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多次提到了有关正义的观点,在国内外的学者中也存在着对于马克思正义思想的诸多争议,马克思是否赞同正义、马克思是否在正义的维度下批判资本主义为非正义、共产主义是否是一个正义的社会、马克思缘何批判资本主义,这些都成为了争论的焦点,也由此形成了几种主要观点,试图在对各种观点的简单阐述与评析下,重点阐发马克思的正义观,在对马克思正义思想的深入剖析中,进一步了解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批判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2.
<正>在马克思的祖国感受"马克思热"升温据新华社柏林2017年11月14日电,今年是《资本论》(第一卷)首次出版150周年,明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在此背景下,纪念马克思及其思想理论的热潮逐渐在德国兴起,公众对马克思及其思想理论的看法正变得越来越客观。在马克思的故乡特里尔,历史文献主题展"马克思1818—1883—生平、著作和时代"正式展出。马克思的  相似文献   

3.
"塔克-伍德命题"引发了人们对"资本剥削劳动是否不正义"的争论,揭开了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研究序幕。在这场争论中,分析马克思主义内部形成了以"现实唯物主义"为标准认为马克思反对"资本剥削劳动不正义"的"反对派"和以政治哲学的最高价值为标准认为马克思赞同"资本剥削劳动不正义"的"赞同派",从而产生了所谓的"马克思正义悖论"。"马克思正义悖论"的实质是分析马克思主义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对马克思政治哲学的二分,是抛弃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思维造成对马克思政治哲学事实描述和价值判断的割裂。解蔽"马克思正义悖论",重构马克思政治哲学,需要回到马克思理论的自身逻辑,在内容、方法和本质上还原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原貌。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政治哲学与其人学思想是内在契合的,它们的理想境界、思维路径和价值目标是一致的.以人学为向度来审视马克思政治哲学,可以清晰地梳理出马克思的政治理想、政治实践和政治价值,从而回归马克思的思想全貌.在当代推进马克思政治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中,应把马克思政治哲学的人学向度彰显出来,在人学视域生发马克思政治哲学的价值意蕴.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8,(12)
目前,国内外学界关于马克思人与技术互动关系思想少有专题化的研究,现有研究成果多是散见于马克思技术思想和马克思技术批判思想的研究中。国外学界主要集中在马克思关于技术的作用研究和马克思技术批判思想的研究两个方面。国内学界则主要集中于马克思科技思想研究、马克思技术异化思想研究以及马克思技术与人性思想研究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梅林的《马克思传》首次系统还原了马克思的生平、思想和实践,诠释了马克思作为思想家和作为革命家的两个面向,为马克思传记写作奠定了史实和方法论基础。梅林的《马克思传》在对马克思部分思想和著作的理解和评价上存在错漏之处,在评述马克思与拉萨尔的分歧时出现重大失误,后者造成该书数十年间在国内学界备受冷落。但瑕不掩瑜,梅林版《马克思传》的历史价值应当被重新加以评估。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回到马克思”、“走近马克思”、“重读马克思”等提法不时见诸报端,有关这方面的新著不断问世,但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情况。如有的同志在读解马克思哲学时得出马克思不承认有客观的物质世界存在,不承认有普遍的客观规律。也有的同志用西方哲学来读解马克思,得出回到康德的“抛弃知识,为信仰开拓地盘”的结论。还有的同志在诠释马克思哲学时认为马克思从未提出过历史唯物主义以外的其他任何哲学,辩证唯物主义是恩格斯误读马克思的产物。这就有一个如何读解马克思的问题。我不赞成“回到马克思”的提法。我认为,在当前读解马克思时至少要注意以下三点。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30年来,马克思哲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其在理论上的创新与发展,不是仅仅涉及到马克思哲学的个别观点,而是关涉到马克思哲学的本质与意义.这种创新和发展表现为:重新确认了"人的问题"对于马克思哲学的意义;从根本上恢复了实践在马克思哲学中的本来地位;价值范畴的引入再现了马克思哲学中科学精神与价值取向的统一.这三个方面的理论创新,构成了马克思哲学理论创新的基本脉络,大体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哲学研究的积极成果,赋予了马克思哲学以新的形态和面貌.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7,(12)
马克思群众观是唯物史观的灵魂,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实用价值。因此,想要深入学习马克思群众观,需要真正理解其形成的重要条件,从马克思群众观形成的时代背景入手,阐述了马克思在资产阶级矛盾激烈的时代下,对前马克思的哲学观点进行扬弃,并结合其自身的条件逐渐探索,形成了马克思群众观。  相似文献   

10.
在马克思哲学传播的过程中,曾出现了将马克思哲学人道主义化的现象,这一现象同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发表确实有关,手稿的发表,表明了马克思哲学思想前后存在着一些差异,这种差异有可能导致理论上对马克思哲学的人道主义化理解,但在理论的背后,将马克思哲学人道主义化有更深刻的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11.
塔克提出"资本剥削劳动是正义的"并冠以马克思之名,这种颠覆性的观点倒逼着人们回到马克思,开启了对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研究。围绕马克思与正义问题,分析马克思主义内部形成了马克思认为资本剥削劳动不正义的反对派和赞同派,双方站在各自立场产生了"正义悖论"。悖论在割裂描述性和规范性研究进路的基础上,造成了对马克思政治哲学的误解。破除"正义悖论",需要还原马克思政治哲学,实现历史唯物主义与政治哲学的结合。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与对黑格尔法哲学以及历史哲学的批判有着不可否认的联系.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的批判,构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历史唯物主义体系以及路线图.在理论意义方面,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无疑具有巨大的贡献.但是,在当今现实中,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仍未很好地回答一些具体问题.批判地看待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批判"是理解马克思历史哲学的一个路径.  相似文献   

13.
<正>在马克思思想史的研究中,马克思于1837年11月10日写给他父亲的信是一个既倍受重视又没有得到充分阐释的文本。说它倍受重视,是因为凡是撰写马克思传记的著作,无一不提及这封信;说它没有得到充分阐释,是因为所有撰写马克思传记的作者都只是把这封信作为马克思这一时期的生活和学习状况的记载,却从来没有把它当作马克思走上哲学创造道路的最早文本加以阐释。比如,梅林在他的《马克思传》中几乎叙述了马克思在这封信中所论及的他的学习生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以"感性对象性活动"原则超越费尔巴哈哲学实现了存在论的彻底变革。其当代意义展现出马克思的精神实质——实践,理想和现实,历史和现实的内在张力是马克思哲学的要义。马克思存在论变革,使马克思哲学在社会现实问题上与时代展开对话。马克思仍是我们同时代的人。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今自由主义正义观霸权话语的冲击下,马克思正义观的阐释和重建需要基于马克思的文本语境在历史与逻辑的双重层面上展开。批判自由主义的"形式正义"构成马克思正义观建构的出场语境与历史前提;建构与自由主义正义观异质的"实质正义"构成马克思正义观建构的终极旨归与逻辑终点;澄明分析马克思主义有关马克思与正义的论争构成破解马克思正义观建构的逻辑迷阵。只有在批判、建构与澄明的三重奏中才能走出马克思正义观研究中历史必然性论证和道德论证的两极对立,凸显马克思正义论范式建构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与其他众多版本的马克思传记相比,伯林的思想史路径是其马克思传记写作的鲜明特色。伯林的思想史路径在把握马克思思想渊源的同时,也遭遇到了诠释马克思的种种困境。这些解释困境之所以出现,究其根源是因为伯林的思想史路径在还原马克思思想史背景的同时,忽视了马克思资本主义批判的问题意识。所以,伯林所建构的马克思思想形象既被视为黑格尔哲学的唯物主义翻版,也被曲解为理性一元论和历史决定论。伯林对马克思思想的庸俗化解释,需要人们对思想史路径的合理限度进行必要的反思。  相似文献   

17.
赫斯作为青年黑格尔派的成员之一,对于马克思思想的影响是重大而复杂的,对于赫斯影响的研究不仅是要给赫斯以正确的定位,更是要理清马克思的思想脉络,肯定马克思的思想价值。试图在对前人研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阐释赫斯对马克思思想的影响,以及马克思对赫斯的超越,从而更进一步明确马克思思想的整体发展框架,深刻解读马克思哲学的伟大贡献与不可比拟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20,(8)
本文旨在从马克思的文本出发,站在马克思实践观的角度,揭示其生态观的原则,厘清马克思生态原则的脉络。指出马克思的生态观原则蕴含在其实践观中。从实践过程的主客两个角度阐发马克思的生态原则,进而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人关系角度解读生态原则,理解马克思实践观中的生态原则为生态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理论支点和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国家观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基础,但由于马克思的国家观是散落于其各个时期文本中的,因而基于马克思的文本梳理马克思的国家观对研究马克思的国家理论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深化对马克思国家观理解的基础上,结合当下我国国家建设的实际情况,得出马克思的国家观对现阶段我国国家建设的启示:大力发展生产力,加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提高政府社会服务和公共治理职能。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9,(12)
历史与现实相统一既是青年马克思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思维方式,也是贯穿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变化的重大线索。本文立足于青年马克思的思想演变轨迹及其理论表现,进一步分析青年马克思在不同时期和境遇下的批判逻辑及其影响因素,进而揭示青年马克思思想变革的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