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提出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成为对世界发展形势全面、全新的论断。如何理解百年大变局的深刻内涵,是国内学者近两年的研究重点之一。以马克思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世界交往思想为指导,对百年大变局的世界交往本质,经济交往变革、政治交往变革、文化交往变革等内容,以及由冲突向合作的演化路径进行探析,发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有望成为未来国际秩序发展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随着生产力与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各民族间相互孤立与封闭的状态被相互依存所取代,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这种客观趋势。"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构成了一个特殊的时代场域,中国道路通过对外开放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扩大对外经济文化交往积极回应世界历史进程;吸取资本主义取得的一切积极成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利用资本形式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中国道路的伟大创新;把人的解放与自由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与立足点,是中国道路始终秉持的社会主义价值原则。  相似文献   

3.
随着生产力与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各民族间相互孤立与封闭的状态被相互依存所取代,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这种客观趋势。"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构成了一个特殊的时代场域,中国道路通过对外开放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扩大对外经济文化交往积极回应世界历史进程;吸取资本主义取得的一切积极成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利用资本形式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中国道路的伟大创新;把人的解放与自由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与立足点,是中国道路始终秉持的社会主义价值原则。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的实践证明,只有立足于自己的发展,才能在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不受制于人,才能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赢得世界的尊重。毛泽东同志历来强调,我们的方针要"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也讲道:"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世界的联系日趋紧密,我国发展对世界发展的作用和影响不断提高,国际环境变化对我国发展的作用和影响也不  相似文献   

5.
在马克思的视野中,世界历史是生产关系、交往方式、基本历史、文明交流、生态环境五个方面下世界历史理论的理论逻辑与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逻辑的辩证统一。在习近平视野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集经济、安全、社会、文明与生态五位一体统筹发展下构建超阶级、超国家和超民族人类价值的总布局总路径。因此全面把握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并以此为角度加以切入,我们才能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备系统整体的考量,才能在国际国内实践中自觉贯彻习近平所倡导的价值理念,才能真正理解习近平所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想要中国建设成何种世界"的时代命题。  相似文献   

6.
张殿军 《理论探索》2012,(6):10-13,24
中国"文化走出去"对于促进中国对外经济交流与合作、建设文化大国、提升国家形象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当前,中国"文化走出去"虽然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和成就,但是仍然面临着国际文化保护主义、地缘文化影响力有限等问题和挑战。中国文化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既要树立理性的文化"主体间性"理念,也要根据既有文化资源和比较优势,针对不同国家的文化身份和国际文化交往格局,实行有重点、有差异的文化策略。这样,中国文化在走出去的同时,才能走得稳、走得快、走得远。  相似文献   

7.
全球化时代,文化交流无论从广度还是从深度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文化交往、文化对话、文化竞争都是这个时代文化交流的表现形式.其中文化交往是一种表层的也是最普遍的文化交流形式,文化对话则是文化交流的深化,文化竞争是当今时代深度的文化交流.它不仅仅是一种文化冲突,更是文化交流与发展不可或缺的手段.  相似文献   

8.
正2013年9月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哈萨克斯坦时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2013年10月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接受东盟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提出了"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两者共同构成了既不同于古代中国丝绸之路,也不同于当代美国新丝绸之路的当代中国新丝绸之路区域发展战略。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它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至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在重构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开创了一种以"对话沟通"与"和而不同"为旨趣的对话政治样态,其具体表征有:一是与资本主义对话,使意识形态层面的紧张对峙让位于文化交往和政治对话界面的价值求同;二是与现实对话,使社会主义结构论让位于社会主义功能论;三是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对话,确立改革开放旨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根本性政治目标;四是与中国传统哲学智慧对话,开创中国经济、政治交往与祖国统一大业等层面的多元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0.
当今是全球民族文化全面交往互动的时代,马克思交往学说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交往思想。新中国党的领导人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践行者,其文化交往思想带有各个时期的特征,但实质上是一脉相承的,是在继承中不断变革创新的。  相似文献   

11.
论软实力与硬实力的辩证关系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软实力"是指一国通过自身文化、意识形态、制度安排和文化交往等体现出来的国内、国际影响力,它与硬实力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结、相互作用的对立统一关系.这种对立统一关系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发展两种生产力,提升我国综合国力.  相似文献   

12.
"文明形态的多样"与"世界文明发展的统一和趋向"这两个命题,是历史哲学的一对核心命题,各有其特定的规范、方法论功能、支撑论断和使用范围。不能正确把握它们各自的规范、方法论功能、支撑论断,任意扩大它们的使用范围,这两个命题就会被滥用,从而使相关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重大社会问题的研究陷入歧途。因此,必须对这一对命题作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意义上的诠释。唯其如此,人们才能在相关研究中正确把握"文明形态的多样"与"世界文明发展的统一和趋向"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发展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但发展并不能自然导致社会和谐。发展必须为"科学性"所规定,才能实现发展与社会和谐的统一。科学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因为只有通过人本发展、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实现四化,科学技术是关键.只有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才能促进和保证四化的实现. 首先,推进现代化农业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我们要用占世界七分之一的耕地,解决占世界五分之一人的吃饭问题,要实现"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中发展农业生产的目标,必须依靠科学技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30—40年代诞生的贝尔纳学派和贝尔纳主义曾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观的传播和构建发挥出重要的推动作用,催生出许多马克思主义新型学科,如科学学、科学社会学和STS等。然而在西方"科学自由"观的重磅下,似乎显得裹足不前,停留在历史星际中。事实上,贝尔纳学派和贝尔纳主义并没有被时代所吞噬,今天仍然有它"幽灵"般的存在。借此,对贝尔纳学派及其思想的研究不仅能够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传统去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新型学科,而且能够在国际惯例中更好的构建马克思主义学派。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才能为世界学术界所瞩目,也只有这样才能延续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6.
自从"华盛顿共识"诞生之后,修复甚至反对"华盛顿共识"的各种"共识"和"模式"不断涌现,世界各地不同国家之间有不同的国情差距,不可能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统一的某一国或某一地区的"共识"或"模式",但是在宏观领域和大趋势上具有一些"共性",而这些"共性"就是世界发展的客观趋势.剖析各种"共识"和"模式"的理论和实践,找到适合本国发展的道路才能真正促进本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新世纪以来,美日、美韩同盟的同步强化,TPP的战略性发展,中日战略关系"对抗性"的提升,对中国外交形成了严峻挑战。在此情势下,推动区域和平发展,巩固中国周边;增进区域互信,推动区域包容性发展;树立"总体安全观"、"区域观"和"认同观"等三种观念,构建中国发展的区域平台,才能拓展中国"纵向南进、横向西移"的国际战略纵深,才能为中国发展提供良好的国内外环境。  相似文献   

18.
<正>应约会见2014年11月10日中午时分,习近平主席走出人民大会堂福建厅,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已在那里等待,两人以蓝色幕布为背景,握手合影。在这场二十多分钟的"应约会见"中,习近平郑重指出,"历史问题事关13亿多中国人民感情","日本只有信守中日双边政治文件和‘村山谈话’等历届政府作出的承诺,才能同亚洲邻国发展面向未来的友好关系"。安倍表示,中国的和平发展对日本、对世界是重要机遇,日本决心继续走和平发展道路,本届政  相似文献   

19.
当前,为了顺应世界和平、发展与合作的时代浪潮,应对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以及文化多样化的广泛深入发展,构建以"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中国政府提出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略"。人类命运共同体蕴含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其中以中国世界主义的天下观为核心,体现了中国古代传统的"天下一家"的理论价值,并赋予"天下"以现实性和当代性,助推当代中国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而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阐释了世界历史如何形成、怎样发展以及发展归宿的问题,指出:世界历史的形成有其必然性,同时与世界市场紧密相关;世界历史靠资本扩张推进,资本"无休止的逐利性"是其发展的本质动力;世界历史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集中提出并回答了当今世界为什么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什么样的新型国际关系以及如何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问题,指出: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这一要求是由世界历史发展大势和各国人民对和平发展的追求共同决定的;要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五位一体"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四种模式"推动经济增长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从二者的关系上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顺应世界历史发展潮流,以实践性为核心,从实践路径、实践方式、实践主体三个方面拓展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