏制电信网络诈骗的高发蔓延趋势。从电信网络诈骗的现状、危害和特点出发,构建包括相关政府部门、支付结算渠道提供方、电信运营商和社会公众在内的四位一体的协同治理模式,通过完善法规、共享信息、堵塞实卡实户不实人漏洞等一系列举措,进一步提高管控成效。  相似文献   

3.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有由电信诈骗向网络诈骗转变、诈骗手法更新迅速、诈骗对象选择更加精准、犯罪上下游产业化链条化突出的特点。应当运用协同治理理论,从以下五个方面构建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协同治理机制:发动多元主体广泛参与治理;充分发挥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公安机关强化侦查打击;强化行业治理压实主体责任;充分调动多方主体联动进行反诈骗宣传,以期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综合治理提供建议与思路。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受到严厉打击,但依然猖獗,犯罪活动不断演化、升级,网络化、虚拟化、牟利大等特点更加突出,严重污染网络空间生态环境,严重影响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国家经济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亟需加强治理。目前新型网络诈骗犯罪治理面临机制建设有待健全、法律体系不够完善、宣传防范缺乏针对、行业监管积弊较多和打击难度不断增加等问题。对此,应着重从以下方面提高治理水平和能力,一是党政主导、共治共管,探索新型网络诈骗犯罪切实有效的基层治理办法,二是动态治理、因势利导,探索新型网络诈骗犯罪切实有效的社会综治效果,三是创新宣教,打防并举,探索新型网络诈骗犯罪切实有效的打击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5.
电信网络诈骗是一种有别于传统诈骗犯罪的新型犯罪行为,又称为“虚假信息诈骗”“通信诈骗”或“网络诈骗”,同时也被形象地称为“钓鱼诈骗”。在司法实践中,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呈现出取证难、缴赃难、定性难、惩治难的特点。针对这些治理疑难点,应当加强刑事司法体系建设,营造良好司法氛围;健全电信诈骗法律法规,营造良好法治环境;构建社会联动作战体系,提升联合作战能力;提升防控技术水平,加强自身硬实力;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6.
随着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活动在世界范围内蔓延,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治理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所面临的一个难题。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非接触式、远程化作案等一系列特点,跨境追查、收集证据、打击治理等方面存在的种种制约因素和困境,决定了单纯依靠一个国家难以对其进行有效治理,必须切实加强各国之间的执法合作。目前,相关国际法及国际条约的规定、有关联合执法活动的实践以及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的共同需求为国际执法合作提供了可行性基础,能够保障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治理的执法合作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7.
当前电信诈骗犯罪日益猖獗,由于犯罪本身具备非接触性、更新速度快等特点,因此对多个地区皆有极强的渗透能力。其涉案资金之广、危害领域之多前所罕见,靠单一组织的打击防御难以进行有效的防控,故而要依托现有的基础,深化警企合作,创建共享平台,加速信息流动,不断提升侦查效率,防止犯罪渗透。尽管需为此对利益杠杆等因素进行深刻调整,但仍需为长久有效的打击布控进行深入的合作探索。  相似文献   

8.
在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中,资金流贯穿于整个犯罪过程,将资金查控作为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切入点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从案件流出发,发现资金查控在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侦查治理中存在证据层面、数据层面和人才层面三方面问题,由此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预防、打击、被害人资金返还及案件证据链构建产生消极影响。上述问题及影响的成因主要与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证据认证体系、数据管理以及人才培养体系存在密切关系。未来应建立区块链证据认证体系、建立违法资金查控专业数据库、建立资金查控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资源、技术共享交流平台、建立公安机关与金融单位的合作机制相结合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侦查治理路径。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网络金融、现代通信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一些不法分子利用通信、网络和金融等行业存在的漏洞和缺陷,疯狂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活动,给人民财产造成损失,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特别是不法分子紧跟社会热点,精心设计骗术,针对不同群体量身定做、步步设套,导致广大人民群众不经意掉入陷阱当中,深受其害、苦不堪言。为此,加大电信网络诈骗打击治理,加强法律法规的制约和建设,彻底杜绝此类案件的发生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0.
电信诈骗犯罪是一类新型犯罪,具有智能化、团伙化、职业化等特点,往往大量运用高科技手段,跨地域、跨境作案,致使侦查工作比较困难。该类犯罪社会危害性大,对群众的财产安全造成非常严重的损害。对于此类犯罪的防控,既要加大刑事处罚力度,也要进行被害预防,强调防范对策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电信诈骗犯罪,是指行为人利用信息技术实施欺骗行为,使受害人陷入或维持错误认识,受骗人基于错误认识处分财产,遭受财产损失。其侵犯的客体为复杂客体,犯罪对象仅限于财物。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电信诈骗犯罪活动日趋猖獗,呈现集团化、专业化的趋势和特点,在原有作案手法的基础上手段不断翻新,利用电信、网络技术精心设计骗局,面向不特定多数人实施,一旦得手,便会在极短时间内迅速转移赃款,容易使被害人上当受骗,且打击难度大。因此,加强对电信诈骗案件的类型、特点研究,及时提出有效的防范措施和打击对策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3.
随着以云计算、 大数据、 移动互联网、 物联网以及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在拥抱信息社会诸多机遇的同时,作为主要风险之一的网络犯罪也呈现日益蔓延的态势,尤其是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最为突出.其中借助伪基站实施的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数量上升明显,占比迅速增高,构成电信网络诈骗治理工作的重点领域之一.基于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综合防治策略,全面阐述伪基站的技术原理及其类型,重点归纳伪基站犯罪的司法现状及其成因,进而力图在本质上揭示伪基站犯罪的司法困境并提出科学理性的司法建议.同时,还应在网络犯罪的刑事立法、 网络安全的行政监管及侦查执法的机制建设等层面就伪基站犯罪的防治进行体系化跟进.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电信诈骗作为一种新型犯罪频频发生.本文基于现代治理理论内涵和核心,在阐述电信诈骗概念及特点的基础上,分析电信诈骗难于治理的原因,并提出公民、公安、银行、电信等电信诈骗的治理主体应当联合加强综合治理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电信网络诈骗因其犯罪成本低、手段更新快、危害程度高等特点,对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和社会治安状况造成了严重影响,公安机关应根据时代发展新需求,应用智慧警务建设新成果,通过断源头、断链条、追赃挽损等一系列措施,积极探索立体化、法治化、智能化电信诈骗防控体系。  相似文献   

16.
电信诈骗犯罪是当前我国境内高发的一类诈骗犯罪,具有犯罪主体高度有组织化、犯罪形式多样、使用高科技犯罪工具作案和极强的反侦查手段等特点,对其侦查存在若干难点。在侦查策略上,应当采取建立全国性打击电信诈骗犯罪协作平台,成立打击电信诈骗犯罪的专业队伍,加强国际和区际合作,抓捕跨境犯罪嫌疑人等方法,才可能有效控制此类犯罪的蔓延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电信诈骗这类案件在云南省发案呈递增趋势,经济损失逐步上升,破案率较低.电信诈骗犯罪存在的问题是对案件重视不够;刑侦部门侦破此类案件的能力有待提高;与银行和通讯部门的协调不够;案件信息共享程度低,案件串并存在困难;宣传力度不够.对策是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加强合作,共同破案;强化宣传教育;加强电信部门、金融机构等相关单位的安全防控机制.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金融事业及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以手机、互联网为载体的电信诈骗犯罪逐渐形成带有地域性特征的职业犯罪,成为一种案发区域广、涉案金额巨大、群众反响强烈的常发性侵财案件,严重影响社会治安。鉴于电信诈骗侵财案件不同于其他犯罪的特点及公安机关在侦破此类案件中所遇到的瓶颈,在实际工作中,应加快电信立法、构建全国打击电信诈骗犯罪平台、提高远程协助办案能力、加强与金融、电信等部门的横向联系、密切国际和区域间司法互助等,以有效遏制电信诈骗侵财犯罪的蔓延。  相似文献   

19.
20.
随着科技技术发展,电信网络诈骗手段更新频率极快,普通网民对犯罪分子精心策划的骗局很难有效防范,网络诈骗引发危害后果愈发严重,严重影响社会和谐与稳定。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应当创新打击治理网络诈骗犯罪模式,从电信网络诈骗的现状、危害和新特征出发,汇集政府部门、公安、银行、通信运营商、互联网企业、社会公众等多方力量,构建"多位一体"共同治理模式,发挥各自优势,及时预警、处置、化解电信网络诈骗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