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静 《法制博览》2013,(3):92+91
根据我国刑法相关规定,敲诈勒索罪的客体是复杂客体。行为对象既包括人也包括财产。敲诈勒索罪直接侵犯的对象是人,但最终目的却是物。我国刑法明确将公私财物作为敲诈勒索罪的犯罪对象。那么,虚拟财产能否理解为"公私财物"?能否成为敲诈勒索罪的犯罪对  相似文献   

2.
私力救济是权利救济的一种方式,我国一些法律中也有私力救济性质的规定。公民在行使私力救济时,可能会使用具有威胁、要挟性质的手段,这就和我国刑法关于敲诈勒索罪的规定有竞合之处,理论界和司法实践对二者的刑民界限有不同认识,存在着认定标准和裁判尺度不统一的问题,甚至有敲诈勒索罪的扩大化和滥用的可能。本文就私力救济和敲诈勒索罪的界限提出自己的分析意见。  相似文献   

3.
以浙江省绍兴县人民法院审理的周某某一案为例,并对法院做出的绑架罪判决提出提问。从三方面来论证周某某的行为应属事后抢劫罪。第一,事后抢劫罪的前提,即"犯盗窃、诈骗、抢夺罪"并不要求数额较大,只要实施了盗窃、诈骗、抢夺行为即可;第二,"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对象可以是在场的其他人,不需要是特定人;第三,从保护法益与法定刑两个方面,论证了该案应判处事后抢劫罪而非绑架罪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伊拉克危机与世界政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冷战结束以来,国际经济与经济全球化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已为国人所能把握,关于经济全球化内涵及问题的研究也有了相当的积累,然而,国际政治与世界政治这两个概念在中国却因缺乏界说而被随意地使用,在大多数人看来,世界政治似乎只是国际政治在规模意义上的扩大,两个概念所指涉的对象并无多大区别,更谈不上专门去研究。事实上,借助于一定的国际关系理论的视角,我们看到,在国际政治与世界政治这两个概念  相似文献   

5.
说起中纪委,大家都知道指的是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而广西一名叫蓝智的男子,竟将中纪委作为自己的名字到银行开户,之后向他认为的问题官员寄信敲诈,要求他们将罚款存进这个户名叫中纪委的邮政储蓄卡。2008年9月,这名男子被南宁市中级法院终审判决,以敲诈勒索罪判处有期徒刑1年。  相似文献   

6.
改革理论是改革实践的重要指导.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史上,邓小平和戈尔巴乔夫都提出和论证过“改革是革命”的命题,然而,中国的改革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功,前苏联的改革则偏离了社会主义道路.究其原因,在于邓小平与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理论存在诸多不同.探讨这些区别,对于正确理解邓小平的改革理论,完整把握我国改革的性质,科学总结...  相似文献   

7.
代某,男,22岁,重庆市涪陵区某乡农民。2006年9月,代某因犯敲诈勒索罪被重庆市涪陵区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2006年12月3日刑满释放。2006年12月5日晚,代某伙同他人(已判刑)窜至涪陵城宏声桥附近,由代某放哨,罗某某盗走夏某某价值人民币1880元的雷克型红色踏板摩托车一辆。  相似文献   

8.
张颂扬 《法制博览》2023,(9):160-162
自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下简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颁布以来,“职业打假人”已然存在近30年时间。“职业打假人”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震慑了制造、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生产、经营商,维护了消费者群体的公共利益。但“职业打假人”游走于法律边缘,并不是真正受法律保护的“消费者”,稍有不慎可能涉嫌敲诈勒索罪。该文通过分析消费者相关现行法律法规,结合各地法院典型判例,客观阐述“职业打假人”目前的法律地位。  相似文献   

9.
未成年司法实践表明,就犯罪的客观情节而言,未成年人犯罪与成年人犯罪并无明显的差别,只有犯罪的主观情节才能科学鉴别出未成年人犯罪与成年人犯罪的显著区别.衡量犯罪主观情节轻重的标志是犯罪嫌疑人犯罪的主观恶性程度,未成年人的犯罪主观恶性程度普遍较轻这是从事未成年司法工作者长期实践所形成的共识.在刑事案件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中,有相当部分属于“犯罪情节轻微”.要具体、准确地作出界定,科学地把握好相对不起诉制度的适用,笔者认为,在确立着重看主观情节的前提下,我们要从五方面着眼:一看动机目的、二看危害后果、三看价值取向、四看作案手段、五看作案次数.这五个方面集中反映了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观恶性程度和客观危害程度.是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量刑处罚的重要依据.笔者就未成年人常见刑事犯罪类型——盗窃与抢劫.案件的“犯罪情节轻微”的把握,提出如下设想.  相似文献   

10.
文章系统介绍和梳理了最近10来年兴起的混合型政体和威权主义韧性的文献。先从方法论角度批评了转型范式的不足和混合政体的方法论基础,然后从概念上讨论了混合型政体(竞争性威权主义、选举型威权主义等)与威权主义以及民主政体的区别及其对现实政治的多样性的把握,最后讨论了威权主义及混合型政体韧性的问题,尤其是各种制度对混合型政体稳定性的影响。这些都对转型范式提出了挑战,尤其是更好地研究了各种制度对维系威权主义和混合型政体的作用,这在很大程度上矫正了民主化理论或转型范式对制度因素的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