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人生如同他的诗篇一样,本身就是一首诗、一曲歌、一个传奇、一个神话,让诗幻化成了他的精神与魂灵,完成了他的“诗化激情人生”。文章分析了形成李白“诗化激情人生”的原因和“诗化激情人生”的李白诗歌的意象特色。  相似文献   

2.
一、民族精神是国家的支撑在十六大报告的第六部分中,用了整整一节的篇幅阐述“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民族的灵魂,国家的支撑。人之所以为人,人之所以不同于动物,不在于有肉体,而在于有精神。没有民族精神就是没有了国格。没有民族精神的民族在国际上是没有地位的,走到哪里都会  相似文献   

3.
李白是我国唐代的伟大诗人,他的诗歌和事迹,一千余年来在人民中广为传颂。李白生活在唐朝由盛而衰的历史转折时期,他虽怀有“济苍生”、“安社稷”的远大志向,也唱出了“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激昂之曲,但玄、肃两朝统治集团给予他的却是接连不断的排挤和打击。获罪流夜郎,是他第二次参与政治活动的悲惨结局。关于李白流夜郎,唐诗研究专家及研究李白的学者,多从李白的行踪、诗意及天宝未,至德、乾元间的政治形势作探讨。本文试从唐律的角度,对李白流夜郎这一历史事件,略作分析,或许对李白研究有所补益。  相似文献   

4.
在默多克的道德哲学中,“善”是一个核心概念,它隐于人的道德生活中,是不可见的,是知识的源泉和人存在的根本。人只有在善的指引下,消解意识中的“自我”,关注“他者”,从而发现“他性”世界的实在,才能正确认识那些深陷道德的俘获与精神的枷锁中的人们。《独角兽》的女主人公汉娜的性格特征很特别,即她在一个普通真人和一个象征性独角兽问的交替转变,只有依循默多克善的指引才会看清汉娜的双重人格,从而走出对这一人物认识的误区。  相似文献   

5.
新旧红学派之所以忽略《红楼梦》及其主人公贾宝玉的审美意义,是他们缺乏一种能够达到洞察作品人物深层意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即马克思主义审美文化观中的“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新文化运动引入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审美文化观构建了《红楼梦》的革命性意义。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点”揭示出,只有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才能认识《红楼梦》特别是贾宝玉的审美意义。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点”,来源于马克思的对象化理论。人创造或者改变世界,必须见之于一个具体的对象,然后人在这个被改造的对象上留下自己的主体性痕迹,使之成为可以直观自身———自己的本质力量的对象,无论是人创造的物质产品还是精神产品都是如此。《红楼梦》之“善写人情”,本质上就是创造了人性的感性化对象化形式。  相似文献   

6.
李白是我国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以浪漫主义的特色著称,号为诗仙;他的诗,有的写的雄浑刚健,恢弘奇伟,如同长江大河,惊雷激浪,而他有相当一部分诗歌却写的朴实无华,清新淡远,自然天成。本文试析李白诗歌中的清新自然之美。 首先,李白一生固然处于用世不得、遗世不能的心理矛盾之中,但是他天性中既已含有一幅仙风道骨,毕生追求“虽登洛阳殿,不屈巢由身”的人格独立与自由,又集中体现着“功成然后拂衣去”那样的通达的人生观念,因此,他能够摆脱出世与入世矛盾的痛苦纠缠,一生大部分时间优游于名山大  相似文献   

7.
理想与幻灭──李白人生悲剧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星汉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李白无疑是最为眩耀夺目的星群中一颗璀灿的恒星。他以其杰出的浪漫主义诗歌创作成就和卓然不鲜的独特人格成为后世景仰的一代宗匠而名标青史。这是李白对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的贡献,是李白一生的辉煌业绩之所在。然而就李白自身而言,做一个优秀的诗人并不是李白的人生追求和最高理想。“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既是诗人以诗文于谒遭受挫折后的牢骚,更是诗人对现实深刻反思后的清醒认识。更何况,在号称“诗的国度”的中国古代,本来就没有什么“职业的诗人”。做诗,既不是一种职业的选择,也…  相似文献   

8.
《黄河诗报》主编恒桑昌是活跃在当代诗坛上的中年诗人,他无疑是以个体的价值与方式“生活在整体之中”的,同时又是“整体生活在”他的“个体之中”,因此,他的诗必然呈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同时又不可能具有同“整体”精神的一致性。在诗的土地上辛勤耕耘奋发跋涉二十余年,他在欢欣与痛苦相交错的日日夜夜里,寻找与营造一个“诗的家园”,同时又是高标着他的性格气质和品格风貌的精神世界。他在新出版的《光,是五颜六色的》这本诗集里,第一页便写下了这样掷  相似文献   

9.
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精神。马克思的人本主义思想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为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奠定了基础。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历史进步是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相统一的过程。他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明确指出,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把共产主义社会看作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在其奋斗的历程中,充…  相似文献   

10.
一、举贤任能是关系国家兴亡之大事周之所以能灭商,秦之所以能并六国,汉之所以能灭楚,其原因之一,是周、秦、汉的开国之君能选贤任能,而其对方对此失策。司马迁在《史记》中说,文王已使“天下三分,其二归周”了。文王治国有三条原则:一是“遵后稷、公刘之业”,即重农养民;二是“则古公、公季之法”,即“修德”;三是“礼贤下者”,即选贤任能。文王好贤,每天中午忙着接待贤能之土,因而“士以此多归之”。文王听说吕尚贤能,就亲自到渭河畔接他并拜为师。文王死后,武王尊吕尚为“师尚  相似文献   

11.
阿Q是世界文学之林一个不朽的文学典型。从他诞生以来,不同国度、不同层次、不同时代的人们从未停止对他的争论。从他的精神胜利法、恋爱悲剧、革命三方面来分析他的生存困境,可看出“阿Q精神”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带有普遍性的心理现象。再读《阿Q正传》时,我们面临的应该是灵魂的拷问。  相似文献   

12.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创作风格和创作思想达到成熟和颠峰时期的代表作。海明威之所以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与这部杰作是分不开的,海明威自称这是他“一辈子所能写的最好的一部作品”。而《老人与海》产生巨大深远的影响,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他成功塑造了主人公桑地亚哥这一不朽的艺术形象,一种自信、坚强、百折不挠、勇敢面对失败的“硬汉”形象。一、自信、坚强、乐观的桑地亚哥。小说对主人公桑地亚哥的描写是从他八十四天都没有打到鱼开始的,接着粗线条的刻画了一下他的形象“,消瘦而憔悴,脖颈上有些很深的皱纹。腮帮上有些褐斑,……褐斑从他…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试图超越以往关于“法规主角”、“硬汉性格”的分析模式,通过对《拳击家》的分析,论证海明威作为二十世纪人类精神状态的表现者,他的作品主题是对二十世纪人类的精神境况的把握。他深刻地揭示了生命存在的困境与孤独,但同时不乏亮色以给人希望,表明作者寻求解救的努力。  相似文献   

14.
最好的猎手     
李英 《人事天地》2006,(7):50-50
微软以及其它许多公司在面试中都有一个“秘密测试武器”,这个秘密武器通常被称为“挑战”。我的一个朋友没有通过微软的面试。面试后,我与他共进晚餐。他抱怨说:“我恨死那个主考官了,他简直是个蠢货。他连皮亚诺公理这样的基础知识都不懂!”我的这位朋友对此感到愤怒,因为他觉得之所以面试搞砸,是这个主考官对所谈论话题的无知造成的。  相似文献   

15.
一、新时期继续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以此作为抵制腐败的有力武器 艰苦奋斗之所以成为抵制腐败的武器,主要是这种精神能使人增强四个方面的能力。 首先是政治免疫力。一个领导干部能自觉地艰苦奋斗,就意味着已把自己的命运同人民的甘苦、国家的兴衰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样,他想问题、办事情就会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无论自己是多么清贫,总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  相似文献   

16.
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的中心任务。要圆满完成这一任务,就必须有一个共同的思想基础,从而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江泽民文选》“为我们巩固和加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提供了最好的教材”。认真学习《江泽民文选》,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重大的现实意义,在于这一重要思想对于我们今天要解决的重大课题仍然具有现实针对性。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因为在世纪之交我们党面临的世情、国情和党…  相似文献   

17.
巴赫金的“对话主义”强调“我”与“他者”之间经常性交往,“我”与“文本”、“我”和“世界”、“我”和“他者”都处在纵横交错的“网格”联系中。透析“对话主义”并将其喻义引入建设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理论探讨中,主流意识形态与传统文化之间应采取友好对话、相互“寻根”的交往方式。维护中华民族之所以为中华民族的最重要琴弦是儒学,维护中国之所以为社会主义国度的最重要琴弦是马克思主义,二根琴弦采取“复调”式的合奏或许能奏出更美妙的音乐。  相似文献   

18.
第四讲仪表和举止英国作家韩素音曾经称赞周总理是一位十分富有魅力的领导人。基辛格也称周恩来是“难能可贵地既具有敏锐的机智又具有个人的魅力”。周总理之所以具有这种吸引千百万人的“魅力”,当然首先是由于他高尚的  相似文献   

19.
荀子的人性论在先秦人性学说中独树一帜。他主张“性恶”,与孟子“性善”论背道而驰,故多为宋儒诟斥。荀子将“性”孟子之“性”的形而上品格,重置于经验世界的价值判断坐标中,并重寻人之所以“恶”的终极根据。一方面,他提出“情”、“欲”是“性”趋恶的诱导机制;另一方面,又通过“心”的节制和“伪”的功夫,规划出人性应然的救赎出路,即人性指向“善”性的复归运动。  相似文献   

20.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 ,古代氏族社会各种礼的温情依然残留着 ,并且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还在一定层面上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尽管孟子思想中核心的观念就是“仁” ,但他依据孔子的以“仁”释“礼”的思路 ,对“仁”进行了理论抽象 ,不仅把“仁”看作是礼的内涵 ,而且他进一步论证了礼乐制度所体现的仁义礼智 ,是一种先验的道德理性 ,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的本质规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