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构成了他哲学思想体系的核心。关于这个问题已成定论,人们的认识是比较一致的。引起人们意见分歧的主要焦点是:“道”究竟是超时空的绝对精神呢,还是产生天地万物的原初物质?换句话说,老子的“道”是客观唯心主义还是朴素唯物主义?世界在本质上是从某种混沌中产生、发展和形成的东西。但人们对这一既成的宇宙客体的认知却不象它本身的存在那样确实。人们往往从自己所处的立场、角度和层面去观察、认识。老子的哲学思想尤是这样,较西方哲学  相似文献   

2.
老子是我国古代道家学派的创史人。道家政治思想的共同点是“无为而治”。《老子》一书最早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模式和框架,对后来道家各派具有本原性,我们亦可以从中寻求管理的辩证智慧和新的思维方式。 一、道法自然 “道”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最高范畴,居于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3.
“道法自然”及其现实的可鉴性邹华玉“道法自然”是老子哲学思想的重要范畴,同时也是老子为周王朝统治者所设计的行为准则。老子是主张“以道莅天下”(《老子》第60章。以下凡引此书只注章数)的,认为道的根本属性及功能是“无为而无不为”。所以他提出“侯王若能守...  相似文献   

4.
老子的“道”与《道德经》黄方平老子的《道德经》有着宏伟而完整的思想体系,它包括了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自然观、历史观等等丰富内容。但是,《道德经》的核心,就是一个“道”字。真正理解了老子的“道”。也就理解了《道德经》;如果不懂得老子的“道”...  相似文献   

5.
王强  王小娟 《学理论》2010,(24):98-100
“道”是“德”的根据,“有”“无”统一是“德”的思维方式,“无为”是“德”的表现形式,“自然”是“德”的存在状态。“德”是“自然”的基础,“自然”是“德”的归宿,也是《老子》中为什么要强调合乎德性地行动的真正动因。因此,《老子》是以德性论为核心的,主要是解决“德”的危机,是历史与逻辑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6.
“无为”这一哲学思想,对于儒、道、佛三教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内容。三教对“无为”各有不同的阐释。几千年来,有关“无为”的思想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哲学等方面的影响很大,直至今天还在起作用。本文试从道、佛、儒三教有关“无为”的本源和发展谈些看法。一道教奉老子为始祖,等其为太上老君。实际道家是寿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一个学派,并不是后来所说的具有宗教性质的道教。到了东汉,张道陵在四川创立的五斗术教,是道教的最初形态。虽然说作为宗教的道教与作为学派的道家不是一回事,但在历史渊源上又有一定的关系。其中…  相似文献   

7.
尊道而贵德--对《老子解读》的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道家创始人的老子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千百年来,世人为老子的道所吸引,一直在不停地谈道论道进而践道行道。然而,人们不禁要问“道”:我们究竟知“道”不知“道”?知“道”什么?何以知“道”?兰喜并副教授的《老子解读》对此作了  相似文献   

8.
“无为”是老子著作中的专有名词,是与“有为”相对立的概念。在老子的著作中,“无为”具有广延性、多功能的特征。运用在不同场合、从不同角度去理解,“无为”具有不同的含义和表现形式。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9.
以“道”为本,这是老、庄道论的共同特征。老、庄都是通过论“道”来阐发各自思想的。道论发端于老子而庄子继之并多有发明。因此二者道论除相同之外更有许多不同。现撮要分述如下:一、“道”作为老庄道论的最高范畴,它始终是一种纯粹的抽象,一种抛开了任何具体规定的存在。在老庄道论中,道先天地而存在,道无形无体,看不见、摸不着,但同时道又无处不在,  相似文献   

10.
对老子《道德经》第一章的解释,在我国哲学界长期存在着争议.老子《道德经》第一章,讲的是老子的宇宙观,是其宇宙观的精髓之说,又是《道德经》立论的基石,而其中的“道”、“眇”、“噭”三个函义,是其精中之精,讲的是其宇宙观的三个层次.以下是我对此章的解译:[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噭.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相似文献   

11.
时春华 《学理论》2012,(12):4-5
老子描述了道生成宇宙的过程、道的性质和状貌,具有终极神秘性,无可破解。老子关于道混的哲学理念对当代世界哲学的基本概念具有颠覆性的意义。西方哲学在世界的本源问题上,把精神和物质对立起来,而以老子为代表的中国哲学,却从没有将两者分离开。孰是孰非?值得我们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12.
魏颖 《学理论》2013,(14):41-42
":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概念,其整个哲学思想的体系都是围绕"道"展开的。"反"是道的运行规律,由此,老子提出"弱者道之用",在人伦日用中倡导"贵柔守弱"。从这一角度解读,以洞窥老子哲学中蕴藏着的丰富人生哲学内涵。  相似文献   

13.
送“红包”     
礼堂里,锻工车间主任宣布:“本年度先进班组已经评出,是锻工甲班。” “哗——”伴着掌声,甲班班长阿华从主任手里接过了优胜锦旗和奖金。 一散会,大伙儿将阿华团团围住。 “班长,这锦旗挂在班里,这奖金大家吃一顿吧。”胖子阿海建议道。“吃有什么意思,我看还是去唱卡拉OK吧。”喜欢唱歌的小王抢过话说。“我看还是分了吧!”青工长发试探性地说。  相似文献   

14.
王敏  庞世伟 《党政论坛》2009,(23):40-42
中国古先贤老子,其代表作《道德经》,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道”经,下篇为“德”经,“道经”讲的是宇宙观,“德经”讲的是道德观。老子认为“在天为道,在人为德”,为此,为官从政的领导者要顺乎天道,要修养道德,特别要有“上善若水”的境界。  相似文献   

15.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北宋朴素的辩证唯物论哲学家、宋明气学重要开创者张载的语录。当代中国舆论界出现“四为句”热是一种极为罕见的社会现象。对“四为句”理解的重点难点是如何理解“为天地立心”的内涵。这应从他的“太虚即气”“太虚者天之实……太虚者心之实”的辩证气本论,从他对佛教的“以心为法、以空为本”和老子的“无中生有、以无为为道”的批判,以及从他为复兴儒学而建立朴素的辩证唯物的哲学基础去理解“为天地立心”的内涵。解读“为往圣继绝学”旨在继承和发扬儒家的道统,以阐扬他的新儒家理论。儒家道统论有明显的宗派性、狭隘性和保守性。张载无历史进化的观念,他的“法三代”复古历史观与“继绝学”圣人文化观是完全一致的。他的理想社会只是“三代之礼”的社会。张载思想存在着两重性:即在朴素的辩证唯物的自然观和认识论上“勇于造道”与他在社会历史观和政治文化观上的复古守旧之间存在着矛盾。他的“继绝学”的圣人文化观和“法三代”的复古历史观应当被摒弃,但他为复兴中华民族文化的志向和担当精神值得提倡与发扬。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9,(12)
本文以王弼的《老子》为底本,辅之以帛书、简本的内容,综合了各家之所长,补各家之所短,探析老子的思想中最为核心的"道""德"以及"无为"的内在关系。在笔者看来,三者的关系贯穿了《老子》的整个思想,弄清楚了"道""德""无为"不仅可以提升个人的修养,更是社会乃至国家有序发展的根本所在。"道"的重要价值在于《老子》所推崇的自然理性高于人类理性,人们只有不断地提升对"道"的认识,才能实现最终的"道法自然"。但是,由于个人的差异性",道"在每个人身上所体现出的"德"也不同,而"德"的最高境界则以"无为"之态表现出来。这意味着,从最基本的"道"出发,悟道的过程就是积德的过程,当德达到一定境界后,即是"无为",这也就是悟"道"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7.
《老子》是道家哲学思想的根基所在,该文洋洋洒洒五千余言,包罗万象、微言大义。而"道"的概念是其重要基点,囊括形而上的宇宙本原与形而下的处世哲学等诸多内容,通过对老子之"道"展开多维方向的讨论,以分析老子的哲学思想框架。  相似文献   

18.
老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的策略思想,无意中开创了“君人南面之术”(《汉书·艺文者》)的先河,对后人领导策略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因而,研究老子的策略思想和策略艺术,对于发掘中国古代传统文化遗产,古为今用,进一步提高现代领导者的领导艺术水平不无价值。 老子的策略思想是极其丰富的,表现在“无为而无不为”,“以静制动”,“以虚代实”,“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以退为进”,“以后取先”,“以弱胜强”,“以柔克刚”等诸多方面。本文仅就老子的“柔弱”“不争”的策略艺  相似文献   

19.
论道     
吴琼 《学理论》2013,(7):46-47
"道"是老子思想的基础,他把"道"作为世界的本体。《道德经》以老子的"天道观"为出发点,进而推及人道观和治道观,使其成为一部探索宇宙、人生、国家治理方面的书。从天道、人道、治道三方面对老子的"道"的思想进行浅析,以更好地去理解老子的这部大作。  相似文献   

20.
王敏 《党政论坛》2006,(10):38-40
中国古先贤老子,其代表著《道德经》,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道”经,下篇为“德”经,故“道德经”。“道经”讲的是宇宙观,“德经”讲的是道德观。老子认为“在天为道,在人为德”,为官从政的领导者要顺乎天道,要修养道德,特别要有“上善若水”的境界。上善即最善,指最有道德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