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曾经出了大贪官戚火贵的海南省东方市,又一起案件再次闻名海南。  相似文献   

2.
贪官之“潜伏定律”: 之一、“潜”得越久的贪官越难查。一是贪官有“经验”了,手段更狡诈;二是事隔多年,很多线索也不好查。倒是一些“新手”贪官更容易“栽”,或是新近发生的腐败更容易暴露。因此案件突破,往往从“新”开始。  相似文献   

3.
贪官与情人,几乎成了一对畸型的双胞胎,大多贪官不是金屋藏娇包养“二奶”,便是风流成性,情人一串。据有关人士透露,近年来查处的部级以上领导干部受贿案中,几乎每人都有情妇。在广州、深圳等地查处的 102起官员贪污受贿案件中,被查处的官员几乎都包养了“二奶”。那么,这些“情人”是冲着什么与贪官们勾搭到一起的呢? 一场场可耻的交易   美貌赢得“经济效益”。这是权色交易中的普遍现象,一些人用美色巴结官员,是为了利用官员手中的权力产生“经济效益”。成克杰案便是典型一例。成克杰与李平 1992年勾搭在一起后,李平便利…  相似文献   

4.
当前司法腐败的主要环节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近年发生在司法领域的腐败案件不难发现,司法腐败产生的主要环节及表现主要有:一是在管辖、受理、立案等进入诉讼程序环节上的腐败。有的司法机关置明确的法律规定于不顾,越位管辖、越权办案,争夺“油水案”,非法插手经济纠纷,参与讨还债务,扣押人质等。有的公安机关先破后立,不破不立,犯罪嫌疑人有关系走门路的,即使符合立案标准,也以治安处罚结案。有的检察机关收了经济犯罪嫌疑人的钱,不立案、不深究或收取保证金便不了了之。有的法院收当事人的钱就乱受理、乱立案。二是侦查、调查环节上的腐败。有的侦查人员乱抓人、乱…  相似文献   

5.
去年的一场“审计风暴”,不仅刮倒了一批位高权重的贪官,也有效地清理了一些地方违规违纪的经济行为,仅查出问题经过处理的就可增加财政收入245亿元。然而,人们在为之拍手称快之时,也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失望和担心,那就是有的地方把审计案件不当回事。现实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审计案件移交后,有的部门总是  相似文献   

6.
随着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一大批贪官被剥去伪装纷纷落入法网。纵观这些案件的查处过程,人们不难发现贪官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因“意外事件”而落马的:有被小偷“偷”出来的,有拔萝卜“带”出来的,有误打误撞、自投罗网的。分析、透视这些贪官落马的轨迹对推动反腐败工作的深入开展,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7.
安徽省卫生厅原副厅长尚军不会想到,在官场苦心经营了大半辈子,被捕之后,竟然有那么多人传说她的不堪——有关她的桃色新闻在阜阳传得沸沸扬扬。安庆市检察院的张燕萍和尚军的辩护律师刘金山都告诉前往采访的记者,在尚军的案件卷宗中,丝毫没有她“以色谋权”的表述。采访中,许多人也指出了那些“桃色新闻”漏洞百出,比如,尚军在公安系统,只在太和县水上派出所工作过,从没有所谓后任领导看不起她,把她调到什么所谓“偏远派出所”去的事,也不存在那个“公安局的主要领导李某”。每当一个女贪官倒下,媒体和社会关于她的绯闻便是满天飞。从“三…  相似文献   

8.
曾晖 《政府法制》2014,(25):46-47
随着纪检监察机关案件查办日益透明,近年来,媒体披露了多名违纪违法官员“两规”前最后的露面场所,有住宅、单位、饭店、机场等。其中,涉案官员在会场被带离的情况相对较多。舆论普遍猜测,众目睽睽下带走贪官,为的是起到震慑效果。但一名长期分管案件查办的某地纪委副书记否认了这种说法:“方便办案才是首要考量,腐败官员警埸性最低的时候,往往就在会场中。”  相似文献   

9.
卿裔 《政府法制》2006,(3):10-11
纵观2005年大大小小的贪官们所说的话及写下的忏悔词,其中不乏“经典名言”,值得玩味。这些“名言”有的是贪官们在法庭上接受审判时的脱口而出, 有的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的有感而发, 有的是在忏悔书中的真情流露。别看这些贪官的话有的令人捧腹,有的让人作呕,还有的使人啼笑皆非,但是,“言为心声”,听其言,可以观其行,这些话都折射出贪官们的心态和灵魂,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他们的丑恶嘴脸。  相似文献   

10.
据《法律服务时报》9月11日报道,武汉市政府日前召开全市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典型案件通报会,通报了10起“不作为、乱作为”的典型案件。因未认真履行职责,造成一幢优秀历史建筑物被违法拆除,武汉市文化局的一位副局长被通报批评,两名工作人员受到行政记过、党内警告处分。另外,还有83名党员干部被处分,其中38人受到党纪处分,70人受到政纪处理,4人被追究刑事责任。据报道,安徽省怀宁县、河北省滦县等地也都出台了相关规定,向一些行政“不作为”和“乱作为”的干部开了刀。百姓状告政府部门“行政不作为”的事时有耳闻,但政府主动拿“行政不作为…  相似文献   

11.
当前,在一些地方公务接待中存在着种种不正之风,成为群众关注的一个热点。公务接待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归结起来主要表现为“四乱四难”。一是接待标准乱,规范难。各地各单位针对公务接待都曾制定过不少制度,但执行起来往往是有头无尾,很难坚持。有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搞“变通”,搞“下不为例”;有的陪客人吃饱喝足后,还要安排桑拿按摩;有些单位接待来客时变相安排公费旅游,并违规赠送各种高档礼品。二是接待范围乱,把关难。有的单位来客一两人,陪客十几人;有的单位接人待客搞重复宴请,今天这个领导出面宴请一次,明天换个领导出面再宴请一次;有…  相似文献   

12.
<正> 家庭内部盗窃案件,是指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之间,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家庭共有财产或其他成员财产的案件。在司法实践中,盗窃行为发生在夫妻、父母与子女、兄弟姊妹之间的案件,在认识和处理上均不统一,有的作刑事案件追究责任,有的作民事纠纷处理,有的不了了之。所以,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一、家庭内部盗窃案件的范围和性质关于亲属间的盗窃问题,从我国的唐律直到国民党刑法上,都可以查到专门处理这类案件的条款。现在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刑法典中,也有处理家内盗窃案件的规定。但是,各国的规定中所涉及的范围不同,有的规定是指“亲属之间”、“直系血亲之间”、“配偶之间”;有的规定是指“同财共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高寺名刹的香火越烧越旺。在人们眼里,烧香拜佛、占卜问卦并非见不得人的事。然而在这旺盛的香火中,却隐藏着不少腐败现象。贪官迷信是近年来始终存在的一种现象,迷信的方式也多种多样,有的信“风水”,有的信数字、日子的吉凶,有的热衷于烧香拜佛、占卜算命……毕竟封建迷信在中国有数千年的历史,其影响根深蒂固。问题是贪官们原本是信仰马列主义的,是唯物主义无神论者,应当是破除迷信的先锋。贪官们缘何走上迷信的道路,甚至被迷信牵着鼻子走呢?有关法学、心理学专家剖析说:贪官的迷信可以分为两种,一种为真信神,另种一为假信神。  相似文献   

14.
魏雅华 《政府法制》2010,(19):30-31
即便没有国际间《引渡务约》的约束,中国也应废除对贪官的“斩立决”。越是大贪官,他的职务犯罪所参与的上下级或同僚会越多,杀他恰恰是同案犯们所迫切需要的“灭口”之举,会使扩大战果的突破口就此被堵上,会因为“死无对证”而使案件戛然而止。  相似文献   

15.
当前,在贪污贿赂犯罪案件中,一些职务高、数额大、社会反响强烈的案件处理偏轻,其原因往往与“贪官”具有立功等从宽情节有关。“贪官”有了退赃、自首、立功这些足够多的从宽情节,无论是贪污几百万还是几千万,都能免予一死,甚至三年五载就能获得自由。立功成了“贪官”的一张“免死牌”。,这一现象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6.
近来偶翻报章,发现有一则新闻颇有文章可做。这条新闻说的是,辽宁省铁岭市棒胶厂628名离退休人员状告两贪官(原两任厂长),历时4年有余,日前终于有了结果:两贪官一个被逮捕,一个被判刑。 笔者在为这628位老人嫉恶如仇、爱厂如家的精神所感动之余,忽而又想到了在经济学理论中颇为经典的“成本管理法”。倘若将这一追求“投入”与“产出”最大优化的成本法则  相似文献   

17.
贪官的眼泪     
陈国忠 《检察风云》2014,(22):29-29
因为工作性质的关系,笔者对媒体关于贪官忏悔的报道格外留意。他们“言辞恳切”,一把鼻涕一把泪痛心疾首的样子,颇能搅动人心。最近亲历的案件,引发了我对贪官所谓认罪、忏悔的更深思考。前阵子,宁夏固原市一名科级干部受审,大致案睛是:被告人利用掌管国家扶持项目及资金分配的便利大肆收受贿赂,受贿金额40多万元,获刑八年,这样的案情,在发达地区也许算不了什么,但在国家级特困地区的固原也算得上“小老虎”了。  相似文献   

18.
时下贪官受贿不是新闻,贪官“拒贿”也不是新闻。疯狂敛财200万元的广东省普宁市原市委书记丁伟斌有“拒贿四招”:当场拒收,事后回赠,事后退还,节后上缴。一段时期平均每月受贿10多万元的江苏省南通市市郊农村信用合作联合社原主任向新明有“三不收原则”:不熟悉的人送钱不收,敏感期不收,事没办成不收。盗亦有道,“拒贿”的贪官有着“辩证”的受贿观,即不能不收,也不能全收,前者是因为贪,后者是因为怕。究竟哪些能收哪些不能收,各自都有自己的“体验”:有的收小不收大,化整为零,防着被“一枪放倒”;有的收大不收小,…  相似文献   

19.
即便没有国际间《引渡条约》的压迫,中国也应废除对贪官的“斩立决”。越是大贪官,他的职务犯罪所参予的上下级或同僚会越多。杀他恰恰是同案犯们所迫切需要的“灭口”之举,会使扩大战果的突破口就此堵上,会因为“死无对证”而使案件嘎然而止。  相似文献   

20.
樵夫  申智萍 《西部法苑》2003,(10):12-13
他曾在仕途上有过一段“风光”的历程,但跟大多数贪官一样,随着贪欲的膨胀,他变得争权逐利、贪财恋色,最终腐化堕落成了一名阶下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