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谭道明 《拉丁美洲研究》2020,42(1):111-137,157,158
民粹主义在美国和拉美地区具有不同的发生和发展史。与在拉美不同,民粹主义在美国起源时间较早,但发生频率较低,持续时间较短,彼此关联性不强,影响程度较弱,激进程度较轻。特朗普式的民粹主义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美国民粹主义的“拉美化”倾向。民粹主义在美国和拉美有很明显的左右分野,左翼民粹主义在拉美长期占据主流,右翼民粹主义在美国则是主要形式。在与何种类型的左右翼结合、是否与民族主义结盟、集权程度等多个方面,这两个地区的左右翼民粹主义也存在较大差别。目前,美国和拉美的左右翼民粹主义正在同时崛起。特朗普的民粹主义可谓集美国的左右翼民粹,尤其是极右翼民粹主义之大成。民粹主义说到底是民主政治的民粹化,源于大众民主政治的内生问题。美拉民粹主义的重要差异,主要来自两个地区不同的政治文化传统和选举民主机制,以及民主体制不同性质和程度的政治衰败。美拉民粹主义左右分野的背后,实质上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保障不彰所致。具体而言,是自由议程与平等议程之间的张力以及由此导致的社会主要矛盾的不同。因此,必须认真对待左右翼民粹主义,加强制度建设,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同时还应积极参与全球治理。  相似文献   

2.
学术界对于拉丁美洲的民粹主义这一概念的理解大体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将其看作一种与进口替代工业化和凯恩斯主义直接相关的经济模式或经济政策,以推动工业化、政府干预、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注重收入分配等为特征;另一类是从政治角度出发,将其理解为一种意识形态、政治策略、政治话语、政治逻辑、政治风格等,各有侧重。拉丁美洲的民粹主义起源于对19世纪晚期大都市革命的威权本质的反抗,同时在文化传统上受到克劳泽主义的影响。政党体系和公民社会不发达的政治体制、极度的收入分配不均和频繁发生的经济危机为拉美民粹主义培育了土壤,使民粹主义在拉美历史上几度兴衰,呈现出强大的历史韧性。民粹主义既包含有利于民主的因素,如揭露现代西方代议制民主制度的弊端,以人民主权的名义扩大政治包容和参与,也包含不利于民主的因素,如权力过度集中于领袖,忽视民主程序和社会多元化,具有一定的政治排斥性等。这种矛盾体现了自由主义的民主传统与民粹主义的民主传统之间的内在紧张性。  相似文献   

3.
民粹主义是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学界对拉美民粹主义是民主的修正还是威胁进行了大量的定性讨论,一方面民粹主义可以推动被边缘化民众的政治参与、建立广泛的政治和社会联盟、促进改革议程上关键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却会忽视少数人的权利,会损害政治机构(如政党和议会)和非选举机构(如中央银行或监察局等组织)的合法性和权力。本文基于9个拉美国家1986—2016年的数据,采用了多个随机效应模型,并在模型中加入了公民社会作为调节变量,对民粹主义和民主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民粹主义执政党对民主会产生消极影响,民粹主义在野党对民主会产生积极影响,并且后者的影响大于前者。另外,公民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会显著减弱民粹主义执政党对民主的负面影响,但对民粹主义在野党的调节作用较弱。由此可见,以不同民粹主义角色为区分,民粹主义对民主同时具有双重影响。准确把握不同民粹主义角色与民主的关系,不仅有助于深化对民粹主义的认识,还有助于正确处理民粹主义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民粹主义的概念极具不确定性和模糊性,这是学界对其理解和评价存在巨大争议的根本原因之一。政治学界对概念研究有着相互继承和批判的三次浪潮。在此过程中形成的概念分析框架,不仅丰富了概念构建的标准和方法论,而且为辨析具有争议性的概念提供了重要途径。本文分析了民粹主义概念相关的内涵、外延及术语,并借用政治学中概念研究的三种分类方法——家族相似性分类法、辐射型分类法、古典分类法,对拉美民粹主义的概念进行了辨析。本文认为相对于前两种概念研究策略,古典分类法更适用于拉美民粹主义概念的构建。因此,本文从政治学角度出发,利用古典分类法,界定民粹主义是一种谋取或行使政府权力的政治策略,该权力来源于通过使用反建制诉求和全民公决式联系所获得的无组织的大量追随者的支持。此概念中两个决定性属性的确定来源于围绕拉美民粹主义者行为的两个基本问题:一是民众支持民粹主义者的原因,二是民粹主义者与民众之间的联系。此概念与拉美情境相结合,具有较为显著的理论和现实功效。  相似文献   

5.
董经胜 《拉丁美洲研究》2020,42(1):85-110,157
20世纪初,巴西城市化和工业化迅猛发展,引起社会结构的变革,为以佩德罗·埃内斯托·巴普蒂斯塔、若泽·阿梅里科、阿德马尔·德巴罗斯、卡洛斯·拉瑟达、莱昂内尔·布里佐拉等地方政治领袖为代表的民粹主义改革者的出现提供了条件。热图利奥·瓦加斯、儒塞利诺·库比契克、雅尼奥·夸德罗斯、若昂·古拉特等巴西总统也体现出明显的民粹主义政治风格。他们虽然在意识相态、政治立场等方面大相径庭,但都以个人魅力、社会改革的纲领和实践动员无组织的底层民众,赢得大量支持并上台执政。20世纪中期巴西经典民粹主义的实践对于推动政治参与的扩大、促使精英政治向大众政治的转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推动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改善收入分配方面也有所作为,但是,在推动民主体制的制度化建设、经济的可持续增长等方面收效甚微,由此引发的政治和经济危机导致20世纪60年代中期民粹主义政治被军人建立的官僚威权主义所取代。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民粹主义在世界舞台迅速崛起,在中东欧地区发展尤为迅速强势。中东欧地区的民粹主义以匈牙利最为典型,对欧盟现存秩序造成冲击。本文从历史渊源、国内结构、外部环境和现实冲突等方面,探究民粹主义政治极化的本质和动因。社会中下层的极度不满是民粹主义政治极化的根本原因。民粹主义政党运用各种工具,包括极化的话语体系、意识形态,加之领导人独特的政治个性,推动选民走向极端化。难民问题促使民粹主义向狂热的极右翼势力转化,对西方民主和欧盟秩序构成挑战。  相似文献   

7.
当前美国民粹主义强势抬头,左右翼民粹力量同时发力,渗透主流政治,冲击美国内政外交诸多传统,民粹主义开启的政治权力再分配尚未完成。美国民粹主义有其产生的内在根源,包括经济不平等加剧、人口结构变化不利于白人传统优势地位、中下层白人和精英之间的政治裂痕加深、社会"弱势群体"对奥巴马执政的反弹等。美国民粹主义并不必然"反华",但它与新一轮"中国威胁论"的同步升温值得警惕。民粹主义与"反华"舆论有相通的经济和文化根源、相近的思想逻辑,且都有被精英政治利用的一面,我们需要警惕和预防两者的合流。  相似文献   

8.
东南亚国家从威权走向民主的政治发展之路曲折动荡,面临宪政民主、经济增长、分配公平、民族和解等诸多艰巨任务,这条路各国走得不尽相同,但是,一个大致相似的经历是,民粹主义是其间影响最为广泛和冲击最为强烈的政治考验。东南亚民粹主义涵盖了该地区普遍存在的各种大众政治现象及其背后的精英政治,它在民主的躁动中萌发,在精英的博弈中成型,展现出3个层面的形态,一是强调分配正义的福利导向,二是突显阶级政治的左翼色彩,三是基于政治竞争与生存安全的策略选择。相比于欧美和拉美,东南亚可谓民粹主义的新发地,有着丰富的本土体验与独特的区域特色,东南亚民粹主义的整体性视域有助于探索该地区的政治共性与民粹主义区域特质。  相似文献   

9.
近些年来,北欧民粹主义政党不断发展壮大,呈现出诸多新变化:在政治舞台上,逐渐上升为各国主导政治力量;在政策纲领上,趋向温和,并重塑议题竞争空间;在组织形式上,借助网络等新媒体扩大影响,并实现跨国联合化。北欧民粹主义政党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需求侧包括政治、文化、经济、社会影响等因素,供给侧包括政党体制、民粹主义政党策略和领袖魅力等因素。北欧民粹主义政党的新变化将加剧北欧政党政治碎片化,推动北欧主流政党民粹化和民粹主义政党主流化,影响北欧国家传统自由民主政治和政府政策制定,冲击欧洲一体化进程。未来,北欧国家民粹主义发展前景仍存在一定变数。  相似文献   

10.
自2004年加入欧盟时起,中东欧十国经历了全面的政治经济转型与改革。它们从欧盟获益良多,但同时也不乏历史遗留的伤痕和对改革后果的不满,由此酝酿成为中东欧民粹主义兴起的社会基础。2010年以来,欧债危机、难民危机和英国脱欧等事件对欧盟现行体系造成严重的冲击,加剧了欧盟与各成员国的离心倾向。民粹主义迅速演变为中东欧的一支重要政治力量,难民问题则是该浪潮掀起的导火索,它导致具有特殊民族文化背景的"新欧洲"和坚守欧盟价值观的"老欧洲"关系的紧张,而迄今国际舆论对老欧洲民粹主义的关注远甚于对"新欧洲"民粹主义的重视。本文力图探讨民粹主义在中东欧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基础以及它在欧盟内部愈演愈烈的分离倾向中的作用,由此来理解民粹主义的演进趋势。  相似文献   

11.
谭道明 《拉丁美洲研究》2016,(4):123-134,158
彼得·H.史密斯在《论拉美的民主》一书中勾勒了一幅拉美政治变革的百年地图,并考察了第三个政治周期以来拉美各国的民主质量。在书中,史密斯以民主不等于自由为前提,以自由且公正的选举作为最低限度的民主标准,而将公民自由获得保障作为更高质量的民主。他发现,在20世纪的拉美地区,民主制度从无到有,历尽凶险波折,到世纪末终于战胜了所有其他的非民主体制,成为该地区最普遍的治理形式。然而,拉美地区当下的民主质量不高,仅仅停留在"选举民主"的层面,就权利保障而言乃是不自由的民主,与自由的民主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尽管如史密斯所言,新左翼的崛起体现了拉美地区民主的辩证法,但在一些国家,左翼意识形态被该地区根深蒂固的民粹主义所绑架,并对地区原本就不自由的民主造成了严重损害。本文认为,鉴于地区主要国家的经济陷入长期衰退,"钟摆效应"造成政治损耗,以及国际层面美国特朗普现象和英国脱欧公投背后的民粹主义崛起和全球化的可能逆转,拉美地区短期内很难跨越不自由民主的陷阱。  相似文献   

12.
彼得·H.史密斯在《论拉美的民主》一书中勾勒了一幅拉美政治变革的百年地图,并考察了第三个政治周期以来拉美各国的民主质量。在书中,史密斯以民主不等于自由为前提,以自由且公正的选举作为最低限度的民主标准,而将公民自由获得保障作为更高质量的民主。他发现,在20世纪的拉美地区,民主制度从无到有,历尽凶险波折,到世纪末终于战胜了所有其他的非民主体制,成为该地区最普遍的治理形式。然而,拉美地区当下的民主质量不高,仅仅停留在"选举民主"的层面,就权利保障而言乃是不自由的民主,与自由的民主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尽管如史密斯所言,新左翼的崛起体现了拉美地区民主的辩证法,但在一些国家,左翼意识形态被该地区根深蒂固的民粹主义所绑架,并对地区原本就不自由的民主造成了严重损害。本文认为,鉴于地区主要国家的经济陷入长期衰退,"钟摆效应"造成政治损耗,以及国际层面美国特朗普现象和英国脱欧公投背后的民粹主义崛起和全球化的可能逆转,拉美地区短期内很难跨越不自由民主的陷阱。  相似文献   

13.
民粹主义是转型国家政治发展过程中必经的环节,表现为一系列激进的大众政治运动,其背后隐藏着各种权力争夺与精英操作。在东南亚,民粹主义是各国从威权走向民主的转型历程中已经完成或正在面临的严峻考验,这一现象的广泛出现与东南亚特定的政治、经济、社会条件密切相关,首先是宪政民主的制度建设缺乏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支持;其次是因分配不公和城乡二元结构,形成了既得利益集团与中下层民众之间紧张的阶级关系;最后是新生政治势力与传统政治势力的较量被具体化为争夺民众支持的斗争。与欧美民粹的左右两极同时发展和拉丁美洲民粹持续影响国家决策不同的是,由于传统文化与传统政治因素的约束,东南亚民粹主义左右政治发展方向的空间较为有限。  相似文献   

14.
作为政治领导人的特朗普,其人格特质是决定他政策偏好以及美国对外政策的一个重要因素;理解特朗普的政治人格,是理解今后美国外交的基础.基于对特朗普人格特质的问卷评定数据,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的方法研究获得由五个维度构成的特朗普人格特质结构,即不羁善变、精干有为、逐利自我、好胜执着以及积极外向,其中不羁善变和精干有为是特朗普最为核心的特质.特朗普的五个人格特质维度决定了他打破传统、善于战略欺骗和谈判、行动力和执行力强、凭个人直觉决策、追求尊重和利益交换、报复心强等诸多政策和行为偏好.特朗普人格特质的数据测试分析,展现了一个具有更多积极人格特质和双面维度的政治领导人的形象,有助于更为清晰地认识作为领导人的特朗普及其政策走向.  相似文献   

15.
转型时期斯洛伐克民粹主义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9年政局剧变后,中东欧国家开始了多重转型进程,涉及政治、经济、外交和社会等诸多领域.如今,绝大多数中东欧国家已成为北约与欧盟成员国,但具有激进性和煽动性的民粹主义在这一地区得到复兴,而斯洛伐克的民粹主义最为成功,影响也最为深远.本文从民粹主义在斯洛伐克的表现形式、长盛不衰的根源、对政治转型的影响以及中东欧背景下的特点等方面探析转型时期斯洛伐克的民粹主义.  相似文献   

16.
拉美的民粹主义是一种发生在特定历史时期的运动,它植根于地区主要经济体的结构中。拉美民粹主义是对这些经济体双重特征的回应:一战之后拉美开始了早期的工业化进程,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之后工业化进程加速,与此同时,面向国外市场的农业和矿产生产也同步发展,这一结构特征有助于解释民粹主义的社会结构及其政治局限性。拉美三国民粹主义的情况存在重要差异。在阿根廷,民粹主义运动更多是基于工人阶级的参与,至今正义党仍然是一个经常参与选举的基础广泛的群众组织。在墨西哥,虽然民粹主义很早就已经形成并在农民革命爆发之后持激进立场,但无论城市社会力量的组织结构还是农村地产主阶层的反对之声都比较弱,从而使得革命制度党保持了长时期的垄断地位。在巴西,工人阶级运动与政权的关系较弱,这意味着该国的民粹主义在发端之时比前两国更为专制,其结果是1954年以后巴西民粹主义的政治遗产显得微不足道。  相似文献   

17.
源于19世纪俄国的民粹主义,在现今的话语出现了两重涵义:一种为马克思主义话语中的民粹主义,是19世纪俄国社会产生的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一种社会主义思潮。另一种是非马克思主义意义上的民粹主义,无论在内涵还是表现形式上与前者都有很大区别。更多地表现为接近人民的平民主义、草根主义。两种语境下的“民粹主义”不仅内涵不同,而且在分析同一历史人物时,也有很大差异。出现了民粹主义与平民主义、人民主义相混淆的现象,从而致使民粹主义在不同程度的泛化,应该加以规范。  相似文献   

18.
在菲律宾和泰国,关于民主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语境:一种是在国家精英层面上痛斥"买选票"式的选举腐败;一种则是在地方实践中,对政客的评价主要是基于其在多大程度上使选民社区受益,并保障了当地贫民的权益。这种以弱势人群社区为基础的共生投票行为可被称为"选举主义道义经济学"。随着菲律宾总统约瑟夫·埃斯特拉达(Joseph E.Estrada)和泰国总理他信·西那瓦(Thaksin Shinawatra)治下民粹主义的兴起,之前隐藏在民间的选举道义经济学逻辑逐渐走到了台前,直接挑战两国精英的话语权。尽管拥有下层人民忠实有力的支持,这两人最后均因涉嫌贪腐而被迫下台。在菲律宾,阿基诺三世(Benigno S.Aquino III)作为精英改革者的成功掌权标志着民粹主义的式微,却也带来了新威权主义的抬头。在泰国,他信雄厚的选民基础迫使精英阶层求助于军队,期望借军事政变和宪政改革推迟选举,从而消减他信的影响。这表明选举主义道义经济学的民主逻辑在泰国已经扩散到国家层面,成为了一股强大势力。  相似文献   

19.
刁大明 《现代国际关系》2016,(4):31-39,63,64
在2016年美国大选中,共和党初选领先的唐纳德·特朗普目前仍无法锁定党内提名,但其引发的"特朗普现象"已成为最大关注点之一.基于历史角度和现实角度的剖析,"特朗普现象"可以归纳为当前美国民众对政治、经济、社会状况以及国际环境等多层次不满、愤怒乃至恐惧之类民怨直接导致的、带有强烈"反智主义"与"偏执风格"的"本土主义"倾向.同时,美国初选制度、共和党政治生态、媒体议程设置以及个人特质等综合因素也在不同程度上强化着"特朗普现象".虽仍在发展之中,但"特朗普现象"已凸显美国目前面临的政治与外交困境.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俄国民粹主义革命急进派政治纲领的论析,阐明了布尔什维主义同俄国民粹主义的历史联系和继承关系.以特卡乔夫为代表的俄国民粹派的革命急进主义是俄国革命民粹主义的三大流派之一.该派自称"雅各宾党",是在19世纪60年代革命运动的影响下,在70年代"到民间去"运动失败后,为寻找新的革命出路而产生的一个革命派别.该派出于对资本主义"火焰"行将烧毁农村公社的恐惧,主张立即"直接采取革命行动",通过密谋、暴力手段夺取政权.为此,主张建立集中统一的、下级服从上级的,具有严格纪律、保持绝对秘密单线联系的"革命党";该党应在夺取政权后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对社会进行改造,通过共同使用生产工具和共同劳动的公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导师列宁及其战友曾各处搜集并精心研究了特卡乔夫的文献和著作,他认为,"这位作家无疑比其他人更接近我们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