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齐顷公(前598年~前582年在位),姓姜,名无野,齐惠公之子,齐桓公之孙,齐太公十四世孙. 鲁成公元年,晋国大夫邵克、鲁国大夫季孙行父、卫国使臣孙良夫、曹国使臣公子首结伴而行,一起出使齐国,来到了齐国的国都临淄.巧的是,这四位使臣生理上都有缺陷:邵克一只眼睛,季孙行父是个秃顶,孙良夫是个瘸子,公子首是个罗锅.齐顷公接见他们之后,把四个人的长相说给母亲萧太后听,萧太后好奇心很重,非要亲自看看.  相似文献   

2.
一张 《瞭望》1994,(47)
有没有描写水灾的戏呢?有的。常常演唱的京剧武戏《泗州城》,就是一出。 《泗州城》又名《虹桥赠珠》,写古代泗州虹桥之下水怪成精,自称水母,爱慕州官之子时廷芳,(一作乌延玉,为州官之侄)摄入水府成婚。时乘水母酒醉,窃辟水珠而逃。水母追去,水淹泗州城,终为观音所擒。50年代,这个戏“推陈出新”,水母成为追求人间幸福生活的水神。她因与州官公子的爱恋受到上仙的阻挠,乃赠公子以辟水珠,自己则像《白蛇传》的白娘子那样推波作浪,水淹州城。观音在这场争斗中成了和事佬,帮助一对有情人成了眷属。  相似文献   

3.
大家都很熟悉毛主席1945年在延安与民主人士黄炎培先生谈话时,黄老先生提出的纵观历朝历代很难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政周率”。大概很少有人了解在我国古代还有人提出过著名的“官周率”,这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魏公子牟总结出来的。说的是魏公子牟东行,穰侯送子日:“先生将去冉之山东矣,独无一言以教冉呼?”魏公子牟日:“微君言之,牟几忘语君。君知否官不与势期而势自至呼?势不与富期而富自至呼?富不与贵期而贵自至呼?贵不与骄期而骄自至呼?骄不与罪期而罪自至呼?罪不与死期而死自至呼?”他总结出了一套由官—权—势—富—贵…  相似文献   

4.
《侨园》2019,(Z1)
正姓氏起源1.源于子姓,出自春秋初期宋国国君宋戴公的儿子公子衍,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公子桁,字乐父,公子衍的孙子以乐为姓,分为两支。其一为夷父须。据《姓纂》《急就篇》等记载,衍子倾父泽,倾父泽子夷父须,夷父须以祖父衍之字乐父命姓,成为乐姓。子姓乐氏正确读音作yuè。2.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乐王鲋之后,属于  相似文献   

5.
《战国策·秦策》上讲,一次,三国联盟攻秦,兵逼函谷关。秦王感到形势危急,想割让河东之地与三国讲和,就找来楼缓商量。楼缓说:“割去河东,对国家是个很大的损失,但免于外患,对国家又有很大好处。这样事关国家兴衰利害的大事,大王何不召公子池来问问呢?”秦王召来公子池。公子池听了秦王的意思后说:“讲和大王要后悔,不讲和大王也要后悔。”“为什么?”秦王问。“大王割让河东之地而讲和,三国退兵走了,大王一定会说:‘真可惜!三国就要退兵了,我却把三座  相似文献   

6.
宦权君授     
公元前656年的一天,山西南部大地上,一支人马疾驰而过,直奔蒲城。统领这支队伍的,是晋献公的亲信宦官勃辊,史称寺人披。晋献公听信宠妾骊姬的谗言,准备改立幼子奚齐为继承人,便逼死太子申生,又派寺人披追杀公子重耳和夷吾。寺人披是一名武艺高强的将领,他带着队伍一举打破蒲城,直取晋国公子重耳的住宅。重耳在随从的帮助下越墙而逃,寺人披追上去挥剑一击,砍下一截袖口。重耳不敢停留,一路跑到母亲的娘家狄国,夷吾则跑到秦国避难。  相似文献   

7.
《侨园》2013,(12):49-49
<正>华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九十六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47%。华姓起源华姓来源有三:1.出自子姓。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古今姓氏书辨证》、《广韵》及《辞源》所载,宋戴公子正考父,正考父之子督,字华父,为宋太宰,杀其君殇公及其大夫孔父,厚赂齐、秦、鲁、郑四国,不能讨,使相宋公,因自立为华氏。古未有生而赐族者,唯督以一时之妄,自立姓氏,后世因之。一说督父正考父食采于华(故城在今河南新郑北),其后以邑为氏。2.出自姒姓。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中,鸳鸯是贾母的头号贴身丫鬟,同贾母的关系非同寻常,虽说是个丫鬟,其实就是个秘书.园中诸位公子、小姐见到鸳鸯,一定会笑脸相迎.王熙凤素日威风八面,可她与鸳鸯却不分彼此,打得火热,可见鸳鸯身份之特殊,地位之重要.  相似文献   

9.
族秦者秦也     
在中纪委的一次会议上,江泽民总书记曾引用杜牧的“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阿房宫赋》)︶一段话,来说明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党的作风建设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的道理。近日读书,又读到有秦一代“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兴表史,对“族秦者秦也”感慨更深! 《史记》记载:公元前二一0年,秦始皇死于游巡途中,李斯、赵高与公子胡亥秘不发丧,篡改玺书,谋害了该当继位的公子扶苏和镇国元臣蒙恬,而让少公子胡亥窃袭帝位,是为二世。胡亥本来就不学无术,在权奸赵高筹的怂恿和蒙蔽下,更变本加厉地推…  相似文献   

10.
袁克文,民国四大公子之一,字豹岑,一字抱存,号寒云,后世多以号称之.寒云是袁世凯次子,生母金氏是朝鲜贵族李王妃之妹、袁世凯的第三房姨太太.寒云自幼聪慧异常,六岁学识字,七岁读经史,十岁习文章."读书博闻强记,十五岁作赋填词,已然斐然可观."其诗文在当时被誉为"高超清旷,古艳不群".  相似文献   

11.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早年台湾政坛有“四大公子”之称,即连战、钱复、沈君山、陈履安。他们四人都有显赫的家庭背景,都在美国念过大学,都在台湾政坛担任过要职,都主张发展两岸关系。  相似文献   

12.
人生活于社会,社会就要评价人。这评价,对个人可决定得失荣辱,甚至可影响生死存亡;对社会,则关系把管理主导之权交予谁手,所以也决定着一单位、一社区乃至一国家之命运。有道是“政治路线决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而干部的评价遴选,似乎还应放在这决定因素之先,怎样评价遴选好,真让“行的”人“行”,就成了个大问题。 以往,在某种范围内和气候下,这个重大问题却被作了过分简单化的处理。具体办法常常是让领导的个人偏好或者说意志去决定谁行,谁不行。其弊端很明显,已被一句民间创作的对联概括:说行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与这种旧法不同,近几年随着干部制度的改善,我们开始反对由个别人“说”谁行不行,而注重从实践中显示谁行不行。这就叫“凭实绩用干部”。这句话,不仅成了组织人事工作本身的重要共识,也很为  相似文献   

13.
电视剧《战国·窃符救赵》中有这样一个场面:当信陵君窃符救赵大败秦兵取得胜利以后,赵王非常感谢,封了五座城给他,赵国臣民也向他欢呼,信陵君有些陶醉了。这时,朱亥却严肃地对他指出:有些事情不可忘,有些事情不可不忘。人有德于公子,公子不可忘;公子有德于人,愿公子忘却。接着便陈述了窃符救赵虽得大胜,但假冒王命,击杀大将晋鄙,有功于赵而获罪于魏,如果再骄矜自负,后果会是很不好的。信陵君听了,立刻责备自已,向赵王谦谢,此后和赵王和睦相处十年,在魏国危急时又返国立功。  相似文献   

14.
张永久 《各界》2010,(12):83-85
曾是叛逆少年 叶楚伧的父亲叫叶风巢,生性爱交朋友,慷慨大方,他不事生产,眼睁睁看着叶太和酱园因无人打理走向荒芜,叶风巢依然是一副“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公子派头。《叶楚伧年谱简编》说叶凤巢“身为前清秀才,却鄙视帖括之学,不屑于逐鹿举业,因而家道衰落,千金尽散。不得已假馆授徒,借以维持生计,  相似文献   

15.
道的原初含义之一是道路,道路又可以引申为行走的意思,所谓道,行之而成。道又有言说之意,并体现为真理。与之相联系,道的追寻内在地包含言和行、知和行的关系。无论是言说,抑或真理,都有如何具体落实和践行的问题。道所内含的如上含义,同时也规定了理想人格的存在方式:人格的培养和发展过程,总是内在地指向知和行、言和行的统一。言行一致、知行统一,这是中国文化所反复强调的,这种观念同时也是为道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16.
知行关系问题,即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问题,在中国认识论史上经历了两千年的发展,但是,在《实践论》诞生之前,却始终没有得到科学的解决。纵观中国认识论发展史,大约在先秦之际,就开始流行着“知之非艰,行之唯艰”的朴素知行观。孔子第一个探讨了知与行的问题,并提出“圣人”“生而知之”和“后人”“学而知之”两个相互矛盾的命题。荀子反对圣人生而知之论,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行”高于“知”、重于“知”的观点。他认为:“闻之”、“见之”、“知之”、“行之”之中,“行”最为重要;主张“学至于行之而止矣”。两汉之际,董仲舒从神学唯心主义立场出发,主张“知先规而后为  相似文献   

17.
《尸子》书载:“孔子至于胜母,暮矣而不宿;过于盗泉,渴矣而不饮,恶其名也。”后人遂以之为做人准则,歌而颂之,遵而行之。西晋诗人陆机《猛虎行》唱道:“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荫。恶木岂无荫?志士多苦心!”唐朝诗人白居易《丘中有一士》赞曰:“不饮浊泉水,不息曲木荫,所逢苟非义,粪土千万金!”循名责实,求  相似文献   

18.
“道”的原初含义之一是“道路”,道路又可以引申为行走的意思,所谓“道,行之而成”。道又有言说之意,并体现为真理。与之相联系,道的追寻内在地包含言和行、知和行的关系。无论是言说,抑或真理,都有如何具体落实和践行的问题。道所内含的如上含义,同时也规定了理想人格的存在方式:人格的培养和发展过程,总是内在地指向知和行、言和行的统一。言行一致、知行统一,这是中国文化所反复强调的,这种观念同时也是“为道”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19.
认知驾驭论     
刘连茂 《民主》2009,(3):44-46
金绍选先生的著作《驾驭论》出版行世,我有幸成为第一批读者。概读略览,便觉耳目一新,一股清新之风,智哲之气浸沁入怀,一种亲和感、振奋感、钦佩感由衷而生。  相似文献   

20.
宋文公,约春秋末期人,本名子鲍,又名公子鲍,宋昭公之庶弟。他的祖父是宋襄公,那么,宋襄公的老婆王姬(周襄王最小的妹妹)自然就是他的祖母了。从年龄上来看,又似乎不是亲祖母,王姬比宋文公约大20岁左右。不管怎么说,祖母的身份是肯定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