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未来联合作战是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联合作战中的媒体传播,要求实现以作战信息链为核心的媒体融合,必须具备密切配合军事行动的传播谋划,需要构建以快捷高效为原则的传播架构,更需要实现以扩大影响力为目的媒体拓展。  相似文献   

2.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我国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要求。只有对不同区域、不同国家和不同受众进行精准传播,才能真正让世界听到、听清、听懂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不断增加对中国理论、中国道路、中国方案的国际认同,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这既需要把握中国声音精准传播的逻辑起点、逻辑主线,更需要深入探究中国声音精准传播的逻辑进路,通过拓展叙事平台突出中国声音表现力,通过丰富叙事技巧提升中国形象感染力,通过优化叙事方式增强中国故事亲和力,真正打造全方位、多层级、立体化的精准化传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相似文献   

3.
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的目的 在于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塑造中国国家形象.当前,由于一些西方政客和媒体刻意抹黑中国、一些西方民众对中国存在偏见、西方媒体对舆论垄断性较强、我国"抗疫"报道有待改进等原因,新冠疫情下中国国家形象国际传播存在一定困难.为此,应该加强在西方国家主流媒体上的辟谣力度,充分发挥互联网媒体...  相似文献   

4.
我们需要大众批判性言论 最近看到一则关于美国和中国差距的短文,文中说:在美国公共知识分子以批判政府为使命,而在中国公共知识分子以歌颂政府为使命。虽然有点夸大其词,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我国政府部门和主流媒体缺乏自我批判的言论。而新一代网络公民的政治觉醒,引发了大众批判思潮。这表明我国言论自由度的增加,是我国发展民主政治的需要.是我国社会和谐宽容的标志。  相似文献   

5.
非公有制经济在积累国家财富、推动技术创新、解决就业岗位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非公有制经济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这就需要进一步做好新时代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传播:把讲清楚当前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作为非公有制经济政策传播的中心点;把讲清楚基本经济制度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作为非公有制经济政策传播的基本点;把抓住媒体融合发展机遇作为非公有制经济政策传播的突破点。  相似文献   

6.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思想的标识性概念和核心话语,深入剖析其对外传播路径的特点、规律有助于破解中国和平崛起的舆论困境。在传播内容上,要挖掘共情基础,设置共同话题,以现代和平发展思想、东方传统思想、他者文化故事求共识;在传播渠道上,要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国内媒体与境外媒体、官方媒体和民间媒体的融合互通;在传播效用上,要拓展评价谱系,注意信息反馈,增强互动意识。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传播研究为例,有利于跨越不同的文化和认知结构,创新政治传播路径,更好地传播中国智慧、贡献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7.
文化软实力的跨国传播已成为全球文化生态的表征,而跨文化传播研究不能忽略文化交往与变迁过程中媒体的角色与功能。社交媒体作为新媒体翘楚,在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传播中越来越成为一种极具张力的权力平台和监约、推动力量。它的广泛运用改变了文化传播范式和传播环境,为跨国界和跨文化传播提供可能。我国文化软实力对外传播面临着传播观念滞后、传播能力不强,西方社会"信息霸权主义"威胁等诸多因素,成为制约我国文化软实力对外传播的软肋。中国要从完善传播理念和机制、创新传播方式、设定议程和框架、构建话语体系、抵制网络文化霸权等层面,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对外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胡锦涛访美事件媒体报道的定量分析,我们发现中美报纸的选材以及侧重点都有所不同。中方媒体侧重宣传目标的实现,关注重大事件报道。西方媒体倡导互动,舍抽象,取具体,舍宏观,取微观,报道的关键是深度和广度。在对外报道中,中国媒体应该考虑西方受众的特点,有的放矢,借鉴主流国际媒体的做法,实现有效传播,提升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非常重视媒体及媒体工作,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关于"媒体"话题的论述非常丰富。这些重要论述是我国当前新闻传播理论与实践领域的一笔弥足珍贵的财富,我们必须认真学习领会,努力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10.
《共产党宣言》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应当对社会现实问题高度关注,并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来剖析社会现实;他们不断地从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汲取理论创新的动力,能够经常性地进行自我批判;他们应保持对社会思想潮流变化的敏锐性,敢于应对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的诘难和挑战;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不仅需要在本国范围内传播与应用,而且需要通过语言转化来实现向外的扩散与传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利用更多的媒体,尤其是新兴的互联网媒体来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11.
公安机关媒体形象塑造是一个将预期目标与现实情况相统一的过程,需要在加强自己队伍建设、提高民警应对媒体能力的基础上,确定媒体形象塑造的目标与定位,认真研究传播内容和传播方法的有效结合方式,把握好与媒体合作的主动权,完善相关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2.
在资讯爆炸的现代社会进化中,媒体传播活动给各种社会能量得以方便快捷的施加舆论影响力,新形式的传播活动打破了人类社会原本的价值稳定链锁,媒体对司法的干涉甚至凌驾不是某一个文化、民族的特有现象,它反映了现代人类社会的新特征。媒介制度的变迁已经并且必将会继续对形成中国市民社会的公共领域做出更大贡献,因而也会对中国政治的民主进程产生重大影响。媒体经济概念的提出是运用经济学理论、政治经济学理论,科学地揭示司法活动近年来与媒体的全球性冲突的基础性原因和发展规律,对中国现实法治社会建设以及党中央提出的和谐社会都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媒体经济学与法学的结合,将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处理中国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社会冲突和司法问题。  相似文献   

13.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普及与发展,我国已进入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网络传播对人们的影响日渐增强,且具有快速性、匿名性、超时空性等特点,并成为当代思想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西方敌对势力利用网站传播、即时通信工具传播、网络社区传播、自媒体传播、搜索引擎传播等多种多样的方式,传播各种西方社会思潮,加紧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了解当代西方社会思潮网络传播的主要方式,认清其方法、手段与目的,是加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4.
军队形象管理是对军队运动过程中所发出的信息进行规划、塑造、传播和控制的各项活动。新媒体时代信息具有产生和传播的开放、多元、瞬时、互动和无障碍等特征,对于军队形象的塑造和传播带来巨大的机遇和挑战。新媒体时代展示军队形象,提升军队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威慑力,应当科学定位适应新媒体时代需要的鲜明军队形象,探索有效传播军队形象的媒体路径,策略应对影响军队良好形象的各类媒体事件,配套媒体传播和控制的各项措施制度,努力练就军队科学应对媒体和公众的强健内功。  相似文献   

15.
不同的文化传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西方的新闻理念,使得中西方的新闻传播在传播目的、主体和受众观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产生的结果在我国的对外电视新闻传播中集中表现在受众定位不明确、传播效果不甚理想等方面。为了提高我国电视对外新闻的传播效果,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营造有利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国际舆论环境,应对西方主流媒体在全球传播体系中的影响和挑战,我们的对外传播应该有更加明确的受众和目标定位并采取全球本土化的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6.
再论类媒体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所称的权利人具有信息网络传播权,而信息的实际传播是由网络服务提供者完成的.信息在传播中才能实现价值,个人生产的信息依赖类媒体实现传播.类媒体的用户是个体,类媒体是具有信息网络传播功能的机构.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类媒体经过审查批准也可以变为媒体.信息网络传播的特殊性还在于,某一信息的删除或者断开链接并不直接影响整个信息传播活动.  相似文献   

17.
媒体传播与社会情绪关系密切。厘清媒体传播对社会情绪培育的作用机制,对于汇聚社会发展的“正能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意义重大。在探讨社会情绪的概念及其现实的基础上,分析媒体传播在社会情绪建构中的影响,提出推动积极媒体传播、培育积极社会情绪的相关举措。  相似文献   

18.
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在生活中发挥了记者的作用,有媒体称中国已走进"全民记者"时代。"全民记者"时代的舆论生成与传播呈现出方式的多样性、速度的迅捷性、内容的复杂性和传播的互动性等特点。"全面记者"时代的到来,改变了舆论的生成与传播格局,也为做好新形势下的舆论调控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做好新形势下的舆论调控,需要主动适应舆论格局的新变化,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兴传播平台的互动效应,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19.
网络传播的飞速发展给传播伦理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如何充分认识网络传播的特有规律,建构网络传播中的伦理规范,已成为我国网络传播研究的主要问题.网络环境下媒体伦理的建设要通过社会和媒体及广大网民的共同努力、外部强制和个人自律、道德引导和法律控制的多方位多层次的建构策略,才能建立和完善网络传播伦理,使网络传播良性有效地运行.  相似文献   

20.
从传统的大众媒体主导,到大众媒体与新媒体博弈竞争,再到近年来两者的融合发展,媒体融合时代已经到来,学术界对身处这一时代的政治传播也给予高度关注。借助CiteSpace分析软件梳理媒体融合时代政治传播研究的高质量文献,发现学者们日渐形成研究共识,即加强顶层设计筑牢意识形态安全根基、以多方协同治理冲破资本与技术的制约、以视觉修辞推动领导人媒体形象的柔性传播、以承担伦理责任实现政治传播的"公共偏向"。因此,需要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共同推进"媒体—利益相关者"多元协同传播模式,以期形成上下联动、多元参与、深度融合的政治传播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