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台声》2017,(12)
<正>集美区是厦门这座现代化国际性港口风景旅游城市最著名的侨乡和风景名胜旅游区,有侨胞台胞6万多人。集美区处处环境恬静幽雅,风光旖旎。陈嘉庚故居、鳌园、归来园、嘉庚纪念馆、集美学村嘉庚风格建筑群等等,都是独具闽南风韵的人文景观。集美陈氏大祠堂(以下简称"陈祠")就是其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被誉为嘉  相似文献   

2.
华侨旗帜 民族光辉──毛泽东和陈嘉庚蔡祥淦陈嘉庚先生1939年冬发起红织“南洋华侨回国慰问考察团”在重庆逗留期间,中共领导人叶剑英、a伯渠、董必武和邓颖超等到代表协寓所拜访,并在中共驻渝办事处并行欢迎茶会。会后,嘉庚先生询问“若往延安,交通是否方便,...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总书记在陈嘉庚先生诞辰140周年之际给厦门市集美校友总会回信中指出:陈嘉庚先生是侨界的一代领袖和楷模,他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精神,以国家为重、以民族为重的品格,关心祖国建设、倾心教育事业的诚心,永远值得学习。嘉庚精神的本质特征就是爱国主义,是凝聚海内外人心的无形力量,这与人民政协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坚持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高度契合。全省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要牢记嘱托、勇担重任,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传承弘扬嘉庚精神,让嘉庚精神成为推动福建政协事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汇聚起同心协力建设新福建、共圆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  相似文献   

4.
大型文献纪录片《陈嘉庚》封镜中国中央新闻纪录制片厂和厦门市委市府联合摄制的大型文献纪录片《陈嘉庚》,是中国第一部为华侨华人制作的大型传记性纪录片。该片真实生动地记述了著名爱国华侨领袖、伟大的教育家、社会活动家陈嘉庚先生光辉的一生。陈嘉庚早年开拓南洋,...  相似文献   

5.
致敬陈嘉庚     
说到我尊崇陈嘉庚先生,还真是有机缘。我在集美工作过五六年,深切感受到集美人对乡贤陈嘉庚的敬仰之情有多深厚。在这样的氛围中耳濡目染,我对陈嘉庚先生的故事发生了浓厚的兴趣。现在回想起来,没有这份机缘,我的感情可能不会如此贴近陈嘉庚先生。  相似文献   

6.
2004年7月下旬,福建省厦门市陈氏研究会代表陈国良、陈枢龙先生第三次到固始寻根。陪同两位老人寻根的固始县有关人员,借此机会拜读了他们赠送的由陈嘉庚先生撰写的《南侨回忆录》,并聆听了陈国良先生讲述的有关陈氏在故里建造“龙湖(池)亭”和“七星拱月”的故事。从中不难推测出,陈嘉庚先生在《南侨回忆录》中所描述的祖籍“河南光州固始”,再联系“七星拱月”,可以得知,爱国华侨陈嘉庚为固始浮光之陈。在《南侨回忆录》中,有陈嘉庚先生对祖籍故地的有关记述:民国二十九年三月六日,即1940年4月13日,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主席陈嘉庚率…  相似文献   

7.
被毛主席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爱国老人陈嘉庚先生,一生俭以奉用,穿粗布鹑衣,吃粗茶淡饭,而在办教育上却慷慨解囊,倾其所有。陈嘉庚先生以自己的人生实践实现了他“我毕生以诚信勤俭办教育公益为社会服务”的人生诺言。陈嘉庚先生以自己的高风亮节在人们的心目中筑起了一座永久的丰碑。他虽已作古多年,可人们至今依然十分怀念他。陈嘉庚先生不仅是物质上的富有者,他更是精神上的富有者,他赢得人们的敬重理所当然。  相似文献   

8.
我接触陈嘉庚先生,从一九三七年"八·一二"上海的枪声起到他的弥留时刻终,凡二十五年.早在新加坡上小学的时候,我就听过陈嘉庚先生的名字,知道有一位大家敬佩的大实业家,爱国爱乡,倾资兴学,可是为人很严厉,从来不笑,他的孩子们都怕他.十多年后,我年二十五岁,以《南洋商报》记者的身份见到他,发现这位有名人物不像传说中那么可怕,对记者很亲切,不摆架子,严肃的外形藏着一颗刚正而赤热的心.《南洋商报》是陈嘉庚先生创办的,"陈嘉庚有限公司"收盘后,报馆易主,就  相似文献   

9.
没有陈嘉庚,就不会有今日享誉海内外的厦门大学。 抱定“教育为立国之本”,借鉴西方教育以期“建立中国最新、最完善之文化”的著名华侨领袖陈嘉庚,在故乡集美创办小学、中学及各种类型的专业学校后,作为构筑较为完善的教育学制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倡办一所大学,乃势所必然。  相似文献   

10.
黄瑞霖 《福建通讯》2002,(12):22-22
《文明风》网站今天问世了。作为八闽大地传播社会王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媒介,《文明风》将是信息沟通的窗口,经验交流的渠道,唱响主旋律的阵地,代表福建新风貌的形象,使命光荣,任重道远。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文明风》常青常新,就要把“政治家办网”意识贯穿网站发展的始终。  相似文献   

11.
戴晓玫 《台声》2010,(9):35-35
厦门。这座与台湾仅一水之隔的海滨城市留给营员们的印象是多样的。文明的市风,整洁的街道,闲适的生活节奏,是大家对厦门最直观的印象。鼓浪屿的精致优雅,环岛路的多姿多彩,胡里山炮台的沧桑历史.厦门规划馆展现的远景蓝图,嘉庚纪念馆颂扬的爱国情操,都让台湾学子从不同层面感受着这座城市的外在与内涵。  相似文献   

12.
在延安杨家岭,听讲解员讲了这样一段往事。抗战时期,从国外归来的科学家陈嘉庚先生,分别到重庆和延安考察。他先到了重庆,蒋介石非常热情地招待了他。并花800块大洋,在重庆最好的酒店为他摆了一桌接风宴。接着,陈嘉庚又到了延安,毛泽东也非常热情地招待了他,并请他吃了自己亲手种的菜。只是这一顿饭,只花了两毛钱。事后,陈嘉庚深有感慨地说:“蒋介石招待我花了800大洋,而毛泽东招待我只用了两毛钱。得天下者,共产党也!”  相似文献   

13.
由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合作策劃,將拍攝電視連續劇《陳嘉庚》。年初,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廣東廳舉辦了《陳嘉庚》電視劇創作研討會。陳嘉庚(一八七四——一九六一年)是海外華僑、華人的楷模。他出生在福建厦門市集美,十六歲到新加坡,後在馬來亞經營橡膠,成為“橡膠大王”。他是一位傳奇式的人物,在家鄉興學辦教六十餘年,還領導華僑支援中國的抗日戰爭,為中華民族貢獻了畢生的精力和財力。毛澤東主席稱讚他是“華僑旗幟,民族光輝”。三十年來,許多劇作家和導演都試圖把  相似文献   

14.
“我知道自己长得不好看,因为这,很多人打击过我,赵宝刚就曾相当直接地对我说‘你长得太难看了’。虽然备受打击,但是我从来没觉得我的长相对我的演艺事业有局限,我很清醒地知道演员的形象并不起决定性作用,关键是你的才华和演技。现在时代进步了,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变了,越来越多的小姑娘喜欢我了,我想我也能挤进偶像派行列了。”从《永不瞑目》、《像雾像雨又像风》、《征服》,到《半路夫妻》、《刀锋1937》、《大工匠》、《潜伏》,孙红雷走了一条由坏变好、由鲁莽硬汉到斗智斗勇的特工人员的戏路。  相似文献   

15.
项堃与陈嘉庚家族李竹润,杨晓红在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项的相册里,珍藏着一张照片,那是他1987年去新加坡治病,故地重游时与一代侨领陈嘉庚先生唯一胞弟的儿子、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两届主席陈共存先生的合影。项曾经塑造过许多军人形象,无论是《南征北战》中的张军长...  相似文献   

16.
说出我的爱     
福建是中国著名侨乡之一,“侨”是福建的特色,也是福建的社会资源。如果把福建的“侨”比喻成金字塔,在塔尖上的有陈嘉庚、黄乃裳等;在塔身和塔基上的是为数众多、看似普通的华侨和归侨。  相似文献   

17.
《政协天地》2009,(8):52-52
王毅林是位有68年党龄、88岁高龄的老同志。离休前系厦门市政协原副主席。为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全国政卧成立60周年,福州解放60周年以及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回国参政60周年,他编写了《王毅林文集》(以下简称《文集》)。  相似文献   

18.
邶有七子之母不安其室。七子自怨自艾,冀以回其母心。诗人作《凯风》以愍之。吾国自《尼布楚条约》迄旅大之和计。先后丧失之土地,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臆其悲哀之情,盖有甚于《凯风》之七子、因择其中与中华关系最亲切者七地,为作歌各一章,以抒其孤苦亡告,眷怀祖国之哀忱,亦以励国人之奋斗云尔。国疆崩丧,积日既久,国人视之漠然,不见夫法兰西之ALSACE——LORRAINE耶?“精诚所至,金石能开。””诚如斯,中华“七子”之归来其在旦夕乎!澳门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但是她们掳…  相似文献   

19.
︽四川统一战线︾有读头编辑同志:我是一位新闻工作者,与《四川统一战线》邂逅于一个烦闷的下午。偶然翻起《四川统一战线》,那精美的封面、充实的风容、独特的风格,尤如盛夏一股清新的风,浸润了我整个下午。自此,我便对《四川统一战线》情有独钟。经过一年多来的阅...  相似文献   

20.
把心安顿好     
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5月出版我的新书《把心安顿好》,该书是我的第四本随感集,所收文字主要写于2006年至2010年间。此前的三本随感集为《人与永恒》、《风中的纸屑》、《内在的从容》(曾名《碎句与短章》)。下面摘登其中“内在生活”一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