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良友助行     
与《现代领导》杂志结缘已有10年左右历史,每期杂志到手后,我总要花上8~10小时把它看完.除把里面的文章通读一遍外,还作了很多摘录。  相似文献   

2.
《现代领导》杂志走过了坎坷不平的道路,迎来了自身创刊的20周年。我作为一个参与者,而多半是一个旁观者,想谈一点感想和期望。  相似文献   

3.
林上元 《黄埔》2008,(4):5-6
各位领导、各位理事、各位来宾: 今年6月16日,是《黄埔》杂志创刊20周年纪念日。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座谈会,纪念《黄埔》杂志创刊20周年,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首先,请允许我代表黄埔军校同学会、代表李运昌会长,向多年来一直关心、支持和帮助《黄埔》杂志的全国政协、中央统战部、各涉台单位以及兄弟单位的领导和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向今天前来参加座谈会的各位领导和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  相似文献   

4.
邬弘 《现代领导》2010,(2):13-13
2010年1月14日下午.上海市领导科学学会教科文领导工作研究专业委员会、领导理论研究专业委员会与上海市医药学校共同举办“领导教育与领导文化”研讨会。学会会长、中国浦东干部学院首任常务副院长奚洁人,学会副会长、《现代领导》杂志总编辑倪安和以及专家学者3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学会顾问、学会教科文领导工作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  相似文献   

5.
美国《财富》杂志最近的一项调查表明,五分之四的新任高层领导由于各种原因,中途折翼。一般而言,新任领导往往要跨越一个危险的过渡期。如何顺利度过这段时期,是新任领导面临的重大挑战。  相似文献   

6.
挚友情谊     
马正祥 《现代领导》2010,(12):46-46
在我身边,一直珍藏着我和我的朋友王汝刚在庆贺上海《支部生活》杂志创刊50周年时一起合影的照片。这不仅是因为当年王汝刚扮演的王小毛等艺术形象使我常常会笑出眼泪,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更难忘的是他还和上海《支部生活》的关系非同一般,感情很深。回首往事,多少年来我怎么也忘不了我们之间的深情厚谊……  相似文献   

7.
“人们登上高地之后.会享受到成功地攀登上崖壁的快乐。”20年,历史长河只是一瞬间,而对于《现代领导》杂志,却有着不寻常的意义。从1986年创刊至今,杂志逐步走出上海,走向全国,如今已成为全国各级领导干部心中的“钟爱”。  相似文献   

8.
魏秀堂 《台声》2003,(1):23-23
我搞了一辈子的新闻,而且绝大多数时间是参与办刊物,其中有4年是在《台声》杂志度过的。这4年给我留下了美好的记忆。我与《台声》的缘分,应当说,最早始于1982年。那年的夏天我去北戴河采访台湾同学会的活动,正好后来当选为全国台联副会长并长时间领导《台声》的郑坚同志也在,我们很快就熟悉了。从他口中得知,计划中全国台联将办一本刊物。不久,全国台联成立了,《台声》杂志问世了,从此我开始经常采访台联的重大活动,自然也有机会经常与《台声》的记者编辑接触,彼此建立了友谊。而且,我当时所在的中国建设(即现在的《今…  相似文献   

9.
张新民 《现代领导》2007,(11):21-21
刚到组织部上班的一天中午,信手拿起办公室同志送来的一本新到的《现代领导》杂志,原以为这是一种属“上情下达”、“来稿转载”之类的刊物。但细细翻阅,却令我顿觉眼前一亮,先前分明是我“妄加评判”啊!一口气读完一本,还觉不“过瘾”,又找办公室同志多要来几本“旧”的带回家读。渐渐地,读她,盼她,就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一月不见,老觉得缺少了什么。一本刚读完就盼着下一期能早点到!两年来,她已成为我最挚爱的“朋友”,让人爱不释手!  相似文献   

10.
《人大论坛》2007,(2):34-35
新农村建设一年来,农村面貌发生了可喜变化。然而,在新农村建设这个新课题中,新的问题也随之而出。诸多问题,源于基层领导对新农村建设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缺乏深刻认识。最近,《瞭望》杂志发文指出,新农村建设实践面临九大难题。  相似文献   

11.
我是一名80后,出生在西部一个小城市。因为从小受到地摊文学和杂志的影响,年少时也一直觉得我们国家体制有问题,经济不自由。因此成年之后我在互联网上一直很活跃,经常批判政府。2008年,我开始阅读《资治通鉴》《欧洲史》《联邦论》等一系列书籍,越仔细研读这些我就越觉清醒,  相似文献   

12.
活出腔调     
前不久。我接到《中国残疾人》杂志编辑的约稿。对于媒体的邀请我本不想答应,但这次却半推半就地应下了。我对媒体的态度一直是躲避,甚至害怕,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13.
编读往来     
《台声》2011,(11):112-112
【读者来信】 台声杂志社同志,我是《台声》的老读者了,对台湾问题一直都很关注,《台声》杂志让我对台湾有了更深入地五人识和了解,而新《台声》信息量更大,覆盖面更广,每个栏目都能让我从中受益,期待《台声》有更好的发展,支持《台声》!  相似文献   

14.
不经意间,我从事宣传工作已经有12个年头了,其间,领导换了一任又一任,同事调了一茬又一茬,办公室也调整了好几次,唯一不变的就是身边《时事报告》这本杂志了。  相似文献   

15.
我于1949年参加宋庆龄领导的中国福利基金会工作,参加了英文双月刊《中国建设》杂志创办全过程,历任《中国建设》办公室主任、编辑室主任、副总编辑。在《中国建设》(现称《今日中国》)杂志即将迎来60周年之际,自己所经历《中国建设》创办始末的点滴往事,——涌现在眼前。  相似文献   

16.
吴彤 《台声》2003,(1):34-35
《台声》杂志创刊20周年之际,当我手捧着印刷精美、内容丰富的杂志时,与别人相比更有一种不同的感受。在新世纪的第一年,中国台湾网站大规模改版后重新开通了,像是披一身朝霞的孩子,面对着精彩的世界。而《台声》杂志此时已是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青年”了。就是在这个时候,《台声》与中国台湾网的手握在了一起———是《台声》的领导们作出了富有远见的决策: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相结合,共同携手发展,让《台声》插上网络的翅膀,在广阔的天地里自由地飞翔!《台声》与中国台湾网进行合作,作为中国台湾网来讲感到由衷高兴。因为…  相似文献   

17.
特别报道     
55年前,国家副主席宋庆龄在周恩来总理的建议下,为了更好地让世界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创办了英文版Ⅸ中国建设》,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发展成今天拥有多种文版的《今日中国》。当年,为了办好杂志,更准确、更真实和更全面地对外报道发展中的中国,杂志社在宋庆龄的直接领导下,聘请了许多部委的领导和各界专家组成了编委会,增加了杂志报道的权威性和可靠性,为办好杂志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六年前,我偶然接触《时事报告》后,一下子被它活泼的风格、精采的内容所深深吸引,从那时起,我就成了《时事报告》的热心订户。因为杂志经常来、及时看,时间一长,家中《时事报告》越积越多。妻子觉得旧杂志放在家中占地方,于是每过一年或两年就把这些旧杂志当废品卖掉。  相似文献   

19.
走进新时代     
陈伟振 《台声》2003,(1):22-22
所有的故事应该都是从这个地方开始———福建省泉州市华侨大学。记得1992年的时候,《读者》那时候叫《读者文摘》好像也刚创刊不久吧。总之,在刚到大陆的时候,是有这么一点对媒体“望断天涯不见路”的感慨。在结束完一切课内外活动后,望着一堆又一堆的课本,有一种发于自然心理状态的空白。反正不管如何高密度、规格化的作习编排,心里面总还需要一些制式外的东西。那时走进我的大学生活,并一直陪伴到今的杂志,除了《读者》之外,还有一本,那就是全国台联主编的《台声》杂志。光这两本杂志,每一次搬家其所占箱的增长比例最少超…  相似文献   

20.
常常自叹自己在读书上不用功夫,终于静下心来读完了北大版的《中国哲学史》,继而读着《西方哲学史》。在实用主义盛行的时代,虽说有些“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味道,可那难解的命题,一直谜样的吸引着我,索性豁出去了,于是大把大把地花着自己的光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