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朱园园  钱娟 《世纪桥》2010,(3):76-77
罗默是分析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流派中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在《在自由中丧失——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导论》一书中重点对剥削理论进行了论述。本文通过对他建立的6个模型的分析进一步阐释他的非劳动价值论的剥削理论。罗默的分析方法透露着分析哲学的方式和方法论个人主义,语言清晰、逻辑严谨的分析具有借鉴意义,然而对马克思关于劳动价值论和剥削的批判具有片面性,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2.
罗默是分析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流派中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在《在自由中丧失——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导论》一书中重点对剥削理论进行了论述。本文通过对他建立的6个模型的分析进一步阐释他的非劳动价值论的剥削理论。罗默的分析方法透露着分析哲学的方式和方法论个人主义,语言清晰、逻辑严谨的分析具有借鉴意义,然而对马克思关于劳动价值论和剥削的批判具有片面性,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3.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剥削理论的基础。但是,劳动价值论经历了市场价格机制的实践外化与波动过滤后。则出现了劳动价值论与稀缺价值论对立的幻象。这种幻象使我们曾经长期陷于既要维护马克思关于剥削的基本理论,又必须跨越经济学意义上的劳动价值论与需求或稀缺价值现实鸿沟的尴尬。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一些意识形态偏见较强的学者大肆抬高需求或稀缺价值,贬低甚至否定劳动价值论。其解何在?在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哲学视域中,劳动价值论仅仅是剥削理论价值理性层面的逻辑基础;评价剥削现象的“合法性”问题应该是历史与道德价值统一标准;对当代西方发达国家各种剥削新情况的分析,更需要我们注重政治哲学视域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杜奋根 《求实》2007,1(6):8-11
建立在劳动价值理论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剥削观,是对我国是否存在剥削问题进行解释的基础;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得到相应份额就不存在剥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确存在剥削的事实,但不能承认剥削合法,消灭剥削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5.
探讨新时期的剥削概念和剥削形式,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文章着重介绍、分析和评述了当代分析派马克思主义在这个领域持有的理论和观点,以期能够对现阶段的阶级、阶级结构、阶级意识,以及由此造成的贫富两极分化的严重现实和种类繁多的剥削现象、剥削形式,以及由此形成的剥削概念形成更加深入、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在国内学术界关于剥削的理论研究中,明显地存在着一些误区。其中,有人认为剥削起源于私有制,公有制不存在剥削;有人把各种经济犯罪行为看成是剥削;还有人认为我国现阶段的剥削现象主要存在于私营和外资企业领域,并且肯定剥削具有正当性和合理性。所有这些观点,都是对剥削的误解和曲解。  相似文献   

7.
如何衡量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工程建设的成绩和得失,我以为重要的是进一步增强马克思主义对现实的阐释力,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理论创新,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的创新、扩展、延伸.例如"剥削"概念就亟待作与时俱进的阐释.本文试图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怎样界定剥削和应采取什么手段消灭剥削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8.
罗默把马克思的剥削概念进行了拓展,认为剥削的存在始终是以财产关系的存在作为前提的,从而提出了公有制下的剥削和社会主义的剥削概念.现实经济社会中存在的剥削现象与剥削关系,要求我们必须客观地分析与评价这一为人关注的敏感问题.马克思与罗默的两种剥削理论范式的比较研究无疑会深化对剥削问题的认识.科学地对待这一问题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取决于社会经济制度以及人们对这一问题认识的成熟度.  相似文献   

9.
罗默运用"博弈论"的分析方法对马克思主义的剥削理论进行了阐释与重构,在此基础上展现了剥削所具有的价值性维度,并以此批判资本主义的不正义。但是罗默对劳动价值论的否定导致其不能合理地说明剩余价值的来源,不能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因此,他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并没有揭示出其不正义、不平等的真正根源。  相似文献   

10.
分析学派马克思主义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继续存在剥削、阶级和阶级斗争,只是对其要重新界定和科学分析。他们提出,新时期的剥削主要不是源自剩余劳动,而是产生于财产关系的不均和财产分配的不公;新生的官僚所有制和市场经济不仅促成新阶级,也使它们拥有过量财富,这就是“阶级-财富”、“阶级-剥削”和“阶级-权力”对应原理;对“阶级构成要素”、“新阶级结构”和“新中间阶级界定”等问题也要做新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张瑞业 《理论学刊》2003,2(2):94-96
剥削是劳动生产率有了一定发展而又不非常发达的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在一定的历史阶段 ,剥削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因而具有进步性。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我国存在着经济剥削和超经济剥削两种类型的剥削。比较而言 ,经济剥削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应允许其存在 ,并加以规范、引导 ;超经济剥削则严重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 ,必须加以遏制。抑制和消除超经济剥削 ,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消灭剥削”的要义  相似文献   

12.
怎样看待剥削,不仅是重大的理论问题,而且是关系到要不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要不要发展市场经济的重大实践问题。因此,必须正确理解剥削的含义、产生的原因。对剥削不但要作出质的分析,而且要作出量的界定。  相似文献   

13.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消灭剥削是其实现手段之一。对剥削进行重新认识,关系到我们对共同富裕目标的理解与实现问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获利主体性质已发生了转变,劳动者个人资产增多并转化为资本,企业与工人的雇佣关系的普遍化,这些都是使传统中根据收入主体、是否拥有资本、是否有雇佣关系对剥削进行的定义已不再适用。而且应该根据获利主体获利行为的合法性作为判别剥削是否存在的标准。这并不否定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只有对剥削进行重新认识,才能鼓励劳动人民勤劳合法致富,才能帮助我们正确地消灭剥削,共同富裕的目标才不会落空。  相似文献   

14.
杜凤静 《世纪桥》2009,(5):59-60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剥削问题存在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剥削已经给我们社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我们必须扬其长避其短,最大限度抑制剥削并逐渐消除剥削现象所产生的消极后果。  相似文献   

15.
关于剥削的几个理论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新城 《求实》2002,4(5):22-24
当前 ,只有从理论上真正搞清楚什么是剥削、什么是剥削者 ,才能就如何对待剥削制定出正确的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政策。本文针对什么是剥削、什么是剥削者等社会热点问题做了有深度的阐释 ,并对如何对待剥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剥削观是其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既备受关注又饱受争议。应当遵循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真理认识与价值判断相统一的逻辑思路,从界定剥削概念、细分剥削者的收入构成、厘清剥削现象的发展过程三个维度着手讲授马克思的剥削观,将有助于在坚持原典立场与解释实践中不断出现的新现象、回答学生思想中的新疑惑之间找到平衡点。  相似文献   

17.
关于剥削问题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之一是消灭剥削。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曾经宣告已经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可是随着改革实践的发展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出现了一些新的经济现象,要求从理论上予以解释。目前学术界关于剥削问题展开的讨论主要围绕着对剥削的不同定义、判别剥削的标准、中国现阶段是否存在剥削现象以及如何评价等问题展开。一、对剥削定义的不同看法剥削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其定义是:“剥削是社会上一部分人或集团凭借他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无偿地占有另一部分人或集团的剩余…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本质上拒绝剥削,声明要消灭剥削。但在考察我国现阶段私有经济发展时,又有很多人几乎同声一致地讲“私营经济存在剥削”,“剥削是私营经济的题中应有之义”。逻辑上的混乱,有碍于我们运用科学的理论来消除思想上的混乱,有碍于坚持社会主义。私营经济中存在着的部分剥削,本质上是国家政策“让利” 的结果,“不允许剥削” 是社会主义制度不允许;“让利” 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政策的一种效应。  相似文献   

19.
“剥削”新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提出“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之后,剥削问题引起人们的重新关注。如果剥削的传统定义是正确的话,允许按生产要素分配就等于允许剥削存在,这就同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消灭剥削相矛盾。因此,有必要对这个传统定义作出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由于我国现实的生产力水平,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经济全球化的演进,决定我国现时期的社会主义条件下存在产生一部分人凭借对生产资料[资本(主要是货币、实物和知识等),异化的权力]的实际占有侵占另一部分人剩余劳动即剥削的客观基础和可能性.但是只要发挥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作用,正确调整生产关系的分配和相互关系方面的内容,就能抑制以至阻止这些剥削的普遍滋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实践,必须破除对现行的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的盲目迷信;必须警惕主要是国际上出现的否定所有制的根本意义、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想、反对共产党的政治思想领导的言行和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