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青年》2008,(11):47-49
赋予农民更充分有保障的承包权 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 允许农民参与开发集体土地建设非公益项目;逐年较大幅度增加我国农民种粮补贴 大幅提高政府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的比例;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可从金融机构融资 允许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放宽中小城市落户条件鼓励农民就近转移就业 探索省直接管理县(市)的体制。  相似文献   

2.
论就业优先、效率适中的可持续发展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业与深层次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密切相关。我国作为发展中的第一人口大国,整体上还是要保持就业优先、效率适中的可持续发展方式。在此基础上,一些解决就业问题的可行途径包括:促进高端岗位的更高级化,推动岗位整体前移;增强中端岗位的内涵式和服务性,使其稳步和优化发展;大力实行各种政策优惠和补贴,稳住低端岗位,有条件的使其前移,将农村现代化工程、重点市镇、中小城市及位于其间的中小企业作为就业"根据地"的模式经营。  相似文献   

3.
思路点滴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镇江市总工会主席陈苏撰文认为 ,如何有效地利用人力资源 ,是我国经济实现长期高速增长的关键。我国应在中长期发展战略中确立“就业优先”的原则 ,“就业优先”应该与计划生育、环境保护、科教兴国一道 ,成为国家的基本国策。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选择“节省资本、多用劳动”的工业化路线 ,有选择地发展资本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使持续高速经济增长成为持续创造就业的过程 ,在国企改革和就业之间寻找平衡点 ,从而实现以高就业为目标的第二次“软着陆”。在解决我国当前经济难题的…  相似文献   

4.
在"美国优先"的指导思想下,美国特朗普政府对中国意图进行贸易战,借此振兴美国制造业,为底层劳动者创造更多就业岗位。贸易战争背后其实是就业战争。对中国来说,由于对美贸易依赖性较大,因而有可能对国内就业产生比较明显的就业冲击。极端情况下,将会使我国就业岗位减少350-580万个。因此,通过谈判协商是解决贸易争端的最佳策略。而进一步扩大实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减少对少数国家贸易依赖,以及加快推进创新驱动战略,将有助于减轻贸易战对我国就业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为就业助力     
5月21日,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全国总工会、全国工商联联合开展的"2013年全国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在上海正式启动。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99万人。除了正在求职的高校毕业生,还有为数不少的农民工、退役军人以及下岗失业人员、残疾人和零就业家庭等就业困难人员,有网友戏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就业形势任重而道远。就业乃民生之本,事关千家万户。解决了一个大学生的就业,就能缓解一家人的经济困境,甚至能使一家人脱贫。截止今年,  相似文献   

6.
李志斌 《中国工运》2006,(8):22-23,37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我国加快工业化、城镇化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途径和必然选择。大量农民工在城乡之间流动就业,这种现象将在我国长期存在,农民工已成为一支新型的劳动大军,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  相似文献   

7.
中国劳动力资源异常丰富而生产力发展相对落后的事实决定了中国就业问题的严重性。建国以来,虽屡经就业问题的困扰和冲击,由于国家采取了适时可行的政策,渡过了难关,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但是,进入90年代,中国又一次面临新的就业挑战,对此,需要冷静分析,着力研究,提出可行性对策。一建国以来,中国经历了三次就业高峰的冲击。第一次出现在50年代初期,当时既要安排400多万失业者,又要解决农民的破产问题。由于国家采取“包下来”的政策和生产自救,以工代赈等措施,稳妥地解决了这次就业问题。第二次出现在60年代初期,由于“左”倾冒进,追求高速度,使招收劳动力失控,国家职工剧增,人浮于事,劳动生产率急剧下降。国家采取“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和动员城市青年去农村,鼓励个人开业等措施,基本上解决了城镇300万失业人员的就业问题。第三次就业高峰出现在70年代末期,当时劳动就业工作几乎处于停滞状态。一方面在1967年——1976年动员约1500万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一方面从农村招工1300万人,造成中外历史上罕见的城乡劳动力大对流。“文革”结束后,知青纷纷返城,积压已久的城镇就业问题象火山一样爆发了。据统计,仅1979年,全国需要安置1538万劳动力就业,待业率为5.8%。面临严峻的就业挑  相似文献   

8.
就业是民生之本.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型和工业化高速发展时期,就业领域存在众多问题和难题,运用新公共管理理论,借鉴国外解决就业问题的实践经验,改革我国的就业体制,是政府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工会在理论上对就业的影响是模糊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工会对就业会产生一种负面影响.就业形势的严峻,使得各国工会积极配合政府参与就业问题的解决,我国工会依法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首先应维护职工的就业权.  相似文献   

10.
在经济结构调整和深化企业改革过程中,随着企业减员增效和用人单位需求萎缩并行的趋势,职工下岗成为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低素质、高年龄以及职业技能较差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竞争上越来越没有竞争能力,呈现就业弱势群体数量急剧上升的趋势。城市困难职工群体以其构成的特殊性成为就业弱势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就业的弱势使困难职工群体的收入和生活水平进一步下降,因而帮助困难职工群体解决就业问题成为各级党政及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近年来,我省各级工会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维护职工切身利益出发,逐步建立和完善职工补…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隐性就业的现状出发 ,探讨了隐性就业的利与弊以及隐性就业显性化的意义和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2.
我国禁止就业歧视若干法律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对和禁止就业歧视是促进就业的突出和重要的内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大背景下,对就业歧视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现行禁止就业歧视法律规范存在诸多问题,建议采取制定《反就业歧视》,成立专门解决就业歧视问题的机构,确立工会在反歧视中的职责,加强国家和政府责任等措施禁止就业歧视。  相似文献   

13.
欧盟国家非正规就业的迅速发展,使工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非正规就业的增加直接冲击了传统工会的基础,使工会会员的绝对和相对人数都有很大降低;同时,工会领导的劳工运动长期忽略对非正规就业的权利保护,非正规就业工人难以获得与正规就业平等的待遇。因此,欧盟国家工会需要在增加非正规就业会员和就业监管策略两方面做战略性调整,以应对非正规就业的挑战。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隐性就业的现状出发,探讨了隐性就业的利与弊以及隐性就业显性化的意义和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前残疾人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残疾人就业面临着就业总量不足、就业层次低、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工会作为职工的群众组织是参与解决残疾人就业问题的重要社会力量.  相似文献   

16.
经济法的反就业歧视机理及其制度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就业歧视问题凸显市场调节失灵与政府管制缺陷的两难境地,体现国家渗透市场理念的经济法恰好是以市场与政府的互动结构作为自身分析和解决社会经济问题的通常机理。因此,运用经济法这一机理来解决就业歧视问题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方案,建立起符合现代经济法本质要求的反就业歧视双向联动调节机制将成为解决就业歧视问题的理想制度选择。  相似文献   

17.
肖金成 《工友》2014,(3):10-11
正改革开放以来,一批批农民脱离农业,离开农村,进入工厂,来到城市,为中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时至今日,虽然在统计数据上他们大部分已成为城市常住人口,但身份问题没有解决,家属没有进城,未能享受城市居民平等的待遇。农民工的基本情况目前,中国农民工已进入代际转换的重要时期,处在第一代农民工向第二代农民工转换的后期。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之后、在异地以非农就业为主的农业户籍人口——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主体。新生代农民工和他们父兄最大的不  相似文献   

18.
在市场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就业歧视作为一个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凸显了市场调节失灵与政府管制缺陷的两难境地。而作为解决社会经济领域问题的经济法正好体现了国家渗透市场的理念,这恰好是以市场与政府的互动结构作为自身分析和解决社会经济问题的通常机理。因此,运用经济法的这一机理来解决就业歧视问题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方案,可以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合理的制度构建设想,为就业歧视问题寻求解决之道,最大限度地保护劳动者平等就业的权利。  相似文献   

19.
信息的充分传递是市场资源高效配置的前提。就业市场上大学生就业信息的不完全,影响了大学生理性的进行学科选择和职业规划,导致高等教育人才供需双方不能有效衔接。知情权保障是解决主体信息不完全问题的唯一路径。我国应在立法上明确大学生就业知情权的内容,并通过政府的市场就业信息收集供给、高校就业信息服务、用人单位就业信息告知等,落实大学生就业的知情权。  相似文献   

20.
关于新形势下非正规就业问题的研究与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非正规就业是我国城镇普遍存在的现象。由于非正规就业的特殊性,我国的非正规就业存在很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切实转变观念,积极引导非正规就业,全面保障非正规就业人员的基本权益,实现体面劳动以及为他们提供智力支持等,并最终促进就业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