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军事和经济是美国国家战略重心东移的两个支柱。相对军事东移比较容易的条件和明显的奏效程度,经济东移要遇到更多的困难。面对经济实力相对式微、与亚太各国的貌合神离以及中国崛起后与本地区经济联系加强与深化的局面,美国在贯彻这一国家战略时不得不采取新的策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是美国意图运用"巧实力"掌控亚太地区经贸规则制定、建立其主导下的"国际机制",一方面取得最大限度的国家利益,另一方面以此将中国的发展导入其"合意"的轨道。中国应对的方针应当是,进一步加强与本地区国家的经贸联系,用签订自由贸易协议的方法巩固经济利益,防范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对中国的不利影响,化挑战为机遇。  相似文献   

2.
在亚太地区,随着中国的快速崛起,美国传统的"辐辏"霸权体系难以为继,离岸制衡理论也遭到重大挑战。为此,美国理论家近年提出"全球公域论",成为美国"重返亚洲"战略的理论基础之一。以此为指导,美国加紧推行全球公域战略,重点是改变在南海问题上传统的中立政策,以所谓的"海上自由航行"原则突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限制,实施"空海一体战",为美国亚太双边联盟体系寻找新的合法性并强化这一体系,以实现美国亚太霸权从"霸权稳定性"到"霸权可持续性"的转型。形成中的美国全球公域理论与全球公域战略对亚太秩序和中国国家安全带来一系列挑战,值得中国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3.
作为影响中国和平发展外部环境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美国的亚太战略调整是一种长期战略考虑,是一种涉及安全、政治和经济等所有领域的结构性转型,美国要致力于重建亚太地区的领导地位,并主导地区秩序的规划和构建。不同于将亚太地区截然划分为两大阵营的冷战战略,美国亚太战略调整所采取的措施是两面下注和两面套利,一方面把中国确定为战略"假想敌",挑动中国和亚太其他国家之间的矛盾,为美国介入该地区提供战略机遇;另一方面也尝试积极推进中美合作伙伴关系,防止亚太地区陷入冷战对抗的泥淖。中美两大战略资源系统如何协调彼此关系,成为决定中美关系和亚太地区秩序的关键因素。从全球化时代和亚太地区一体化的现实出发,构建中美相互尊重、互利共赢、合作竞争、聚同化异的新型大国关系,开展中美战略协调和预防性合作,将是化解这一危险的战略思路。  相似文献   

4.
美国的战略重心东移给东亚的安全形势、中俄的安全利益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美国的强势"重返"使中俄增加了进行地缘安全合作的基础和空间,甚至具有走向"准同盟"的可能,但由于美国采取分化、挑拨政策,中俄安全合作的领域、程度和水平也不是无限的。在战略重心转移、重返东亚的过程中,美国打了一记漂亮的组合拳,它通过自己的优势和"巧实力","激活"和利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矛盾,制造政治互疑、军备竞赛。美国的举措既与东亚地区蓬勃发展且紧密联系的经济发展形势不相称,也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相悖,更与美工作重心从反恐优先转向经济第一不相宜,难以持续。美国在欧亚中心和边缘同时出击,在国力总体衰退的情况下更显得力不从心,其实质是以攻为守。  相似文献   

5.
"美国战略重心东移与中国国家安全"研讨会将于2012年6月30日在国际关系学院学术交流中心举办,会期一天。当今世界正在经历深刻复杂的变化。美国奥巴马政府自上台以来加快了美国全球战略重心东移的步伐,亚太地区出现了国家间利益重组与秩序变迁的新趋向,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正在发生不容忽视的新变化,中国国家安全正面临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6.
克林顿政府的亚太新战略是美国在冷战结束后新的国际环境下 ,为实现其全球战略目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安全观念的转变 ,使欧洲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降低 ,提升了亚太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克林顿上台后 ,将“经济安全”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首要原则 ,并把亚太置于美国全球战略生死攸关的重要地位 ,全方位、强力度地参与亚太事务 ,谋求建立由美国起主导作用的“太平洋共同体” ,用经济一体化、政治民主化和军事安全集体化这三根支柱支撑其亚太新战略的实施 ,既保持亚太地区的经济增长和政治稳定 ,又保证美国在本地区的利益和主导地位 ,以增强美国在全球的战略优势 ,维持美国“唯一霸权”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冷战结束以后,美国就一直在讨论并寻找继苏联之后的下一个对手。美国国内一种有代表性的意见认为,中国因其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地理上倚海跨陆,经济发展潜力极大,可能成为挑战美国超级地位的潜在对手。“9·1l”恐怖袭击后,美国认为其全球战略的首要目标不再是防范潜在战略对手,因此对防范中国的政策有所减缓,但同时也加强了对亚太地区的战略控制,意图建立由美国主导的地区安全秩序。2004年以来,美国在亚太地区特别是在中国周边地区军事演习花样繁多,就明显反映了美军军事干涉的意图和准备,这也就必然对中国的安全乃至外交政策都产…  相似文献   

8.
空间政治学认为,空间不是简单意味的几何学与传统地理学,而是一个社会关系的重组与社会秩序的重构过程。美国全球战略的重心长期在欧洲,其实质是称霸世界,控制全球战略空间"。冷战"结束后,尤其是九一一事件以后,美国全球战略的重心开始向亚太地区转移,其动因和目的之一,就是遏制新兴经济体尤其是中国的快速发展、挤压这些国家的战略空间,对此中国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美国全球战略重心东移对国际政治格局的重组和中国的安全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与挑战。在受美国全球战略重心东移影响的国家中,中国首当其冲。  相似文献   

9.
美国战略东移的行动特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倾斜式整合全球战略资源以实现最大优化;构筑以美国为中心的亚太集体安全体系;以"软实力"为优选,采取灵活手段扩展战略议题;在战略威慑层面采用"利比亚模式",重视非接触式高科技、新武器的使用和新媒体网络的作用。美国战略东移是过程而非结果,相互依赖和全球治理新格局在一定程度上稀释了传统霸权国与新兴国权力消长过程中对抗冲突场景。  相似文献   

10.
布什总统执政以来 ,美国亚太战略出现新动向 ,主要表现为 :亚太地区在美国整体战略中地位上升 ;调整和扩大在亚太地区的军事部署 ;强化与盟国的军事同盟关系 ;军队进驻中亚 ;改善同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关系 ;调整对华关系。  相似文献   

11.
竺彩华 《外交评论》2010,27(6):143-158
发端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加速了中美相对经济实力变化,同时更加深了美国对华经济依赖。相对实力下降加上国内政治经济因素,导致美国仍将对华采取"遏制性"经济政策,中美经贸摩擦不可避免。同时,随着中国国际经济地位上升和中美经济依赖关系的加深,美国对华经济政策的"合作性"也在不断增大。美国对华经济政策的这种"两面性",决定了后危机时代的中美经济关系必然会在摩擦和调整中不断扩展和深化。对此中国应有清醒认识,并从战略高度上采取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2.
中美关系是中国对外关系的重要方面 ,台湾问题既是中国的内政 ,也是大国地区安全关系的产物 ,因而成为中美共同利益格局中最核心、最敏感的因素。台湾作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这在国际法中早有定论。但国家政治行为并不总是受理性支配 ,在许多情况下会因利益的驱使而变得非理性。作为冷战后唯一存在的超级大国 ,美国的国家利益具有广泛性和全球性 ,台湾便成为美国获得远东及亚太地区战略利益的“重要代理”。对美国而言 ,“不统不独”、维持现状的台湾、分离的中国最符合其战略利益的需要 ;对于正在崛起的中国而言 ,实现海峡两岸的统一 ,既关乎国家主权 ,也攸关民族感情 ,而这一问题的解决又取决于中美关系的角逐与博弈  相似文献   

13.
进入21世纪,中国的崛起进程给美国和亚太地区各国带来了越来越大的结构压力。在这种结构压力之下,美国强化了对亚太盟友的联盟承诺,以图维护美国在亚太地区的主导地位。但是,美国的联盟承诺不仅造成了中国等国的安全压力,更重要的是,鼓励其盟友采取侵略性政策,造成了亚太地区的秩序动荡。因此,结构压力和联盟承诺不仅是近期亚太地区危机的根源,而且在今后一段时间内都将影响亚太地区的秩序稳定。  相似文献   

14.
自中美建交以来,美国执行四十余年的对华接触政策不仅促进了两国关系的发展,还为整个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繁荣创造了条件。然而,这个惠及多方的政策选项,近年来却在美国战略界的质疑声中难以为继。在此背景下,理解这一政策为何曾在过去长期延续,就成为一个颇具现实意义的问题。本文在界定接触政策的基础上,对聚焦这一问题的现有研究进行梳理和评价。一种观点认为,实力优势、相互依赖以及美国战略重心的转移促使美国长期对华接触。另一种观点认为,战略精英、意识形态和利益集团推动美国长期对华接触。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的战略欺骗与克制说服美国长期对华接触。这些观点都存在不足:结构约束只是减少了美国的对华政策选项,并不能说明美国选择接触政策的原因;国内政治固然会影响美国对华接触的战略判断,但中国因素也不容忽视;中国对美战略虽有说服美国对华接触的可能,但目前仍缺乏可靠的实证分析。由此可见,结构约束对美国对华政策的影响相对有限,学界必须更加重视中国对美战略与美国国内政治之间的互动及其对美国对华政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奥巴马竞选连任获胜,体现了美国民众对其过去四年执政成绩的肯定。未来四年,奥巴马会基本延续其第一任期内的外交方针政策,并在一些问题上力图有所突破。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不会变,亚太地区仍是美国外交政策的重点。美国将完成从阿富汗撤军。美国对伊朗的经济制裁将继续下去。美国将进一步支持叙利亚反对派的斗争,推进阿拉伯世界的"民主化"进程。美国将全面推动美俄关系的发展,并始终关注朝核问题。然而,目前美国的国内、国际局势并不乐观,奥巴马在其第二任期内的外交政策将受到诸多挑战。美国的政治"极化"和社会分化造成了大量矛盾,对奥巴马第二任期的施政将造成不利影响。北约内部矛盾重重,美国希望利用北约主导全球事务的构想很难实现。西亚北非地区的不稳定局势牵制美国战略重心转移。未来阿富汗的局势将不容乐观。鉴于国际形势和美国实力的变化,奥巴马在其新任期内的外交目标很难完全实现,美国外交战略的实施将不会一帆风顺。  相似文献   

16.
冷战结束后,美国“外交战略制定与实施团队”(简称“战略团队”)在其亚太政策转型中发挥了重要的推手作用,这个战略团队所推动的政策转型对中美日三边关系以及亚太地区安全局势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作者通过案例研究梳理了美国如何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和实施《日美防卫合作新指针》从而实现其外交安全格局“华丽转身”的政策制定过程。美国外交政策体系中的战略团队对这次转型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其核心力量就是当时的美国亚太政策“三驾马车”——约瑟夫·奈、傅高义和库尔特·坎贝尔。这一战略团队在美国外交转型时所发挥的重大作用包括:它成功地阻止了日本漂离美国的趋势;加强了美国和日本之间的双边战略关系;重新确立了美国在亚太地区的领导地位。这次战略转型既为奥巴马政府提出的“重返亚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铺垫,也为中美日三边关系增加了良性互动的可能性。美国战略团队举足轻重的推手作用是值得所有关注美国外交政策和亚太国际关系的学者专家和相关人士高度重视的。  相似文献   

17.
当前从政治、经济、军事上看,美国在亚太地区仍然处于主导地位,虽然这一地位正受到中国、日本、东盟和俄罗斯的挑战,但它根本上并未动摇。然而不可忽视的是,今天迅速发展的中国正在成为美国的最大障碍,因此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对于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意义重大。近年来,美国为保持其主导地位,与日本联手遏制中国发展,但这必然遭到中国和亚太地区国家和人民的反对,其遏制中国的政策也难以实现。未来亚太安全的格局必是美日、中俄、东盟大三角  相似文献   

18.
自2010年12月突尼斯政局动荡开始、迅速波及北非和中东国家的动乱,深刻影响着当前的国际关系。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视角来看,此次北非中东动乱背后有其深刻的国际政治经济背景,它是美欧地缘战略诉求矛盾、争夺北非中东地区主导权的体现,是大国"货币权力"在世界体系转型过程中的地缘冲突表现,是美国努力维护其世界经济霸权地位的体现。此次北非中东动荡,一是使中小国家可能对美欧采取制衡战略,美国与伊斯兰世界关系可能恶化;二是导致产生了"卡扎菲悖论",破坏国际核安全态势;三是冲击国家主权理论,消极影响未来的国际关系准则。  相似文献   

19.
以九一一事件为标志,进入21世纪后美国全球战略的核心是以伊拉克和阿富汗两场战争为主要内容的"反恐战争"。这一战略正在结束。美国新的战略重点被确定为亚洲,针对中国。针对中国并不必然是敌对、包围和遏制中国。美国对华战略还没有因美国全球和地区战略调整而改变。"重返亚洲"或"再平衡战略"的主要内容和目的是应对中国的崛起及地区地位和影响的上升,维护美国在亚洲的主导或"领导"地位,平衡、制约和防范中国。在国力力不从心的情况下,美国新的地区战略以军事和安全为主要手段,挑拨和利用亚洲各国间的问题和矛盾,进而实现美国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20.
当今,美国仍然是世界头号霸权主义国家,对国际社会,尤其是我国的安全有着综合性的影响。近年来,美国在“重返亚太”的战略指导下,对我国的周边安全产生了更为深刻而复杂的影响。为了便于普通大学生理解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意图、看清当前形势、理解我国在外交上的应对之策,文章将结合当前的新状况、新变化,对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利益进行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