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赤霄居士 《各界》2013,(1):39-41
谏官是古代言官的一种,专门负责监督和提意见。传说中尧舜时就有了“纳言”的谏官,后来齐国的大谏,晋国的中大夫,楚国的左徒,都属于谏官性质。春秋战国是谏官的黄金时代,彼时风气开放,言者无罪,上至公卿大夫,下至黎民百姓,都可以谏言君主。  相似文献   

2.
北宋非常重视台谏制度(中央监察制度,设御史台和谏院),尤其是宋仁宗一朝,官员因谠言直声而名震天下者不在少数,像范仲淹、欧阳修、包拯等人,最初都是成名于御史、谏官任上.当时,还有一位赫赫有名的谏官,不但敢说,而且敢做,多次与皇帝叫板,连宋仁宗都怕他三分.同时,他不仅在性格上耿直,在事业上亦极其勤奋,诗歌艺术闻名当时,书法成就享誉古今,有才情、有识见、有追求、有担当.尤其是在福州、泉州等地主政期间,他发展教育,建设水利,打击豪强,破除陋习,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想一件,干一件;干一件,成一件,为老百姓做了许多实事好事.他,就是被老百姓赞颂为“行人六月不知暑,千古万古长清风”的千古名臣蔡襄.  相似文献   

3.
谏官制度是我国古代一项重要的自下而上监督最高统治者的权力监督体制,古时著名的盛世时期往往伴随着政坛言谏活动蔚然成风。通过探讨唐、宋、明三个朝代的谏官言官制度对政坛权力制约的可行之处,联系当今环保法治中出现的现象,提出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谏是直言规劝,在客观上往往导致纠正失误、挽回损失。在古代,谏亦专指"规劝君主改正过失"。在先秦至唐宋,各朝统治者均设有谏官,以实现对国家决策者执政疏失的纠偏。谏官的设置,是中国古代廉政制度的一个鲜明特色。屈原是古代文人士大夫中"廉"的典范,其实现廉的方式主要是谏,所担任的三闾大夫之职就是谏官,是一个既可向上谏言又可监察群下的岗位。屈原以直谏为廉,勇于牺牲,是对国家命运的高度负责,也是爱国的集中表现。屈原以直谏为廉的思想对今天的党风廉政建设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宋仁宗庆历年间,谏官王素听朝内外有人谣传说,武将王德用向皇帝进献了几个美女,竟然被宋仁宗“笑纳”.王素也不去调查核实,立即在朝会上就此事批评宋仁宗耽于美色.宋仁宗颇不高兴地说:“这是内宫的事情,你从何得知?”王素说:“我是谏官,规谏乃职责所在,哪怕是对于风闻之事,也可知无不言.  相似文献   

6.
赤霄 《各界》2013,(12):65-68
满清文字狱登峰造极,中国传统文化也被扭曲变形.历朝都作为诤言直谏象征的谏官,在清朝基本湮灭无闻,微不足道.这些人既没有“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道德气概,更没有“忠臣不避重诛”的大无畏精神.有个至今默默无闻、毫无建树的杨雍建,居然获得了“清朝第一谏官”的尊号.  相似文献   

7.
云中君 《各界》2013,(3):48-51
谏官的遭遇,瑟本和王朝的命运起伏柏始终,西汉开国时,君主清明,也听得进谏官的话,到了江河日下的汉成帝、汉哀帝时,表面上还听听谏言,但在“底线”问题上毫不妥协。这条“底线”,对汉成帝而言,就是皇后赵飞燕,对汉哀帝而言,就是男宠董贤。  相似文献   

8.
晏建怀 《侨园》2014,(12):41-41
宋朝名臣,在谏官、御史任上成名者很多,如包拯、赵抃、唐介等。他们均以向皇帝仗义执言、对大臣大胆弹劾而获得朝廷内外的广泛好评,士大夫送给他们一个个亲切的称呼,比如称包拯为"阎罗包老",赵抃为"铁面御史",唐介为"真御史"。那么,这些小小的监察官员,面对手握生杀予夺之权的皇帝和大臣,为什么能够理直气壮而又毫无惧色呢?从唐介弹劾宰相文彦博一案中,可以一窥端倪。  相似文献   

9.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北宋名臣范仲淹的的名句,可谓尽人皆知。然而范仲淹还有一句名言:“公罪不可无,私罪不可有”,虽鲜为人知,却至今闪烁着光芒。公罪,即出以公心,为团为民办事谋利而遭致的怨恨;私罪,即为个人谋私争利而结下的私代。公罪与私罪,一字之别,差之千里,二者如水火不容;此长被消。公军多,必私罪少,而一心谋取私者,只有蝇利不均之宿根,少有乘公作为的怨怨。公罪乃是一种可贵的精神,非庸俗者所有,实为光明磊落者专利。公罪是一种机着的追求。范仲淹为坚持公理,敢上抗太后,下项宰相,不循私…  相似文献   

10.
狄青之死     
余耀华 《各界》2010,(6):57-60
狄青(1008年-1057年),字汉臣。汉族,北宋汾州西河(即今山西文水)人。他身长7尺,浓眉大眼,姿态雄伟,胸襟广阔。为北宋大将。  相似文献   

11.
《各界》2010,(4):F0003-F0003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  相似文献   

12.
论言谏制度是君主专制的监控和纠错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言谏是中国古代规劝君主并促使其改正过失的一种制度 ,它与御史弹劾相互配合、互为表里 ,御史纠察百官之非法 ,谏官谏诤君主之违误 ,两者比翼共同构成了古代监察制度的有机整体 ,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彰善瘅恶 ,激浊扬清”的作用。言谏制度作为对君主的监督和制约机制 ,是君主专制的调节因素和有益补充 ,也是我国古代对政治运行体制的完善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3.
<正>北宋是文人的乐园。开国皇帝赵匡胤遵循古训:宰相须用读书人。宰相赵普亦标榜:半部《论语》治天下。自北宋至南宋,诱以高官厚禄,赋予尊名重权,对读书人之"关怀"未曾稍减。据好事者统计,大宋320年间,18代皇帝任命了133位宰相,非科班出身者仅10人,而唐朝500多位宰相中,出身进士的不到一半。赵匡胤行伍出身,靠兵变登上宝座,却  相似文献   

14.
张博 《学理论》2009,(19):121-122
农田水利法的颁布和实施推动了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巩固宋王朝的统治起到重要作用。本文简要论述北宋农田水利法形成的历史背景和内容,以期对古代我国水利法制化建设有较明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梁山草寇,规模越来越大,势力越来越强,成为朝廷的心腹大患,这在官方史书上是有记载的。  相似文献   

16.
《各界》2010,(6):F0003-F0003
晏殊,字同叔,北宋前期婉约派词人之一,汉族,抚州临川文港乡人。十四岁时就因才华横溢而被朝廷赐为进士。之后到秘书省做正字,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升官做了集贤殿学士,仁宗至和二年过世。性刚简,自奉清俭,能荐拔人才,如范仲淹、欧阳修均出其门下。他生平著作相当丰富,主要作品有《珠玉词》。  相似文献   

17.
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颗灿烂的宝石,北宋词更是其中一缕炫目的光辉。在创作题材上,北宋大量词作都与青楼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了解宋代青楼,分析青楼词作,探求北宋词人与青楼的关系,掌握其内在影响,必然有助于加强对北宋词作的理解和文人内心世界的探析。  相似文献   

18.
从政观,是从政者思想政治素养的核心内容。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从政观对提高当今各级领导者的素质亦有重要参考价值。为什么而从政?——儒家的政治理想和社会责任感与道家“出世”迎然不同,儒家各派皆持“入世”态度。儒家经典《大学》提出实现王道政治有八个要点,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前六条是手段和途径,后两条即治国、平天下是目的。至于北宋张载提出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西铭D更成为后儒的座右铭。他们密切关注民生疾苦与社稷盛衰,要求从…  相似文献   

19.
北宋徽宗赵佶,这个风流的官家在他所扮演的诸多角色里,除了帝王这个角色最是不肖外,其余如书画家、诗词作家:艺术鉴赏家、虔诚的神仙方术崇拜者、蹴鞠爱好者及运动员等等,表现都极为优异,  相似文献   

20.
强铁牛 《各界》2013,(9):35-37
北宋著名教育家、理学家胡瑗的出生地——江苏泰州如皋市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但因其被称为安定先生,所以后来的研究者,大都认为其祖籍在陕西安定堡。胡瑗的祖籍是陕西安定(今子长)县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