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方哲学史上的"苏格拉底问题"说明柏拉图等人对苏格拉底言行的记叙,与历史上真实的苏格拉底并非一致,这一问题映射在身体的认识上,是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思想绝然不同。与柏拉图坚决摒弃身体对思想的影响不同,苏格拉底认可感性的身体。苏格拉底实现古希腊哲学从自然转向身体,在社会上他以身为教,最后以身殉道。在他身体力行其哲学时,他既揭示灵魂的理性力量,又对感性的身体尽力彰显,以图把感性的身体作为其认识人类自身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哲学与诗的关系是古希腊文教史上的重大问题之一,在柏拉图的作品中,这一问题变得更为复杂难辨。一方面,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与前辈自然哲人一样,站在哲学立场抨击诗人,另一方面,他又自称一直在努力学习写诗。尤其令人困惑的是,作为苏格拉底的学生,哲人柏拉图自己就是诗人,他无不通过诗的方式来呈示哲学。因此,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对哲学与诗的关系的看法,迄今仍然让学界费尽思量。通过研读柏拉图的《普罗塔戈拉》中苏格拉底关于哲学和诗的两段戏言,可以看到,苏格拉底揭示了哲学为何必须隐藏,以及为何需要用诗这一外衣来掩饰的道理。  相似文献   

3.
一是注重规范代表行为。制定了《鲅鱼圈区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区人大代表工作的决定》、《鲅鱼圈区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关于代表议案、建议、批评和意见处理办法》等6六项制度,并将其发放到全体代表手中,保证代表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相似文献   

4.
德措毛 《人民论坛》2012,(11):120-121
通过对柏拉图模仿说的基本特征进行分析,认为柏拉图的模仿说以政治伦理为立足点,以知识学背景为基础,并在苏格拉底模仿说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其异质性的内容。但柏拉图对模仿说的摇摆态度也正是他政治意图下的必然产物,所以对于柏拉图来说,模仿说是其知识学与伦理学相互联系的一个纽带。  相似文献   

5.
(一)柏拉图(公元前427~347年)是欧洲哲学史上著名的哲学大师。这位雅典哲学家是西方圣哲苏格拉底的学生,也是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的最大代表。柏拉图出身于雅典贵族家庭,二十岁投身子苏格拉底门下学习智慧,在苏格拉底被迫害至死后,他出亡海外,游历埃及和“大希腊”(即意大利南部及西西里岛)等地,博采各家之长,结识了毕达哥斯学派。大约在公元前387年左右,柏拉图回到雅典,在传奇英雄阿卡德米圣殿  相似文献   

6.
理念论是柏拉图哲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柏拉图在他的中期对话中,集中论述了他的理念论思想。本文主要从柏拉图的洞穴喻着手,来分析柏拉图的理念论思想。  相似文献   

7.
被誉为"美国公众的良心"的女作家苏珊·桑塔格在她的<论摄影>中写道:"人类无可救赎的留在柏拉图的洞穴里,老习惯未改,依然在并非真实本身,而仅是真实的影像中陶醉."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人类是否真的还无可救赎的留在柏拉图的洞穴中?人的解放,这一哲学诞生以来古老而常新的话题,就让我们回到柏拉图的洞穴喻中一探究竟.  相似文献   

8.
对话体对于理解柏拉图的哲学思想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对话体在形式上体现了哲学的本质。对话体,以及相关的文学溯源不能证明柏拉图是诗人哲学家,论证柏拉图是诗人的研究者将陷入说谎者悖论中。苏格拉底在柏拉图对话中对诗的批评必须认真对待,对诗的批评显明了哲学的本质。诗的本质是无知的经验模仿,而苏格拉底之所以能够模仿理念,在于他凭借理性理解了理念世界,而诗人只是凭借感官看见了经验世界。  相似文献   

9.
郁文羽 《传承》2010,(18):66-67
被誉为"美国公众的良心"的女作家苏珊·桑塔格在她的《论摄影》中写道:"人类无可救赎的留在柏拉图的洞穴里,老习惯未改,依然在并非真实本身,而仅是真实的影像中陶醉。"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人类是否真的还无可救赎的留在柏拉图的洞穴中?人的解放,这一哲学诞生以来古老而常新的话题,就让我们回到柏拉图的洞穴喻中一探究竟。  相似文献   

10.
柏拉图把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灵魂学说提升到新的理论角度,他是西方哲学史上把灵魂同本体论、认识论和道德伦理联系起来予以考察的第一人,其灵魂学说是后来关于灵魂不朽说的思想来源。柏拉图的灵魂具有人格化的神的意义和理性的本质,但他关于灵魂不朽六个方面的证明,都在不同程度上内蕴着某种逻辑错误,而且是通过粗糙的方式表达出来的,其中充满了理性和宗教神话的尖锐冲突。  相似文献   

11.
在柏拉图的心目中最令他敬佩的人物,除了他的老师苏格拉底,要数巴门尼德了。甚至一向在他的故事里充当导师角色的苏格拉底,在《巴门尼德篇》这篇对话里,是一个需要接受巴门尼德教诲的童稚。柏拉图推崇巴门尼德,是因为他可以从巴门尼德那里得到启发,去解决他自己面临的思想难题。巴门尼德经柏拉图的推崇而名声大起,也因柏拉图以“六经注我”式的态度对他的张扬而隐去了自己的真面目。于是,就出现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教育思想初探温克立邓小平同志教育思想,是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关于教育的论述十分突出。全卷119篇文章中,直接论及教育工作的达27篇之多,以教育问题为主题的有7篇。本文仅就三卷中所体现的邓小平同志教育...  相似文献   

13.
人生常常会遇到一些障碍,其实,无论是一段路,还是一座城,穿越虽然艰难,绕过去却很容易。柏拉图一开始对自己的老师并不信服。一天,苏格拉底带着柏拉图去探访一位朋友,走到一条乡路上时,柏拉图要和苏格拉底比脚程。  相似文献   

14.
<正>一关于"什么是知识"的讨论最早可见于两千三百多年前的柏拉图学园,如《柏拉图对话集》中的《美诺篇》《泰阿泰德篇》讨论的核心话题就是"知识"。苏格拉底、柏拉图等关于知识定义的讨论至今仍然是学界讨论认识论或知识论的哲学基石。当然,知识的社会作用远不是他们所关注的话题。严格说来,知识的社会作用主要是在意大利文艺复兴之后才开始显现的。因为这一时期的学者已经不满足于内在心灵的系统思索,而逐渐开始重视实验活动。当然,实验活动主要是在知识理论的指导之下进  相似文献   

15.
每次提到陈独秀,我总是会马上联想起苏格拉底和他著名的"牛虻论"。公元前399年,哲人苏格拉底被以民主制著称的雅典指控为不信神和带坏青年。在雅典公民面前申辩时,他将自己比喻为是神赐予雅典的一只“牛虻”,在其看来,雅典社会就像一匹“良种马因肥大而懒惰迟钝”,需要牛虻不时刺激,才能不断前进。  相似文献   

16.
贵刊上期刊登了周利娜<苏格拉底之死与民主--读斯东的<苏格拉底的审判>>一文.作者认为,"真正杀死苏格拉底的元凶并非民主本身,而是缺乏法治的民主","苏格拉底之死,是有民主而无法治造成的悲剧",其根本原因在于"雅典社会是一个民主社会,但不是一个法治社会".笔者对此论断却不敢苟同.柏拉图的<克里同篇>曾阐明了苏格拉底拒绝逃跑、选择服从法律判决的理由,表明"雅典社会不但是一民主社会,且是一法治社会".  相似文献   

17.
无论在语词形式,还是在哲学意义上柏拉图都是辩证法的创始人。在柏拉图的著作中存在着两种意义上的辩证法理论:“对话辩证法”与“思辨辩证法”。思辨辩证法被黑格尔辩证法所继承,奠定了整个西方传统形而上学时代辩证法理论的基础;而对话辩证法则由苏格拉底所开创,有可能为后形而上学时代的辩证法提供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8.
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经过认真审议,决定批准赵紫阳总理代表国务院所作的《关于第七个五年计划的报告》,原则批准国务院制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会议认为,在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政治、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国防、外交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开创了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新局面。这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在这个时  相似文献   

19.
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听取了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姬鹏飞主任委员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  相似文献   

20.
今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六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的决议》;同月,市委.市政府转发《市季宣传部、市司法局关于在本市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六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