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瞭望》2010,(32)
<正>中国的灾难片无须在投资、场面和特技上遵循好莱坞模式,只要拿出饱满的人物、精彩的故事和精湛的细节就足够了.冯小刚的"灾难史诗巨片"《唐山大地震》追着7月的热浪呼啸而来,  相似文献   

2.
林之源 《理论探讨》2003,(5):100-101
对毛泽东悼念罗荣桓的诗,国内学者有各种看法。对这首诗的理解,见仁见智,认识并不统一。曾有同志撰文,认为此诗是关于接班人的,诗中表明毛泽东对林彪有批评的意思,对林接班还不放心。他想问一问罗君:你的老搭档林某为人如何?还有人认为,诗中第五六两句中的"斥"和"昆鸡"指的是林彪,"大鸟"和"老鹰"指的是忠厚老诚的罗荣桓,说明毛泽东对林的反感和不信任。这些看法都是不正确的。毛泽东这首诗主要是赞扬罗荣桓、表达毛泽东对罗荣桓的逝世的深切哀痛与惋惜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3.
<正>目前,中国手机用户达12.56亿、网民6.32亿,是名副其实的新媒体大国。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面对这一庞大的网络受众群体。近期,由中国文明网牵头策划的"五网联盟"共推《好人365》专栏、共讲中国好人精彩故事,吸引了大量网民的眼球,打动了无数中国人的心,成为2014年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领域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早在2008年5月,中央文明办就组织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  相似文献   

4.
日益增长的来华留学生群体,亲历一个真实发展的中国,完全有可能成为中国故事的"他方"讲述与传播者。为此,要注重通过来华留学生教育的文化导入与社会实践课程,培养留学生良好的中国认知;借助社交媒体,由留学生尤其是"意见领袖"在国际舞台客观讲述中国故事,借声说话,借筒传音;要积极创新中国故事传播方式,构建多元务实的话语表达。  相似文献   

5.
正在罗布泊,先后有近30名不同岗位的"罗钾人"接受了我们的采访,讲述了他们的故事。讲到动情处,有的眉飞色舞,有的潸然泪下。每个人的故事都很精彩,每个人的历史都有华章。他们所代表的3000多名国家开发投资公司新疆罗布泊钾盐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国投罗钾")职工,是"罗钾精神"的创造者、践行者和弘扬者。限于篇幅,本刊介绍其中9名受访者的事迹和故事。尹新斌:两地分居为钾盐湖北仙桃人,武汉化工学院化学选矿专业毕  相似文献   

6.
<正>一年多来,五家中央新闻网站、100余份都市报纸,不同的城市、不同的版面、不同的设计,传播着同一个名字——"好人365"。一个网上道德栏目,缘何得到中央各大网站和全国各地一百多家都市报纸的青睐?同步讲述凡人善举精彩故事的"新阵营"中国文明网《好人365》专栏依托中央文明办开展多年的"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以讲故事的形式,每天讲述"中国好人榜"上榜人物的先进事迹和高尚精神,中央  相似文献   

7.
正去年11月16日,"中国锦鲤"信小呆踏上了她精彩的"全球兑奖之旅"。2018年10月初,支付宝联合国内外200多家合作伙伴,发起了"寻找中国幸运锦鲤"活动,中奖者会获得隐形价值超1亿的"全球免单超级大礼包"!90后天津女孩信小呆,正是被从三百万分之一概率中抽出的"天选之人"。其粉丝迅速破百万,一夜间成了网络红人。小呆有着怎样的人生故事?被亿万巨奖砸中后,她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相似文献   

8.
<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九个坚持"的重要思想,其中之一就是要坚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这是我们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使命任务,也是新形势下展示国家形象、让国际社会更好地认识和了解中国的重要途径和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需要一定的前提和条件,归结起来,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正为官之德是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中国古人一直很注重官德问题,并有许多精彩论断。从"为政九德"到"十思",从《待漏院记》到《阅江楼记》,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古代针对官德的评说早已自成体系,而这个体系又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的。一切法从心想生。"心能作天堂,心能作地狱。"正因如此,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往往会抓住任何机会提醒皇帝和各级官员修"官德",督促他们经常保持"正念"。今天,重  相似文献   

10.
《侨园》2017,(Z1)
正这里所说的"精彩",既指其人,亦指其艺。其人的精彩在于,他有一种"无欲"的状态,痴迷超脱;其艺的精彩在于,他有一种"无欲"的境界,从而使他在这种架构之中达到一个层次,与众不同,别开生面。法官是他的职业,而高级法官的职称,诠释了他工作的质量与资历。这种职业与书法艺术并不搭边,甚至相去甚远,而他恰恰靠着对中国书法的酷爱和孜孜不倦的求索,成为一名成功的书法家,这同样是其人其艺的精彩。  相似文献   

11.
唐燕玲 《学理论》2013,(21):187-188
"诗言志"与"诗缘情"是中国古典诗学的两大主要纲领。它们的产生和发展都经历了漫长的过程,都是我国学者对诗论不断研究的成果。纵观整个中国古典诗学,"言志"和"缘情"就像两条相互交织的主干线,贯穿于古代诗学创作中,揭示了古典诗学的本质特征。两者虽然产生于不同的时代,但是却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使中国古代诗歌永远闪烁着耀眼的光辉。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5,(11)
中国新诗的发展是一个极其曲折的过程,20世纪初的中国诗人试图运用象征主义理论对新诗进行规范,他们通过对法国象征主义的介绍和引进,以期改变新诗浅白、直露的毛病,结果却陷入晦涩的泥淖。虽然这些诗人没有最终解决当时新诗的"非诗"化问题,但为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3.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不单单是新闻宣传工作的使命,更是当代文艺创作应有的担当。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只有讲好中国故事,才能很好回应国际社会共同关切,向世界说明中国道路、中国选择、中国历史文化。讲好中国故事,要聚焦更具普遍人类价值尺度,直面全球化时代人类共同难题,开掘人性及人类精神隐秘,减少文化误差弥合文化鸿沟,凸显中国故事的进步性、现代性,不断丰富讲中国故事的有效路径,使中国故事更加扣动世界心弦。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不断解决中国时代课题的历程。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中,不断探索并精彩解答了四大时代课题:"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由此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当前,随着新的形势发展,一个新的重大的时代课题开始浮出水面,那就是"建设什么样的民主,怎样建设民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前使命就是要像回答前面四大课题一样,集中而全面深入地回答这一时代新课题,并形成新的完整概括和重大理论创新,这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15.
正主持人语2013年,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2016年,在颁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为什么要讲好中国故事?讲述哪些中国故事?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这其中有着内在的逻  相似文献   

16.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讲好中国故事",习近平同志是倡导者、践行者,也是高手。在出访活动中,他以善讲中国故事赢得了国际关注,向世界传递出中国观点和中国态度,尤其是在外交活动中发表的讲话以及在国外媒体上发表的署名文章,习近平同志以言语之间的智慧为我们讲好故事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相似文献   

17.
《侨园》2017,(Z2)
正小时候,父亲让我看的第一首诗是《木兰诗》。父亲一字一句让我反复念,逐字逐句领会。久而久之,我被诗中那优美隽永的文字和木兰英姿飒爽的形象所吸引。从那时起,木兰的形象便深深留在我的心中。长大后,方知木兰及木兰从军的故事家喻户晓,至今已流传了两千多年,唐朝白居易赞木兰"怪隆得独饶脂粉态,木兰曾作女郎来";杜牧题木兰庙  相似文献   

18.
王庆 《学理论》2012,(21):165-166
在诗歌翻译中,郭沫若提出了著名的"风韵译"翻译理论,该理论以意译和归化策略为导向,以读者接受为基准,诗人译诗,以诗译诗。并以郭沫若最后的译作《英诗译稿》中的译诗为例,表明"风韵译"在其翻译实践中,增强译诗的可读性,力求让读者接受到原诗的神韵意境,彰显郭沫若在中国诗歌翻译史上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9.
"中国特色"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近代思想家、早期社会主义者和毛泽东都作了有益的探索。当前仍然存在着对"中国特色"的三种错误认识,即"中国特色=资本主义"、"中国特色=中国独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些错误认识的核心在于直接或间接否定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性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方法论、以及所坚持的社会主义普遍原则都说明,"中国特色"的本质是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20.
市民社会在中国的建构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玲华 《学理论》2012,(22):44-45
对于市民社会的研究,近些年来已经成为中国学术界热议的焦点。通过对"市民社会"的发展过程进行梳理,从"市场经济的推进"、"民间组织的兴起"和"网络的发展"三方面说明市民社会在中国产生的必然性,并初步提出其在中国的建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