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海德格尔的整个哲学体系,是在区别"存在"和"存在者"不同含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此在"由于其自身的特点而在众多的存在者当中占有特殊的优先地位,成为海德格尔基本本体论的出发点.海德格尔以人的生存为基础,使哲学摆脱传统认识论的羁绊,获得了更加广阔的视野.但他忽视了非"此在"的存在者,在先天的层面上缺乏对"共在"结构的深入反思,因此,其哲学虽具有精英主义倾向,却未能完全摆脱传统本体论思想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2.
黄建平 《世纪桥》2009,(13):70-71
“此在”是海德格尔哲学探讨人的重要概念,也是进入其哲学的理论入口。在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此在”范畴意指“作为存在者的人”和“人的现实生存”。与传统哲学不同,海德格尔强调的是人的“在此”。“在此”是“此在”的哲学前提。海德格尔的“此在”理论与马克思的“现实的个人”思想具有相似性。海德格尔由“此在”追问存在的意义,实际上是把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推向一个新的理论境界。  相似文献   

3.
人类离不开形而上学。在追问"存在者之为存在者"这一哲学"第一问题"的过程中,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方式也在跟着悄然发生转变。海德格尔先期"此在形而上学"向"世界之四重整体形而上学"的大"翻转",实质正是人类即此在对自身生存与其他存在者之存在关系问题认识的升华与跃迁。现代性问题契合于这一"翻转"主题,为形而上学这一纯哲学问题注入了实践因素,找到了一个绝佳的"用武之地"。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哲学从存在论领域实现了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这突出表现在相对于"超越论存在论"在为世界万物"奠基"时诉诸非感性经验的境域从而为人类的自我理解与确证上带来诸多困难及"此在存在论"着眼于人之"此在"情态化的生存状况、生存境遇来说,"实践生存论存在论"则把其归求于人之现实的感性实践活动本身,从而把传统的超越论存在论的存在论基础拉回到"现实的个人",并在人的现实的感性活动中使其发生了转换.由传统的"超越论存在论"和海德格尔的"此在存在论"转变为马克思的"实践生存论存在论".  相似文献   

5.
海德格尔和马克思在重新理解人的基础上,变革了传统本体论的思维方式,把人理解为现实的人、具体的人.海德格尔从此在出发去寻求一种存在的"澄明之境",马克思从实践出发追寻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样态.  相似文献   

6.
现代性,作为"新的时代"的理论表征,在黑格尔哲学达到主体性形而上学的顶峰。海德格尔和马克思都实现了扬弃传统形而上学的理论自觉,然而,在关于现代性整体理解和发展出路方面,两者的思想却大相径庭。海德格尔通过对现代性的存在主义解读,认为主体性形而上学导致"哲学的终结",现代性反省需付诸对技术座架的批判,同时指出关于现代性救赎的此在之路。马克思通过对现代性的历史唯物主义解读,以现实性和历史性为解释原则,重新审视启蒙精神和现代性困境,跨越时空地对海德格尔现代性批判作出三点回应,这也正是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  相似文献   

7.
现代性,作为"新的时代"的理论表征,在黑格尔哲学达到主体性形而上学的顶峰。海德格尔和马克思都实现了扬弃传统形而上学的理论自觉,然而,在关于现代性整体理解和发展出路方面,两者的思想却大相径庭。海德格尔通过对现代性的存在主义解读,认为主体性形而上学导致"哲学的终结",现代性反省需付诸对技术座架的批判,同时指出关于现代性救赎的此在之路。马克思通过对现代性的历史唯物主义解读,以现实性和历史性为解释原则,重新审视启蒙精神和现代性困境,跨越时空地对海德格尔现代性批判作出三点回应,这也正是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  相似文献   

8.
虚无主义是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是德国俄国等现代化晚发的大国对现代文明的思考,是一种对已有文明的反思和对新的文明的追求。虚无主义在广泛的意义上是指生存没有意义,表示对某种甚至一切事物的一种否定的观点和思想倾向。尼采认为虚无主义的本质就是"上帝死了",而海德格尔则认为虚无主义的本质是对"存在"的遗忘。通过对虚无主义的概念、本质和发展过程的描述,重点介绍尼采、海德格尔对虚无主义的思考,以期对中国(同属于现代化晚发的大国)有所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9.
消费社会中的"消费"已经远远超出了经济学意义,更多地具有了文化内涵.消费由"经济"向"文化"的转变意味着人的生存方式的实质性提升.但是,由消费文化所提倡的生活方式引起了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严重损害了当代人和后代人的生存利益,而且消费文化取得了日常生活世界中的"智识和道德的领导权",它所建构起来的文化霸权发挥着社会控制的作用.解决消费文化内在悖论的途径,是通过文化批判走向本真的生存,这是消费文化生存论意义的根本性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0.
李海青 《理论学刊》2005,1(10):78-80
海德格尔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众所周知。传统哲学研究的是所谓“是”①,它往往指一种超验或先验的本体,以为人类认知及生存价值奠基,其独断性、思辨性及思维方式的非现实性已内蕴着自身消解的可能性与必然性,因而海德格尔的批判自有其合理性。事物的“是性”之思既然不能由柏拉图式或笛卡尔式理性形而上学和尼采式非理性形而上学予以回答,那么说一物是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人的安身立命之所何在?海德格尔站在当代哲学的立场上,试图以其现象学的解释学,“面向事物本身”,探询形而上学产生的古老根源,其基本趋向是回归生存论意义上的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生存视角和生存叙事逐渐在文坛兴起.新写实小说对日常生存困窘和烦恼的关注,率先来开了生存叙事的序幕;对市场化转型期的企业困境根源的探究,形成了一轮新的现实主义冲击波.生存视角对都市青年尴尬的生存奋挣、百姓生存本相以及私人化生存空间的近距离观照,是新都市小说、新体验小说、女性小说繁荣的基本促进因素.新世纪文学的"底层写作"的新景观,也是生存视角和生存叙事活力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仰海峰 《探索》2002,(1):64-68
本文从文本解读的视角,指出了在《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一书中,海德格尔与萨特的区别以及海德格尔与马克思的根本差异。萨特将人道主义奠基于人的生存这一基础上,而海德格尔则认为对存在的历史性领悟才是人道主义的真实基础,萨特的人道主义只是传统形而上学的翻版。海德格尔认为这种历史性的观点也是马克思哲学中最深刻的地方。  相似文献   

13.
周建华 《学习月刊》2012,(4):51+77-51,77
对存在的思考是海德格尔哲学的核心部分。海氏关于“诗意的栖居”的思索来源于诗人荷尔德林的诗歌《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其本意在于通过诗与思的对话来理解哲学意义上的人的生存。如何实现人的诗意地栖居?海德格尔以栖居.文艺和语言为主要支点进行了深入探索。在一般人眼中.栖居多指住房,劳作,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焦点逐渐从商品的使用价值扩大到符号消费领域。本文以大连市J村的经验研究证明,在村民向符号消费阶段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对消费对象的使用价值的需求正在逐步减弱;另外,通过运用"生存—享受"二分法分析框架,本文进一步证明,村民对消费对象的符号功能的追求正在不断增加。它表征着当下中国农村社区正在经历迈向"消费体制"的过渡阶段,村民通过消费符号来获得社区认同感,也表征着"物体系"及其价值观正在替换社区传统价值的空间。  相似文献   

15.
海德格尔存在论与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从某种意义看,都是一种中介学说,即关于主体与客体,概念与存在物之间内在关系的中介学说.从他们的理论前提看,虽然都具有批判理论的外观,但是,本质上保持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的阿多诺,比海德格尔更具有理论自觉:"存在"或"是"在本质上是一种没有具体内容的形而上学中介,否定的辩证法要做的正是回到现实的主体与客体,概念与存在物之间的内在中介.  相似文献   

16.
哲学诠释学美学的元问题来自于它的哲学取向,而它的哲学取向是在现象学运动和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基础上形成的。传统构成了此在的世界,这一构成同样构成了此在的有限性,而对自我有限性的理解是诠释学循环的基础。美就是站立在世界之中的经验,也是此在同自身存在和谐的经验,艺术经验构成了美的基础。艺术的本质、此在遭遇艺术作品的方式、艺术作品吸引此在的力量,构成了哲学诠释学美学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7.
海德格尔运用现象学的方法,通过对此在存在的基本结构,从现身、领会以及此在与时间等几个方面的解析,从而建立了基础的存在论,也就是此在解释学.此在解释学的建立标志解释学进入了现代形态--哲学解释学.  相似文献   

18.
真理的概念与哲学一样古老,又与哲学一样年轻;对真理正如对哲学的定义一样,每个哲学家在对其追问中走向殊途.老黑格尔对真理高度评价:"真理是一个高尚的名词,而它的实质尤为高尚,只要人的精神和心灵是健康的,则对真理的追求必会引起人心境中高度的热忱."[1]海德格尔在追问真理的过程中,批判了占统治地位的传统真理观,阐述了生存论意义的真理观,实现了真理观上的语言学转向,并使真理问题同本体论问题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海德格尔对传统真理观的诘难,在哲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形而上学是人类理性的"特殊命运",是哲学的永恒主题.每一阶段的形而上学都是以往哲学之整体的自身凝聚极限,都有其历史必然性.近代以来,笛卡尔首开主客分离、主客对立之先河,确立了形而上学之新开端;康德将认识论同形而上学整合,使形而上学认识论化;海德格尔以"此在"的形而上学拒斥传统的形而上学,实现了形而上学的思想转换.  相似文献   

20.
陈立影 《世纪桥》2010,(17):47-48
20世纪西方哲学正在实现着人类理性向生活世界回归的理论转向,开始关注人的现实生活。胡塞尔的现象学、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后现代主义思潮都开始关注回归生活世界的问题。回归生活世界思想的提出为当代人拯救"意义世界"的危机指明了方向,同时拓宽了人们对社会结构的认识,更为人的生存、发展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