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反映了目前我国社会的时代特点和发展规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要不断发展和完善,必须适时地将"中国梦"纳入其研究范围,通过深入挖掘"中国梦"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内涵,采取一定的价值教育模式,不断地将"中国梦"内化于人们的观念体系之中,从而不断发挥"中国梦"的激励作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策划是以人类的实践活动为发展条件,以人类的智能创造为动力,并直接体现社会的发展水平。美国哈佛管理丛书认为:"策划一种程序,在本质上是种运用脑力的理性行为。"这种策划行为存在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同时也存在于文化以及社会的各个领域之中。文化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内  相似文献   

3.
郇雷 《理论学刊》2020,(5):5-13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是一个包括思想渊源、内在逻辑和实践指引的有机统一的整体性理论。该思想以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为立论依据,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实现话语创新和理论升华。在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内在逻辑呈现出新内涵:一是重新回到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之性质的经典命题,将人民利益与党的初心使命有机融合,重申并提升先进政党的政治立场;二是坚持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以及这种转化背后"现实的人"的利益出发,尊重并激发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能动性,确认人民为新时代发展实践的主体和改革实践的动力;三是遵循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经典认识,将共享发展理念融入到逐步满足人民群众发展利益的施政战略之中;四是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到"由人民群众检验",创新社会发展的人民评价标准,强化人民作为历史实践的主体地位。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具有深远的实践指引价值,对于保障党的长期执政、解决"发展起来以后"的难题以及实现民族复兴使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以德治国"思想的阶级性、时代性、实践性和长期性进行了探讨.通过将"以德治国"思想与传统文化中德治思想的对比,阐明"以德治国"思想的无产阶级性;对"以德治国"思想提出的背景研究,阐明其时代性;对"以德治国"思想的来源、在实践中的发展和充实以及对社会生活的指导作用的探讨,阐明其实践性;从"以德治国"思想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在市场经济中作用的研究,阐明其长期性.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与社会生活中,"和"的思想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与至为深远的影响.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和"的思想经历了从具象到抽象的演变.同时,"和"的思想生成亦有其内在根据与构成原则:内在根据既源于"和"字本身的内涵,又在于它被广泛地运用于社会生活实践之中,还在于它具有超越具象存在形成抽象化内涵的潜质;其构成原则主要有差异性与统一性、平等性与互补性、原则性与权变性.在中国古代,"和"以无比丰富的思想内蕴极大地影响了各个时代的思想文化、社会政治乃至人们的言行举止.以至今天,不论是学术领域还是政治领域,乃至社会的各个方面,我们还依然深受"和"之思想的浸润.  相似文献   

6.
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标志,中国社会开始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也开始了社会新的转型。随着改革开放以及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改革开放对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也产生了全方位的深刻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理念都在不断变化之中,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发展与以前相比也具有更为丰富的社会基础和更为广泛的来源。  相似文献   

7.
赵伟彤 《世纪桥》2014,(11):46-47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态伦理作为生态文明的基础被广泛认可,从生态伦理的发展来看,生态伦理所拓展的广度不仅局限于生态环境学本身,也向着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延伸。随着环境恶化程度的逐渐加深,人们开始认识到人本思想领域(社会诉求)所涵盖的个体意识形态只注重单方面的生态文明是远远不够的,而是应该更深层次的挖掘治理生态恶化的办法,将眼光投射到以生态文明为中心的总体意识形态的发展和建设中,在主流意识形态的推动下建立有利于生态发展的生态伦理体系,充分发挥生态伦理对人们潜移默化的影响,将生态伦理建设融入"生态环境的自然法则"之中。  相似文献   

8.
人文主义精神通常是指一种对于人的关注的思想,一种追求人生真谛的理性态度。关怀人生价值的实现,关怀人的自由与平等,以及关怀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等,是一种终极关怀。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是重要的文化转型阶段,是受西方外来文化影响下,中国传统器乐在其夹缝中求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9.
明清之际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一个特殊发展阶段.社会大震荡和政治大变局,引起和促成了社会风俗、文化心态、价值观念的变化,思想领域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启蒙思潮,其批判锋芒直指封建制度和宋明道学,倡导个性自由、利己主义,肯定人欲的正当性和人格平等,表现出中国人文主义的思想觉醒.  相似文献   

10.
人们通常认为嵇康的思想是出世的,这种观点在表面看来是不容置疑的,他的玄学清谈以及对老庄思想的发展,似乎与孔儒思想中的"济世之志"、"功名之念"有着太远的距离,然而结合魏晋时期的社会政治、纵观历史上文人心态的发展脉络,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嵇康思想人格中的入世精神。  相似文献   

11.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具有马克思主义深厚的理论基础,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它是习近平总书记牢牢植根人民的早年生活和从政经历的思想升华,凸显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之中,贯穿于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实践。新时代,深入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要着力在坚定理想信念、扎实走好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以全新的视野深化认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等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12.
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处于绝对变动之中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总是通过与社会的整合,以及对社会心理的调适,实现与社会的相容,这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发展的趋势.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既是思想政治教育适应社会要求的过程,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在主体的共同参与下,促进社会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呈现出动态性、生活性、大众性以及隐蔽性等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效率与公平思想体现在"社会主义本质论"以及"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之中,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科学发展观是在新的发展阶段对邓小平效率与公平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加快了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进程,将思想政治教育置于人的发展个性化与社会发展多样化的激烈矛盾运动之中。这在客观上构成思想政治教育走向现代化的动力来源,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从方法论层面完成以人的发展需要为目标指向、以人的权利为教育起点、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为活动建构基础的三大转变。  相似文献   

15.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具有重大的政治、法律意义,理论和实践意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司法国情和"法治中国"本质特征相结合的法学成果和法治成就。习近平法治思想体现在其治国理政的思想体系和战略决策之中,尤其是体现在"法治中国"的合目的性,即"法治"的价值取向之中。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经典"二卷"为代表,其包括法治思想在内的理论及其大政方略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发展与创新。  相似文献   

16.
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转向是在分析"现实空间与网络空间"以及"家庭、学校与社会"等诸多空间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刻影响的基础上,揭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空间连续性和对空间转换的适应性,以建立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化的学科理论与方法体系。一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这根红线,贯穿于"在场空间"与"缺场空间",落实其线上与线下的接榫,让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空间的最大增量。二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这根红线,在"家庭—学校—社会"诸多空间场域中的无缝隙弥合,增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因此,启动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范式革命,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发展进行真实、精准的建构,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科学品质。  相似文献   

17.
面对转型期社会结构变化、阶层分化,利益、权利重新调整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影响,人们认识到,必须加强多党合作制自身建设,以回应来自社会发展的挑战.以"三个代表"思想考察转型期多党合作制建设,使人们形成规律性认识;以"三个代表"思想武装执政党,保证党的领导权的实现;以"三个代表"思想指导参政党建设,促进参政水平和质量的提高;以"三个代表"思想整合党派关系,巩固团结合作的政党格局;以"三个代表"思想完善多党合作制,充分发挥自身功能优势.  相似文献   

18.
何干之以<近代中国启蒙运动史>一书阐释他的新启蒙思想.他对"何谓启蒙"以及启蒙主体的自我解答,对人文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激情言说,带有启蒙古典色彩的文化重建设计以及对"新启蒙运动"的多雏理解,他的启蒙思想展示着中国启蒙历史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民本取向体现在四个方面:以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为根本立场,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以"以人民为中心"为发展思想,以增进民生福祉为根本目的。这一思想的形成渊源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唯物史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深厚滋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民本底色具有鲜明的实践要求,其最根本的来源是实践,其最后的归宿是运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社会实践中,融会于治国理政的顶层设计和具体举措中。  相似文献   

20.
叶方兴  孙其昂 《探索》2011,(1):134-138
思想政治教育和公民教育是中西方两种不同的政治社会化手段。理论界存在一种用公民教育代替思想政治教育的呼声(即"替代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揭示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辨析"替代论"的一个合理、可行的视角。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教育是两种不同社会结构下的产物:公民教育建立在"国家——社会"二分的社会结构之上,并完全地依凭社会公共空间;而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发育于整体性的社会结构之中。当前,我国社会发育不充分、公民社会不成熟,不存在全盘接纳公民教育的社会结构。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教育需要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既适应社会结构的变化,不断满足社会的需求,又需要相互之间在教育内容、方式上相互借鉴,而非用一方替代另一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