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夏雷  田苗 《传承》2010,(9):88-89
宦官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特殊产物,与中国帝王政治相始相终。史上,汉、唐、宋、明时的宦祸最为剧烈。明代政治体制的需要,明中后期君主的昏庸以及宦官制约制度的缺乏,再加上阉党对宦官的附翼,就使得宦官这个特殊的群体,在有明一朝为患剧烈,使得"明亡不亡于流贼,而亡于宦官"。  相似文献   

2.
十万宦官亡大明,是明朝灭亡很流行的说法。不过,史家仍持有异议。泱泱大国被小小的清国掠为囊中之物,问题绝不是出自明朝外部而是内部,几万贪官的罹劫确实是主要祸根。朱家坐定天下,曾采取一系列安民、富民措施,约束文武百官以民为本。洪武元年明太祖向前来朝见的府、  相似文献   

3.
有明一代,宦官之祸为中国封建社会所罕见,其干预朝政范围越出宫廷和中央,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民族各个领域。云南地处西南一隅,社会生活中的许多方面也与宦官有着密切联系。镇守太监与矿监税使,为明代宦官插足云南的具体形式。本文拟对此进行考察,探讨这一...  相似文献   

4.
春节期间,接获老友王奇先生从北京寄来的长函,及所附他写的《说真话随想》三篇又本刊主编萧蔚彬先生所写的《让说真话变得容易——新世纪的祝愿》一篇复印件,拜读之下,深有同感,愿举双手赞成。两先生提倡说真话,鼓励说真话,认为真话无害,假话贻患无穷,自是至理。我们纵观青史,两千多年来的各朝各代,有的亡于宗室,有的亡于母后,有的亡于外戚,有的亡于宦官,有的亡于权臣,有的亡于藩镇,有的亡于流民……就是没有听说过,哪朝哪代是被几个书生说几句真话说垮了台的。倒是让小人说假话,做假事而误国、亡国的,历代有之。应该说真话,这是原则问题。我想人人都会赞成。即或有人心怀鬼胎,另有想法,他也不会公开反对。但是还有一个实际问题,就是应该如何操作?本人所探讨  相似文献   

5.
王守栋 《求索》2008,(7):222-225
中国历史上的宦官之祸,以汉、唐、明三代为甚,三朝权阉辈出,但居宰相之位者,惟唐代宦官李辅国而已。安史之乱成为李辅国崛起的契机.李辅国通过马嵬献策、灵武劝进,取得唐肃宗的信任,从而平步青云,官至兵部尚书。拥立唐代宗,更使李辅国飞黄腾达,官拜司空中书令,跃居宰辅,晋爵博陆王,尊号尚父,恩宠至极,这在中国古代宦官中绝无仅有。李辅国的神秘被杀,更留下千古之迷。文章遍稽群籍,对李辅国的出身、李辅国的崛起、李辅国的权势及李辅国被杀,作了系统考证,并对李辅国的功过做出了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6.
高志忠 《求索》2012,(7):124-126,46
明宫内廷通过内书堂教育等途径培养了一批知识型宦官,他们能文善书、诗酒风雅。与文人士大夫、帝王、僧侣等进行诗文交游成为他们颇为喜好的一项活动。考述这些诗文交游,不仅可以看到明代宦官文学性、文人化的一面,而且也可以了解他们与文人关系交善的一面。  相似文献   

7.
人常颂师云:师者,蜡烛也。闻之,心中凄然。试想,我辈为师者,终一生,泪不止,身成灰,然所明者不过几丈而已,焉能不悲哉?直疑此非为颂师,而欲杀师矣。窃以为,与其为烛,莫如为火柴,于一刹那间而燃烛数枝,命虽更短,然身无泪痕,而功倍于前者,岂不快哉!且为师之道,实非亡己而明世,乃育人而人明世也。此为师之真谛也。然此喻亦非佳者,亡师而明人,理不通,亦非世尊师之道,如世欲明而先亡其师,则师难为师,师将不存,生无从学,世亦难明。世间偏有俗人以此道治师,可叹。为师者,莫如打火机,世予之以火石、燃料,而后师以之燃,师燃后以燃生心中智慧之火,终以…  相似文献   

8.
“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守东战场……”  相似文献   

9.
经历了元、明、清、民国时期,直至1950年代的德宏傣族土司是中国民族史、中国边疆史不可缺少的内容,德宏傣族土司宗法文化从一开始就对社会生活的总体产生影响,波及土司、官族、平民等社会的所有成员,是德宏傣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宗法文化在德宏傣族社会中的存在使得傣族土司承继有序,使得人民生活张弛有度,使得傣族土司所管辖的边疆地区稳定安宁.正确评鉴德宏傣族土司的宗法文化,发掘和利用这个文化传统为傣族社会的现代化建设服务是我们应当认真思考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0.
清朝官员任职回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历代政乱之由,吏治败坏当居祸首。清朝以此为戒,力图从明亡中寻找教训,不断整饬吏治。其中,关于官员任职回避的种种规定,即是其防治吏治败坏的有效措施之一。在今天,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给我们的启发也是深刻的。  相似文献   

11.
正古代海南素有"蛮夷之地"之称,但随着西汉以来儋耳、珠崖两郡的设立和唐代以后各朝代犯事宦官贬谪至琼带来了中原文化,海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在宋、明、清三代,海南文化曾一度繁荣,创造了灿烂的海南古代文明,具有丰富、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2.
顾炎武的廉政思想是基于对明亡之故的探究及其亡国之训的总结.他认为,是由于明末统治者长期的政教缺失,导致了士大夫阶层道德沦丧,以至最终失天下而亡其国,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后世治国者当以此为殷鉴,首抓廉政,以“法”“名”“礼”兼采并用的综合治理方式来开展廉政建设,使君臣百官皆“耻匹夫匹妇之不被其泽”,而尽力达致民富国治而天下平.  相似文献   

13.
肖卫华 《理论月刊》2004,(4):123-125
明清 交 替时 期阶 级 和民 族矛 盾 日益 尖锐 化,民 众 的生 活动 荡 不安 。此时 期 上海 县的 著 姓望 族正 处 于剧烈 的换 血 阶段 。本 文 着重 考察 了 明清 交替 时 期上 海姚 氏 望族 的兴 衰 历程 ,以 期对 这次 上 海 著 姓望 族 的 整 体衰 亡有 较深 的 认识 。  相似文献   

14.
自秦朝以下,在历时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上以“权力寻租“为突出特征的腐败贯穿于中国历朝历代的官场,也成为中国历史朝代更替、政息人亡的深层次根源。前人研究历史,总把朝代更替、政息人亡归之于每朝末代的“暴虐“和“苛政“。其实,我们遍览历史,无处不见末代腐败以至黑暗的内幕。腐败的堆积,以至蔚然成风,终于烂掉朝廷赖以生存的根本,才是朝廷“政息人亡“的根源所在首先,中国传统体制的精髓是专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  相似文献   

15.
林郁 《今日海南》2014,(1):37-38
古代海南素有“蛮夷之地”之称,但随着西汉以来儋耳、珠崖两郡的设立和店代以后备朝代犯事宦官贬谪至琼带来了中原文化,海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在宋、明、清三代,海南文化曾一度繁荣,创造了灿烂的海南古代文明,具有阜富、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6.
LANGUAGE CORNER     
家明:欢迎光临!您打算买点儿什么? J谊ming:Hu豆nying gu巨nglin!Nind益suanm益1 di益nr sh亡nme? Jiaming:Weleome!What can 1 do for you?吉瑞:我想买一件运动衫Jirui:W6xi益ngm盏1 yqi血ny血nd6ngsh豆n. Jerry:1 Want to buy a sPorts shirt.家明:您喜欢什么颜色的?尺寸要多  相似文献   

17.
2005年广告业的发展是专业化,细分化,国际广告公司本土化和本土广告公司国际化相得益彰,整合资源是国际广告商和本土广告商面临的重大课题,人才竞争更加剧烈,资本的运营更加灵活,使得广告市场变幻莫测。本土化创意,国际化运营更为突出,品牌构筑于运营,将成为中国广告市场的宠儿。  相似文献   

18.
去年春节,我又去香港探亲度岁。春节过后,经新华社香港分社的安排,随同一个从国内来的特殊教育考察团访问了真铎启喑、路德会启聋、明爱达言和香港启声等四所聋校。并参观了香港教育学院的特殊教育系。我于1984年随中国盲人聋哑人代表团前来香港参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女性的信仰与爱物传统源远流长.其信仰并不限于儒、佛、道等宗教或哲学,其爱物传统更是深切而广泛.本文主要从佛道信仰与儒家化育的角度考察中国古代女性的信仰与爱物传统.本文的研究表明,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中国古代女性不但容易感受到宗教的吸引力,而且敏感、虔诚、坚韧和富于同情心,这些特质使得她们不仅身体力行,去实践慈心爱物的宗教信条,而且透过其在家庭和社会中扮演的特殊角色,对培育和教化社会的良知良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晚唐苦吟诗人的诗心禅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诗歌发展到唐代可谓登峰造极,而其受宗教的影响,给今人留下了不少飘逸,空灵的佳作。晚唐宗教的发展,致使佛教、道教此起彼伏,时衰时兴。文宗深痛儒学衰微,尝试有所振兴,然而积重难返,又为宦官所制,只能怅恨而已。武宗兴道灭佛,曾给予佛教以惨重打击,但他又迷信方士,妄求长生,最终服食丹药,中毒而亡。宣宗即位后,务反会昌之政,佛教重兴,其势力反比以往更炽。随后的懿、僖二人更是佞佛成癖,因而,在整个晚唐社会的思想领域内,佛教始终占统治地位。自贞元之后,佛教禅宗特别兴盛。禅宗南宗自慧能以后迅速发展,逐渐压倒一切宗派,取得正宗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