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从事历史教学40年,当中除去"文革"10年动乱,我感到学生对历史课的重视程度分三个阶段:"文革"前的中学生对历史十分重视,我当时不仅上好每堂课,还为学生们开设中国近代史各个专题讲座,很受欢迎,历史教师决无低人一等之感;上个世纪80至90年代,中学生开始轻视历史课,仅仅以此作为应考课程,但基本课堂秩序尚能保证,历史教师地位逐渐下降;90年代至今,中学生对历史的漠视呈现惊人情景.我最近分别对一些重点中学高三和初三学生作调查,围绕抗日战争,高三学生仅知道"七七事变",但详情糊涂,其他如"八一三"淞沪抗战、台儿庄战役、昆仑关战役、常德会战等根本不知道.对于南京大屠杀,他们只不过知道这个名词,具体时间却不清楚.  相似文献   

2.
“去中国化”的台湾中学历史教科书编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87年“解严”后,台湾的历史研究逐渐渗入本土主体性问题。李、扁上台以后,开始有步骤地将其导入中学教育,并将台湾“本土主体意识”当做培养“台独意识”的工具,以台湾“教育部长”杜正胜提出的“同心圆理论”为依据,在1994年、2002年、2004年分别进行了“去中国化”的中学历史教育大变动。通过一系列压缩中国史、增大台湾史的教纲修汀,逐渐将中小学历史教科书中的“台湾史”与中国史分离开来,并将“台湾史”作为中小学历史教育内容的主体。这种隐匿着“台独”意洪的“青少年历史思想改造运动”,其最终目的是培养与形塑台湾青少年新的民族与国家认例。  相似文献   

3.
直面历史     
直面历史■雷颐这厚厚的两卷本《中国知青史》我是一口气读完的,思绪万千,难以名状。作为一名曾到农村插队过四年的知青,这本书又把我带回那些难忘的日日夜夜;作为一名历史学工作者,深知历史研究的不易,更感到这是一部难得的直面历史的力作。在“文革”中达到高潮的...  相似文献   

4.
朱信凯 《中国人大》2012,(15):36-43
纵观中国历史,从某种意义上就是一部灾荒史,中国的灾荒史实际上反映的是中华民族在饥饿中艰难挣扎的生活史。“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对于当代中国而言,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中央一直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发展现代农业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内容之一。“十二五”规划纲要中也特别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  相似文献   

5.
对话:“老三届”与“老五届”■丁东赵诚丁东:红卫兵当中,有“老五届”和“老三届”的区别,这很值得研究。所谓“老五届”,是指1966年“文革”开始时在校的大学生,又称66至70届大学生。“老三届”是指“文革”开始时在校的中学生,又称66至68届中学生,...  相似文献   

6.
王青  魏凤娥  封雷 《前沿》2012,(21):4-6
中国现代文学课程作为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在教学改革与建设的过程中,既要坚持人文精神,又要坚持育人为本.为此,按照中国现代文学的学科特点,将其放在中西方比较的双重视野下,淡化“史”的线索,突出文本细读,还原历史,探寻知识分子精神,让课程对学生真正起到启迪人生、培养审美意识、培育文学感受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时下中国的农村仍可见到一些小脚妇女,年龄大多已过“古稀”。对今天的年轻女子来说,裹足已完全成了历史。但在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历史上,确实有过一个长达千年的女子以脚小为美的畸形时期。追溯一下这段奇特的小脚史,对研究中国社会的发展不无裨益。唐之前女子皆天足  相似文献   

8.
建国以来,史学界关于史论关系的讨论,先后提出过“以论带史”和“论从史出”两个相对立的口号,几经反复争论,最后以史论结合的提法较为科学,得到了普遍的承认。应当说,作为全面的治史口号,史论结合是比较恰当的。至于史与论究竟如何结合,笔者感到还有值得探讨的必要。首先从宏观角度考察,在历史研究中,史论结合是不是包括“论从史出”和“以论带史”两个方面呢?谁都承认,史论结合是指科学理论和历史实际相结合,认为按照人类认识运动的秩序,历史认识也是循着由特殊到一般、由一般到特殊这样两个过程循环往复地进行的,并使认识不断地深化。在这个过程中,论出于史,史有赖于理论的指导,史论紧密相联。问题是有的论者在对史论关系作了很好的论述之后,却认为“论从史出”的口号,“只  相似文献   

9.
杨鹏 《求索》2013,(6):60-63
明治维新以后.随着“日本主义”主体意识的上升,在“文明开化”思潮的影响下,日本的中国史研究实现了近代化的学术转向。不少日本学者对中国历史进行了认真系统的研究,出现了一批支那史、东洋史教科书及作品,许多新发现和研究成果在中日学术界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然而,随着日本“大陆政策”的实施,愈来愈多的研究家抱有日本国体神圣论、民族优胜论而轻蔑中国。在日本东洋史、支那史学者及一些反动的日本文人论著里.充斥着大量的侵华史论,并且一个特殊课题——“满洲学”也由此发达。这些研究成果大多背离了历史科学的客观主义原则,有的甚至任意捏造和曲解有关历史.遭到历史的唾弃。  相似文献   

10.
1949-1999:中国青年婚恋性观念的变动轨迹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50年,就其总体而言,是中国历史上青年的婚恋性观念变动最为引人注目的50年。伴随三个大的历史时期(即1966年以前的“文革”前时期;1966—1976年的“文革”时期;1976年“文革”结束以后的改革开放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人口及其文化变迁,青年的婚恋性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值得注意的是,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来看,不同历史时期在有关青年婚恋性观念变动的定量研究方面,具有相当大的信息不对称性。即改革开放以来的有关定量研究资料较多,而在此之前,尤其是“文革”时期…  相似文献   

11.
陈忠纯 《台声》2022,(24):38-40
<正>近日台湾多家出版社新编小学教科书被退回重编,理由是“未按要求将台湾史放入东亚史脉络”,这与3年前由民进党当局主导的重编台湾高中历史课本事由如出一辙。历史记忆混淆、国家认同扭曲、“失根的一代”……岛内台湾教育业者对台湾地区历史教育现状忧心忡忡。台湾地区现行的历史教材在形塑民众国族认同中正经历怎样的变化?新时期对台工作如何有针对性地纠偏台湾年轻一代的历史认知混乱?希望读者从本文中得到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2.
沈奇 《思想战线》2004,30(6):112-114
重写中国新诗史 ,既要考虑对历史负责 ,又要考虑现实的感受。需要消解惟上是问、惟主流意识形态是问的积弊 ,尽量避免“流变史”式的习惯路数 ,着力强行“引入意义” ,建构谱系。对历史真实的修复 ,对艺术真实的修复 ,对知识分子立场的修复 ,对民间立场的修复 ,对独立、个在的写者立场的修复 ,对新诗之典律的修复 ,当是重写新诗史之必要且合理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新事篇豫东最大清真古寺沈丘县槐店清真古寺始建于元代。是一座有着700年历史的民族建筑,“文革”时严重破坏。为了弘扬民族文化,恢复历史古迹,地、县伊斯兰教协会倡议集资重建“望月楼”,得到地、县领导和社会对的大力支持,很快集资50多万元。1993年...  相似文献   

14.
<正>3月20日至23日,中国期刊协会全国党刊分会举办“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全国党刊全媒体大型主题采访活动,采访团成员走进郑州黄河国家地质公园、黄河博物馆及安阳殷墟遗址、红旗渠等地,触摸春秋文化,脚踩秦砖汉瓦,近距离感受历史文化厚重的河南。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河南作为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3000多年。这里,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黄帝诞生在今河南新郑,中华文明的起源、文字的发明、城市的形成和统一国家的建立,都与河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历史上,先后有20多个朝代200多位帝王在河南建都兴业。所以,有“中国历史,一千年看北京,三千年看陕西,五千年看河南”之说。  相似文献   

15.
不论是男人还是女人,都不应以对方为自己行为的参照系,不论是男人还是女人,都潜藏着创造力和软弱无力。尽管现代的文明人对女人的态度、观念大有转变,然而,偶然翻开一本中国女性史,仍有“倾国之女性”、“唐代的女祸”、“后宫淫秽”等词句作为亡国之因的提示。而整个一部女性史,表面看来是为女性作史,实际上则有一半在叙述女人如何祸国,如何残暴、忌妒。仿佛若无西施、绿珠、杨玉环等女人,中国的历史将会重写!而历史上的大多亡国故事也总是与女性有关。“看来女性之有力量,较一切物质为利害。”(谭正壁语)  相似文献   

16.
曾几何时,许多中学生父母突然发现,熟悉的面容竟变得那样的陌生,而教师也为无法涉足学生的内心世界而困惑。他们感叹自身对中学生的影响力越来越小,沟通何以如此艰难。笔者在2001年4月中旬,在哈尔滨、牡丹江、鸡西、绥化等地进行调研,同中学生朋友进行了广泛的座谈,期待能对中学生有一个整体的描摹,现只采撷了其中的一些片段,让我们共同来解读。  相似文献   

17.
“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的构想,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来没有论述过的新事物。它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际及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相结合的产物,是充分尊重历史和现实,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进行大胆探索的伟大创造,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一、“一国两制”构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重大发展首先,“一国两制”构想全面地反映了国家的属性,对传统的国家观有新的突破。列宁通过对国家产生的历史和阶级根源的研究分析,得出了“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①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清华园1968“百日武斗”记实李玉琦清华大学是举世闻名的高等学府,能够在这里教书和读书的中国人,都非寻常之辈。至少可以说都是一些高智而的人。然向就是他们之中的一些人们,却在1968年夏天把一座高雅幽静的校园。变成了一个长达百日的武斗战场。一些儒雅的莘莘学子,竟成为自相残杀的猛士。这互相残杀的双方“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这兵戌相见的双方是为了“同一个目标”,有一个“共同的信仰”,奉同一个人为最高领袖。然而在那非常岁月中,互相攻伐双方的受过高等教育的战士,竟会那么投入,那么执著。不能否认,这其中有些人施加了阴谋和欺骗。问题在于这些“上当者”,并非目不识丁,缺乏教养的人。诚然,在那场恶梦过后,有许多人都感到懊侮,但是在懊悔之余,是否能多想一些问题呢?为了这难以名状的遐想,也为了能有更多的人加入清理“文革”所造成的一系列废墟的工作,我们还是重提这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吧。为独揽大权挑起战端在1967年春天,随着全国“夺权”活动的开展,清华大学的井冈山红卫兵团内部也逐渐因为一些观点上的分歧,显得内部不是那么协调了。在这种情况下,井冈山红卫兵负责人喇大富,凭借自己在“文革”初期“造反”的历史和在红卫兵中的实力,排斥不同意见,  相似文献   

19.
生命历程:“文革”对“老三届”婚姻的影响常京凤成家立业是人生的重要过程,那么10年“文革”对“老三届”成家的影响是什么呢?这是本文试图回答的问题。文化大革命爆发时,“老三届”是十几岁的中学生,显然成家立业的问题还没有提到议事日程。1968年,大规模的...  相似文献   

20.
为了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渠道的作用,必须真实了解当代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和基本状况,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民族精神教育。为此,笔者就当前中学生对我国传统节日的认知状况进行调查研究。调查采用问卷法,分别对初二、初三和高二年段的共270名学生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生普遍呈现趋洋轻中的节日观念,节日文化意识、文化氛围日渐淡薄的现象比较严重。1.知道“洋节”的学生远多于知道传统节日的学生。在所调查的270人中,高达71.85%的人竟不知道端午节是在什么时候,却有176名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