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傣家墨刺     
在滇南红河岸边的傣族人身上,最能体现傣族特征与风貌的,除了那别具一格的短袖衣和统裙外,恐怕要数他们身上的墨刺了。一个不穿民族服装而身着汉族时装的傣家姑娘,你怎样判别她是傣族还是汉族呢?最便捷的识别办法,就是看她手上有无墨刺,当然,当今也有不少傣家少女、小伙已不刺墨迹,这又另当别论了。傣家传统上币论男女,大多在手上刺有形状各异的图案。以元阳县傣乡乌湾为例,就有把本人姓名、犁耙、蝴蝶、蜈蚣、八角花、三角形、十字形、米字形、圆形、条形、点状等等图案刺在手上的。傣家男女在自己手上留下什么墨迹,完全取决于…  相似文献   

2.
她虽然衣着朴素,语言朴实,但在当地群众中说句话却是响当当的。这位43岁的傣家妇女颇有威信,就连村里的重大民俗议事活动都少不了她,而妇女直接参加村上民俗议事,这在90%以上都是傣族居民的少数民族村寨是很少见的。当地群众亲切地称她为“热心肠的傣家女”,她就是临沧市第一届人大代表、永德县永康镇送吐村妇女主任金秀香。  相似文献   

3.
年刚过,想到说说装压岁钱的纸袋袋。小时候,大人送我们压岁钱的袋袋,大都是用红纸糊的,就是那种单面大红的纸,还有点褪色,会粘得到处红红的。后来“文革”扫四旧,不兴送压岁钱了,红纸的销路反而大涨,  相似文献   

4.
诗二首     
瑞丽江边倒映着凤尾竹、菩提树,傣家寨楼瑞丽江水呵,像一匹飘动的绿绸哪里传来轻柔的竹瑟声声竹林中傣家青年男女情话稠  相似文献   

5.
刘红妍 《今日民族》2011,(12):44-46
如果你来到傣家做客,听到最多的就是傣族朋友对客人表达“如利金旺”的祝辞。而在傣语里,“如利金旺”就是好吃好在的意思。  相似文献   

6.
在傣家做客     
在澜沧江边。高高的棕榈树,椰子树,芒果树,菩提树,丛丛风尾竹,相互簇拥着,浓荫遮天匝地。轻风吹过,绿波荡漾,显露出一座座精巧美丽的傣家竹楼。  相似文献   

7.
“红包”始于何时,笔者暂无从考证。记得孩提时,每逢除夕,长辈们给自己的压岁钱,多用红纸包着,压在枕头底下,红纸包表示吉庆和美好的祝福。而今有些“红包”竟式微变异,成为从领导  相似文献   

8.
说“红包“     
说起红包,原本是除夕之夜长辈用红纸给儿孙包压岁钱的。相传,最早的压岁钱,出现在汉朝,也叫压胜钱,并不在市面上流通,而是铸成钱币形式的玩赏物,对孩儿有避邪的功能,钱币正面铸有"万岁千秋"、"去殃除凶"等字样。东汉时期蔡伦发明纸以后,人们渐渐用红纸包压岁线,故称红包。  相似文献   

9.
二十一世纪旅游目的地李霞●傣家竹楼、蒙古帐篷、四合院与星级饭店、宾馆“争奇斗妍”。●“更上一层楼”:不再只看山、看水、看庙。●海陆空一起出动,“天堑变通途”。●中国式的夜生活粉墨登场。1917年,法国人在北京市城区的主要大道长安街旁建起一家西式风格的...  相似文献   

10.
橄榄坝见闻(散文)王耘橄榄坝在西双版纳东部,有“绿孔雀尾巴”的雅称。此地海拔低,气候湿热,因而热带风情十分浓郁,一年四季天地间都是一片青翠嫩绿。据说从景洪沿澜沧江乘船至橄榄坝,可饱览傣家风情及秀美的自然风光。我们走的是旱路,汽车穿行在遮云蔽日的橡胶林...  相似文献   

11.
澜沧江畔的版纳傣乡 1962年8月16日,由省委边委书记吴志渊同志率领的工作组一行5人前往西双版纳,走到小勐养就可以看到大片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那里有野象出没。路边出现了傣家竹楼。过了小勐养,前面就是澜沧江,远远看到景洪坝子是一片汪洋大海,原来是江水上涨,  相似文献   

12.
傣族的土陶艺术李世清"傣族妇女特勤劳,能织善绣会制陶。"这是流传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一句民谣,说的是,傣家妇女不仅善于织锦缎、绣慢帐,而且精干用原始方法制作陶器。初识傣陶西双版纳自治州位于云南省最南部,与缅甸、老挝两国接壤。自治州首府景洪市距云南省...  相似文献   

13.
傣寨新颜     
陈瑾 《今日民族》2013,(1):27-27
新木板散发着新锯开的树木的清香,木匠师傅正在忙着量、切木板,地板还差几块就装好了,屋顶的琉璃瓦还剩几个边角没有装好。再过十天左右,一栋崭新的傣家传统干栏式楼房就要盖好了。“新房子比以前的宽敞,比以前的明亮。”看着即将竣工的楼房,岩空高兴地说。  相似文献   

14.
秋雨 《今日民族》2006,(3):51-52
椰风送爽,秋色如诗,走进西双版纳,在茂密的热带雨林里,在棕叶飘摇的竹楼里,在青翠的芭蕉树下,到处都能听到美妙动人的歌声:水一样的傣家姑娘,傣家姑娘,哎,美丽的西双版纳,西双版纳……西双版纳不仅是一个古老、神奇、美丽的地方,同时又是一个改革开放、多元文化与自然和谐共融的乐土,不愧为祖国西南边陲一颗璀璨的明珠。徜徉在民族风情的海洋里,带着极为好奇的心情,我有幸观看了被称为“超级歌舞秀”的西双版纳大型歌舞《勐巴拉娜西》(傣语意为“神奇美丽的地方”)。曼妙的舞姿、动听的音乐、梦幻般的灯光、布景,深深地吸引了所有的观众。她…  相似文献   

15.
多彩的西双版纳日浓云南省省会昆明和西双版纳首府景洪市相距700多公里,过去长途汽车要走二三天,现在坐飞机仅用40多分钟。到那里的第二天一早,多年不见的老同学刀先生就赶来自告奋勇当导游。刀先生是傣家末代土司的后代,50年代到北京上大学,毕业后回当地报社...  相似文献   

16.
全家福──一个山村农家生活印象李霞李丕生的家坐落在南保德村的村口,这“是一座典型的农家宅院:院门上贴着红纸黑字的对联,五颜六色的“萝卜钱”(一种祈求吉祥的剪纸)吊挂在门楣上。鸡窝边几只花母鸡和一只小花狗寻寻觅觅、安闲自在,长毛的安哥拉兔静静地状在笼中...  相似文献   

17.
他在人大的岗位上辛勤劳作了十年。回首那探索、前行、奋进的岁月,老主任感慨地说,地方人大设立常委会以来,民主法制建设成就辉煌,人大工作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8.
张庆行 《今日民族》2006,(10):44-46
“有森林才会有水,有水才会有田地,有田地才会有粮食,有粮食才会有人的生命”。这是千百年来流传在西双版纳傣族民间的一句富有哲理的谚语,也是傣家人远古至今所尊崇并致力践行的生态观。凡到过西双版纳傣族村寨的人,没有一个不被那迷人的田园、庭院园林风景所打动、所陶醉。的确,西双版纳傣族村寨除了她那错落有致、别具一格的傣家竹楼和色彩艳丽、婀娜多姿的傣家服饰之外,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这生机盎然、青翠欲滴的村寨周围的林木、凤尾竹及各家傣楼四周的花草、果木了。这些花、木和傣楼经过傣家人的巧妙搭建、精心组合,构成了一幅幅鸟语…  相似文献   

19.
张顽可  周到 《中国人大》2009,(14):44-45
2008年隆冬时节,福建省连江法院东岱法庭门口墙上贴着一封字迹不甚工整的大幅红纸感谢信:“我们是从四川、贵州来浦口打工的农民,因老板拖欠工资,致使我们身无分文,露宿街头,饱受饥寒之苦。恰逢贵庭法官在浦口开展巡回办案时,听闻此事后,主动帮我们立案,并在几个小时内就为我们追回了拖欠一个多月的工资。对此,我们向你们——农民工的娘家人,深表感谢!”虽只有短短的几行字,  相似文献   

20.
《今日民族》2013,(6):22-23
临沧市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定镇遮哈村委会芒团村因盛产白绵纸而闻名,2005年芒团傣族手工造纸工艺被列入第一批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中华傣家造纸第一村”之美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