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爱玲的<金锁记>塑造了一个独特的人物形象曹七巧,这是一个精神变态以致人性泯灭的形象,探究曹七巧这样一条鲜活的生命,在一个没落的封建家族中被摧残、扭曲终至人性沦丧的心路历程,对于更深入地认识这部作品,进而加深对于张爱玲的作品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和辻哲郎(1889-1960)是日本近现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文化哲学家和伦理学家.在他的早期作品<偶像再兴>(<告白与广告>、<三个视点>、<关于创作心理>、<忠言>等文章)中展示了和辻对艺术的独到见解.其中贯穿着一个体现其艺术观的核心思想,即艺术的"人格性的生命".和辻的这一艺术观不仅对于艺术的形成具有深刻的揭示,而且对当今的艺术创作有着积极且深远的启发性.本文主要研究和迁哲郎的"人格性的生命"的艺术思想.将从艺术的"人格性的生命"的形成、"人格性的生命"与艺术的结合的必要性以及艺术的"人格性的生命"的提升,三方面着手进行具体论述.  相似文献   

3.
柴玉洁 《学理论》2009,(9):129-131
莫言的作品在历史背景下述说着中华民族的过往,它能深入到我们选择性遗忘的历史图景让我们在其作品的死亡意识和生殖崇拜下去解读莫言及其作品的生命意识,他以鲜明的色彩,大胆的叙述去体悟大地民间的生命强力,莫言代大地立言,去为失去话语权的人们唱响生命的悲歌。  相似文献   

4.
朱正 《瞭望》1995,(41)
《瞭望》周刊先后刊出了几篇讨论《陈独秀一家人》的文章,有批评,有反批评,颇为热闹.有朋友见我写过一点传记性质的作品,怂恿我也参加讨论,以此为例,研究一下传记作品必须遵循的原则.我对于时下流行的传记作品很有些看法,也愿意谈谈自己对于传记写作的意见.只是觉得这本《陈独秀一家人》并不适宜用做讨论传记作品的标本.一个作者著书立说,首先总得具备驱遣语言文字的能力吧.翻开这本书一看,就会发现他还不具备此种能力.要同他讨论的,是通不通的问题,还不是好不好的问题.请看下面的一段话:  相似文献   

5.
米兰·昆德拉是享誉全球的法籍捷裔作家,他的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其艺术才能的集中体现,也是在中国拥有最多读者的一部作品.通过分析小说中主人公的人生遭遇,管窥昆德拉对存在的诗意之思.  相似文献   

6.
马妍  许颖 《学理论》2013,(15):178-179
阿瑟·米勒的作品是现实主义手法的悲剧作品,对于戏剧的理解鲜明而具有个性,他将普通人推向戏剧的主角,用平凡人、小人物的"喜怒哀乐"悲情人生来反映残酷的社会现实。在阿瑟.米勒的作品中,小人物不能主宰世界,他们是时代的牺牲品,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中用自己的方式去不断挣扎,往往陷入痛苦的泥沼。阿瑟.米勒用独到的视角去审视小人物的生存环境,体现了他对"人的生态意识"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堀辰雄是日本典型的心理主义作家,他的作品手法细腻,尤其注重细节描写,从他平淡的语言中能够体味出人类存在的真谛.他的作品中表达生与死主题的特别多.他之所以会写出很多关于生死的名作与他经历了养父、恩师以及未婚妻的死是有紧密联系的.<起风了>是表达堀辰雄生死观的一部很典型的作品.故事主人公节子--堀辰雄的未婚妻绫子的化身由于感染肺结核在疗养院修养身体,男主人公便时刻陪伴在她的左右.堀辰雄以一种很平静的手法描述着男主人公对自己的恋人节子无微不至的呵护以及他与节子之间深厚的爱情.男主人公守候着其实在当时是无法治愈的节子,与她一起享受着二人世界.节子最后的离去对于他来说只是意味着节子肉体上的死亡,他相信他们两个人的感情是会永远继续着的.从<起风了>这部小说中可以看出人类虽然在肉体上无法超越死亡,但在精神上是可以超越它的.  相似文献   

8.
胡小曼 《学理论》2013,(23):229-230
纳博科夫是一个聪慧敏感、才华四溢的艺术家,他最突出的创作才华莫过于他的幽默和机智,以及他那超群的语言才华。纳博科夫崇尚纯艺术,他把文学作品称为神话故事,在他的艺术观点中,他始终认为结构、语言、文体等创作手段和表现方式要比作品的思想性与故事性更为重要。通过对其最有争议的作品《洛丽塔》分析,来探讨纳博科夫对时间、生命、道德以及文学的思考的新意。  相似文献   

9.
戏剧家曹禺先生曾谈到《雷雨》的过程,他说,他当时不是要阐释个什么,也没有什么重大的社会政治意义上的批判意指,他只是突然被一些东西感动着,激荡着,头脑里出现了那些激动他心眼的画面,他不得不把它们用文字记录下来。同样,作为影视作品的《胭脂扣》,它的初创过程中,可能也没有一定的主题思想和批判意向。所以,在评论这部作品时,不采取时下学界的主流话语体系去达到解剖作品的目的,而是针对作品本身,在自己生命体验和审美领悟的基础上,申述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孔令环 《学理论》2010,(29):187-189
许地山的小说有着诗一般的意境与韵味,《命命鸟》尤为如此。其中意象的有意设置是一重要因素。他借鉴了大量佛教意象并加以改造,这些意象既有丰富的美学内涵,又是他生命哲学的承载体,因此是理解他作品主题和艺术风格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党政论坛》2014,(4):64-64
一个问题可以看到的信仰.有人问一名画家:“如果博物馆失火,里面有一幅名画和一只猫,你会去救哪一个?”画家不假思索地说:“当然要救那只猫!”名画对于画家的意义不言而喻,然而画家为何要救一只猫?因为在他看来,生命才是最重要的.哪怕最名贵的画,和生命相比都轻如鸿毛.  相似文献   

12.
时代追梦人     
正乐坛常青树——曹鹏他跨越时光高歌人生,投笔从戎立下报国之志。他播撒爱心呼唤生命,春风化雨叩响沉睡心灵。他挥斥方遒艺术长青,为民服务不变精神底色。指挥台上,指挥棒下,用音乐诠释坚定信仰。大江南北,五洲四海,用生命激荡时代强音。曹鹏,男,汉族,1925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国家一级指挥。新四军老战士、新中国音乐指挥界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指挥《龙须沟》等数十部电影音乐和歌剧,举办了我国首场海外中国交响乐作品音乐会,首次把《梁祝》  相似文献   

13.
田小伟 《学理论》2012,(24):21-22
尼采被称为反道德主义者,他也这样自称.尼采的道德观以强力意志思想为出发点,把强力意志作为道德和善恶的标准.尼采把道德区分为主人道德和奴隶道德,并在这两种道德的对比中阐明了他的道德观.他提倡主人道德,其本意在于造就一种新的理想人格.他反对传统善恶道德,反对基督教的颓废,反对奴隶道德,认为它是弱者的道德,是妨碍生命扩张和本能发挥的道德,是人类退化的道德.他对于奴隶道德的批判,有破坏传统旧道德的积极作用,但也包含着全盘否定历史上的道德遗产的倾向.  相似文献   

14.
陈新 《各界》2022,(1):26-31
在二十世纪中叶的时代剧变中,沈从文痛苦而又决绝地告别文学,投身于文物研究事业.他的文学著作因与时代"游离"而销声匿迹.他自己也屡次声明,我的作品过时了,不值得再提.但他的作品价值还在,还有人记住它,特别在海外,还得到重视和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不管他过去受过怎样的磨难,如今,他所得到的报偿却足以令多少画家羡慕不已: 1993年9月,他的作品《良宵》在香港拍卖,以836万港元创下了华人油画作品最高价; 一年后,香港国际艺术博览会上,他的《女娲之歌》又以888.8万港元的价格售出,使这一纪录再上层楼。 如果说,艺术家的价值不能简单地以作品的售价来衡量,而应当看他能否留下或留下多少被永久保留的传世之作,那么,刘宇一所享有的“殊荣”也足以使他感到欣慰: 他的一幅重新复制的《良宵》,陈列于毛主席纪念堂;另一幅《人民万岁》则悬挂于天安门城楼。而他今年只有54岁。作为画家,艺术生命还很长,前程远大。 刘宇一凭着什么获得这样的成功? 让我们先看看他的两幅“代表作”:  相似文献   

16.
1982年11月10日,勃列日涅夫走完了生命的全部历程. 几年前已到处流传勃列日涅夫健康状况恶化的消息,甚至有几次还煞有介事地传出他已死亡.后来医生披露:在勃列日涅夫的最后几年,他虽还活着,已不太清楚周围发生的事情了.但他一直顽固地把一个超级大国的权力执掌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相似文献   

17.
正追寻幸福既是任何一个有理性的人的自然倾向,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因此,对于幸福概念的探讨,可以从个体、社会和历史三个维度来展开。一、幸福的个体之维德国哲学家康德曾在《实践理性批判》里对"幸福"有一个简短的概括,他认为,"一个有理性的存在者对于不断伴随着他的整个存在的那种生命快意的意识,就是幸福。"从康德的话语可以看出他对"幸福"的概括乃是立足于个人的生命体验。的确,对于现实中的任何个体而言,幸  相似文献   

18.
吴东魁字昊天,号清瘦人,1956年出生于山东菏泽,现为华夏书画艺术人才研究会会长。他自幼酷爱绘画,视艺术为生命,历经艰辛而不渝,作品几经升沉,终登艺术殿堂。 1982年毕业于山东轻工美术学校,1983年调入文化部外文局中国报道杂志社任美术编辑。 1985年世界科技博览会特邀展出他的《劲竹图》。中央电视台先后为他拍摄了专题纪录片  相似文献   

19.
追寻幸福既是任何一个有理性的人的自然倾向,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因此,对于幸福概念的探讨,可以从个体、社会和历史三个维度来展开。一、幸福的个体之维德国哲学家康德曾在《实践理性批判》里对"幸福"有一个简短的概括,他认为,"一个有理性的存在者对于不断伴随着他的整个存在的那种生命快意的意识,就是幸福。"从康德的话语可以看出他对"幸福"的概括乃是立足于个人的生命体验。的确,对于现实中的任何个体而言,  相似文献   

20.
薛立伟 《学理论》2012,(33):32-33
"生命是什么?"作为一个基本的哲学问题,在哲学史上不同流派的哲学家有不同的思考和看待,乐观主义者习惯于从人类中心论的角度来歌颂生命,但往往会陷入唯我独尊的孤立状态;悲观主义者则认为生命对于茫茫宇宙而言显得渺小且无助,生命最终归于虚空。作为一个悲观主义者,叔本华对生命持有强烈的人文关怀,他对生命深刻的审察一方面向世人揭示了"生之罪",另一方面也为大众指出了摆脱意志的束缚并获得幸福的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