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生产到运输,再到销售,最后直至回收,如果接照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来看待今天中国社会的节日“送礼经济”,即便是再高明的政活经济学家,也会对节假日礼物形成的“送礼经济”莫衷一是。固然有需要就有满足,但是一旦在市场化框架下被任其发展而不对“送礼经济”进行法律和道德上的约束,那么势必在整全社会范围内引起对制度的藐视和道德的颠覆,这就是今天“送礼经济”的危机。  相似文献   

2.
再贴现     
任立湘 《奋斗》2001,(4):54-54
对于世界经济日益联系紧密的趋势,人们曾创造了很多词汇来描述它,如“经济国际化”、“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在金融领域,对应的也有这三个词,分别为“金融国际化”、“金融一体化”、“金融全球化”。尽管这三个词在字义上存在很深的程度差别,但人们在运用时并不作明确的区分。大致说来,在八十年代,“国际化”、“一体化”用得较多,九十年代以后,  相似文献   

3.
商品交换的“实质不平等”是指交换未能使当事人获得最大利益,有三种情况:“形式不平等”带来“实质不平等”;“形式平等”,由信息不对称带来“实质不平等”;“形式平等”,由垄断-竞争关系带来“实质不平等”。在垄断-竞争的二元经济模型中,垄断性经济和竞争性经济相互交换产品。垄断性经济以提高的价格提供数量不变的产品,竞争性经济以不变的价格提供数量增加的产品,反映了商品交换的“实质不平等”。我国若干部门劳动报酬呈相反方向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商品交换“实质不平等”的存在。对处于转轨时期的我国经济来说,更重要的是使商品交换的“实质平等”在更大范围内实现。  相似文献   

4.
《红岩春秋》2014,(7):77-78
本书是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深入讨论中国经济改革的难点与进程。是吴敬琏对经济改革的重要论述著作。全书共分五辑,分别为“让历史照亮未来的道路”“中国经济面临的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呼吁重启改革”“如何重启改革”“知识分子的责任、追求与情怀”,  相似文献   

5.
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 2006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国民经济发展有了新的提法,“又快又好”被“又好又快”所取代。“数十年来,在中央的公报中,这是首次出现这样的提法”。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汪同三说。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成立60年,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界,可以分为前后两个30年。前30年,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经历了从“允许其存在、限制其发展”到“改造、消灭”再到“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历史流变过程;后30年,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经历了从“恢复个体、私营经济”,“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再到“与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发展过程。两个30年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演变的差异反映了对社会主义认识的不同,也反映了在社会主义阶段非公有制经济存在的历史必然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定位准确与否是影响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宋伦 《党史纵横》2002,(9):42-43
60年代初,中共中央为了克服“大跃进”对国民经济带来的严重后果,实施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经济工作“八字方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计委主任的李富春作为国家经济政策的决策者之一,从实际出发,对“八字方针”的形成以及解决“大跃进”带来的诸多问题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李富春与经济工作“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的形成1960年,即违背客观经济规律的“大跃进”运动的最后一年,国家的经济业已陷入极度困难的境地。这年6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上海扩大会议前夕的中央座谈会上,李富春在发言中十分尖税…  相似文献   

8.
中外博览     
“溯源经济“经济”一词出自古汉语。早在《晋书》中就有“识局经济”的提法了。古汉语中的“经”是“治理”的意思;“济”,是“救助”的意思。“经济”就是“经邦济世”、“经国济民”,即治理国家、管理人民,与现今说的“经济”不是一回事。有一对联“文章西汉两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说的是西汉有两个人写文章最有名,即司马相如和司马迁;而三国时的“卧龙先生”诸葛亮则是“经济之才”,即治国安邦的宰相之才。无独有偶,古希腊学者色诺芬写了一部书叫《经济论》,在西方首先提出“经济”一词,不过其含义是“家庭管理”。19世…  相似文献   

9.
伴随现代化进程以及经济全球化浪潮,世界上许多经济转型国家在致力于提高综合国力、改善经济发展状况的同时,都把铲除“社会毒瘤”、“政治癌症”的腐败现象看做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尤其是2001年末“阿根廷事件”的爆发,进一步引发了各国对“经济转型”与解决腐败问题的探究。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我们党在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坚持理论创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认识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到“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由“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公有制基础上的商品经济”,由“公有制基础上的商品经济”到“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进而由“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四次飞跃。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包括个体、私营等在内的非公有制经济,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茁壮成长,与此相适应,我国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也发生了重大变革。从计划经济时代的“资本。二义尾巴”到改革开放初期成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有益和必要补充”,到十五大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到十六大的“毫不动摇地发  相似文献   

12.
4月2日,举世瞩目的G20峰会在英国伦敦召开,原本被不少人看作“超级政治秀”的峰会取得了不少实质性成果,真实地反映了全世界人民共度时艰的意愿和对经济尽快复苏的期盼。然而在危机面前,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尤其是那些在危机面前还抓紧将“肥水”引入自家田地的“政治肥猫”和“经济肥猫”们。  相似文献   

13.
《学习月刊》2014,(21):29-30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要求”。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对湖北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实现“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目标具有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4.
“政治同经济相比不能不占首位”,这是列宁的一个著名论断。几十年来(包括现在),它在我国思想理论界经常被一般地(即无条件地)引用来论证“政治比经济重要”,“政治统帅经济”,等等。事实上,这样理解和引用是不对的,它既不符合列宁的原意,也不是完整准确地理解列宁关于社会主义时期政治和经济关系的思想。不仅如此,对这个论断这样理解和引用,还是我们长期“左”倾错误的一个“经典”根据。因此,澄清对列宁这个论断的误解(甚至曲解)和误用,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十分必要的。“政治同经济相比不能不占首位”这个…  相似文献   

15.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过程中,法律是必不可少的保障。要准确理解“效率”与“公平”、“法制”经济与“法治”经济、“法治”经济与“权力”经济的内在区别和联系,有效排除影响市场经济秩序的各种障碍,才能早日走向发达的现代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16.
一、五四时期李大钊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中国社会改造的构想1、通过阶级斗争对中国社会经济组织进行“根本改造”是中国社会改造的基本途径。李大钊认为“观察社会现象,以经济现象为最重要”,①社会的变革发展,“非从经济关系上说明不可”。②“社会上发生了种种弊害,都是现在经济组织不良的缘故”,③就中国社会而言,在“经济组织没有改造以前,一切问题,丝毫不能解决。……经济问题的解决,是根本的解决。经济问题一旦解决,什么政治问题、法律问题、家族制度问题、女子解放问题、工人解放问题,都可以解决”。④显然,李大钊…  相似文献   

17.
“民营经济”或“民营企业”的产生有其历史原因,可以说,它是在我国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或西方经济学都把“所有制”作为反映经济实体或企业的本质属性的首要标志。而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明明是私人经济或私人企业,却用“民营经济”、“民营企业”一词,正是在“所有制”这个反映经济本质属性标志上采取隐晦、规避的做法,这一用语在理论上是不确切的。为了私人经济的健康发展, 有必要摒弃“民营”这个产权模糊的用语,为“民营经济”、“民营企业”正名。  相似文献   

18.
冯川 《唯实》2006,(8):98-101
传统上经济行为和道德行为被认为是截然冲突的。近年来出现了对经济学的非道德化的批判,但多着眼于道德伦理“应当”对经济行为产生制约或补充。对经济、道德行为的考察,应该将主客观统一起来,才能正确地分析其意义。从这个角度出发,可以认为道德行为和经济行为都可以既是利己也是利他的。同时,经济行为和道德行为,都同时具有“自律”和“他律”的特点,因此,两者在理论上和实现是可以妥协和统一的。  相似文献   

19.
杨柏 《当代贵州》2007,(5):54-54
印度在传统低效的经济模式上,借网络“基础设施”的平台,搭乘信息高速公路的“直通车”,参与发达国家的新经济,成为“世界的办公室”,分享知识经济的“边际增长”。对“欠发达、欠开发”的贵州来说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当代党员》2006,(1):44-44
一、今年是“十一五”发展的开局之年,去年12月召开的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对今年的经济工作进行了部署。各级党组织在组织党员干部学习传达会议精神时。可参考本期“特别报道”栏目刊登的《点击今年经济工作关键词》等文章,谋划并抓好今年的经济工作,确保“十一五”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